心育调研行丨“以体育人”夯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基

发布时间:2024-11-18 12:02  浏览量:5

“妈妈不要走,我不想上学……”新学期伊始,宝鸡实验小学校门口,刚刚步入一年的学生小媛(化名)紧紧拽着家长的衣角不松手,进教室后也一直抽泣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在该校心理健康教师薛敏看来,这是一种独属于幼儿和小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一年级新生因为对未知的校园生活不了解,产生对新环境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经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会逐渐调整过来。

近年来,宝鸡实验小学秉持“以体育人”的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课堂为主抓手,全员、全方位助力学生心智发展与心灵成长,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阳光心态。

专业咨询解心忧

阳光明媚的午间,记者走过宝鸡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门半开着,两名学生正带着拳击手套在体感互动宣泄仪前互相比划着……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2014年,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值守,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心理咨询服务。现经过持续建设,该中心占地面积大大提高,设立了独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室,并补充配备了“体感互动宣泄仪”“潜能开发成套设备”“身心反馈咨询椅”“沙盘游戏体验”等心理设备,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预约咨询。

此外,该中心根据班主任反馈及家长、学生诉求,又开设了“我是专心小能手”“赢在专注”“自控小达人”等一系列独特的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并鼓励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参与。“在课堂上,老师对互动表现较好的学生奖励自制的爱心章,两个爱心章即可换取一次团辅活动的体验机会。如此一来,学生们就不会有那种‘被教育’的抵触情绪,也不会因为在活动中的失败体验而感到巨大的压力。”薛敏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自然地说出成长困惑,并积极探索正确的认识与行为方式。

“走进心理辅导中心,就像走进了乐园一样,所有烦闷事都忘记了。”刚参加完团辅活动的五年级(5)班学生小露这样说道。

据调查统计,2016年该校心理辅导中心年接待学生60人次,2021年以来接连突破1300人次。“主动求助的学生增多,并不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多了,而是更多学生勇于直面心理困惑、敢于主动求助、关注自我成长与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了。”薛敏表示。

发挥课堂主阵地

一次课间,崔婷路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时,被一个学生的沙盘游戏绊住了脚步:只见这个学生把一个道具小人往沙堆里埋,最后只露出了头部。这一幕让崔婷心中涌起担忧,当她走近询问“为什么这样摆放”时,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人正在洗沙滩浴啊!”“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眼见不一定为实,学会倾听更重要。”崔婷告诉记者,为鼓励孩子们倾诉心声,除了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灵成长”活动课,学校还以“心灵相约卡”为媒介,引导他们把成长的烦恼写出来并投进“心理信箱”,心理健康教师根据问题程度选择回信或预约面谈,大大提高了针对性。

事实上,宝鸡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从2014年就开始了。学校结合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同一年龄段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心理需求和可能出现的发展危机开设了《心灵成长活动课》。2016年,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汇编了《心灵成长活动课》校本教材,确定了调控与管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自我认知与悦纳四大领域专题,设计了自控力及专注度训练、自我管理、情绪认知等10多个特色专题课程。

“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能够把心理健康相关的常识教给学生,使他们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能够寻求正确的指导,找到有利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心理困扰,让心理健康工作真正的防患于未然。”薛敏在采访中表示。

专业的心理人才队伍,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老师和由班主任、学科老师组成的辅助队伍,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体系。通过定期对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异常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提升其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责任意识与专业技能,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心理水平。“最好的心理教育方式是全员育人,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师,人人都有责任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崔婷说。

“以体育人”润心魂

在谈及如何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时,崔婷回忆起了2021年4月那次感触颇深的学习经历。彼时,她前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观摩国家级教学成果,一踏进校园,“让学生站立操场正中央”的体育哲学让她很受震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全面发展,而体育正是其中关键一环。观摩回来后,崔婷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体育改革更有说服力?如何更清晰地认知运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后来,她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体育不仅仅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培养他们的坚韧意志、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崔婷说,当学生们在操场上尽情释放能量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2021年8月,学校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经多方分析研判,制定了体育改革方案。完善原有全员运动会和体育社团两个项目,新增晨练课堂、健身大课间、共享小课间、体育秀场、课后专练、居家天天练六项体育改革内容,并从新学年开始全面实施,助推“以体育人”落地。

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学生们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就达3小时左右。身体变强壮了,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学生心理状态也更加阳光、健康,真正做到了身心和谐统一。该校先后获得“宝鸡市首批心理健康特色校”“宝鸡市家校共育师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家校协同齐发力

当您发现孩子与您的看法不一致时,您需要很小心。如果您因此批评或者羞辱孩子,就立刻关上了相互信任的大门。或许,您可以对孩子这样说:

“可能你是对的。咱们再仔细想想,看看还有什么可能。”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权利这么想,咱们看看这样是不是可行的。”

……

每个工作日晚7:00,家长们都会在班级群里收到这样一张配有孩子们校园生活照片的“‘慧·心’之光家教Tips日签”,这是该校探索家校共育合力的又一新举。“‘日签’更符合当下快餐式的阅读需求。我们期望以更轻松、便捷、直观的方式让家长‘一学就懂、一学就用’。通过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方式慢慢渗透家教理念与策略,由量变转为质变,最终如自然绽放的花朵一般,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成果。”崔婷表示。

除此之外,学校还搭建了“‘慧•心’家长课堂”学习平台。定期对家长开展心理辅导“通识课程”与“专题课程”。“通识课程”是全体家长参与的课程,内容包含了“身心发展”“高效沟通”“能力培养”三大版块。“专题课程”则通过梳理日常个案辅导案例,聚焦部分家长亲子教育中的棘手教育问题,组织开展小范围的专题沙龙活动,旨在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得相关知识,认识青春期孩子的特质,掌握亲子沟通的艺术,使家教共育真正产生合力。

在做好家庭和社会协同方面,薛敏提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社会资源缺乏统筹协调。“因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当发现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否推进中小学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如定期邀请专科医生驻校,协助危机干预及心理行为障碍的筛查,或指定定点医院,畅通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和精神疾病诊断、转介、治疗的‘绿色通道’,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体系新模式。”

作者:张晨悦;编辑:悦悦;审核:万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