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目标空洞育人说

发布时间:2024-10-22 15:43  浏览量:16

中考即临,乌萧明放假在家,一边吃饭,一边玩着手机。她的妈妈走过来说:“一天玩手机能考起学吗?”乌萧明瞪了母亲一眼,说道:“一天就是考学,考学,不休息能考出好成绩吗?”母亲有些生气,说道:“考不起一个好学校,读书有啥用呢?”乌萧明回应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家庭教育目标的空洞是指家长不认真分析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养以及学习能力所能够达到应达水平而对学生提出的不切合实际的学习理想与愿望。

父母与孩子在客厅画画(图片来自网络)

1.家长的好高骛远

渴望不能成为“龙凤”的学生成为“龙凤”,是无数家长对待学生期望的好高骛远。人类生存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优秀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生存条件的现实境况,于是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特殊的期待。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家长的期待却坚如磐石。而所期待的结果只是幽梦空空。

许多学生历经学习的磨砺,依然无法达到家长期待的无数事实,反映了家长好高骛远的目标空洞且没有实际可行的现实意义。好高骛远是不切实际的学习成长期待,所以只能以空洞的说教或者失望收场。

2.家长学习目标认知的缺失

家长目标的空洞除了好高骛远的期待以外,就是对于学习目标认知的缺失。社会发展未来的人才需求是多元化的,也就是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人去做。许多家长只把学而优则仕作为学习指导目标,这是漫长的中华封建官僚政治文化的毒害至深,如今应该是民主自强的学而优,更具有创新发展的能力才符合多元创新发展的社会要求。

家长错误的职业导向认知,有的已经植根于家长的灵魂里,他们把职业划分为三六九等,使得职业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成长指导上也就产生了学习目标导向认知不足的倾向。家长学习目标导向的有色眼镜反映了一些成人对待社会职业公平的否定,实质上也有损于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

3.家长对学生的认知不足

家长对学生的认知不足在于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知识受限,对于学生的认知受到限制,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智慧、学习兴趣以及个人爱好。这种状况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力很强;一种是过低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能力有限。认为高人一等的家长,就会夸夸其谈,吹嘘自己的学生很不错。认为能力有限的家长会贬低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无所适从。

家长对学生的认知不足,也就无法对学生的成长做出客观地指导,出现空洞的目标指导也就在所难免。

4.学习价值观的理解肤浅

学习价值观在一些人的眼里,只是考学工作。而作为学习本身来讲,不是考学工作,而是丰富人生的知识、提升人生的能力,使自己的生命存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至于升学、工作与就业,只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个人的要求顺理成章的事。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升学与就业,这其实是对学习本质的曲解。比如《学记.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成就人生智慧与品质的学习简单理解为考学升学,是教育的悲哀。

学习价值观的肤浅理解直接印证了有些学生在家长眼里是“死不听话”、“死懒怪懒”的学习结果。其实是家长学习价值观的认知有误。对于学生本身而言,能够达到什么的样的学习效果就应该是什么效果,不是家长期待的考试分数或者排的名次。学习价值观的理解肤浅,反映了一些家长对学习的认知还处于读书升学的肤浅层面上。

妈妈陪女儿读书(图片来自网络)

1.学习兴趣的破坏

家长对学生提出的空洞目标来源于家长的主观意志,没有科学的依据与实践的价值导向,远离了学生的现实实际。不是从学生需求出发的目标,自然是对学生兴趣的破坏。学生本身有自己的长处与爱好,目标确立者不是从其中去引导启发,只会导致学生无法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有价值的科学学习。

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因为一些学生无法完成家长期望目标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大有人在。比如在学校生活中会经常听见这样的学习抱怨者,“大人什么都不懂,就只知道叫你这样读书,哪样读书”。所以说,空洞的目标不仅不会强化学生的兴趣,反而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破坏。

2.应达目标的误判

学生从小在家庭一些空想目标的影响下,往往失去对自己真实状况的认知,认为别人能够做得到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得到。可是,现实与脑海的虚构是两回事。学生在学校历经学习考试后,发现自己与他人并不能完全一样。成绩方面、体能方面与他人有许多差异。于是,自身期待的目标与现实的应达目标差距很大,出现应达目标误判的局面。

应达目标误判的家庭影响使得学生从小的学习不是从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达能力出发,而是时时想着自己有多厉害,多么能干,而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差距很远。有的学生还会用“我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程度,是我自己还没有努力的。”其实说出这话的学生在家庭空洞目标的感染下,已经变得有些虚伪,在用虚荣心包装自己了。

3.虚设幻想的迷途

所谓虚设幻想的迷途就是学生在家庭目标的压力下产生虚设的幻想,采用不正当的思维方式与行动策略来达到目标,比如为了虚荣的满足,采用舞弊的考试手段,使自己误入迷途,做出一些有损思想品德正当形成的邪事。

许多家长空洞的期待,使得处在成长无知年龄段的学生无所适从。他们感觉到学校上学,不是自己的乐趣,而是父母的愿望。在学校上课求知,想的不是如何把知识学懂学透,想的是家长那些要求如何达到,达不到就会想一些不正当的方法来实现眼前的要求,比如通过考试舞弊获得分数让家长感到满足。

4.言谈举止的分离

言谈举止的分离也就是言谈举止的不一致,也就是常说的“说一套,做一套”或者“表里不一”。有些学生在家长强力的目标要求下,比如以考试分数为例,有的家长因为学生不达到目标,就会采用抽打屁股、不提供好吃的、少给钱等惩罚手段来强迫学生满足家长的期待。当学生实在无法达到家长要求的时候,就会采用撒谎、篡改试卷的分数等欺骗家长,从而使自己的表现表里不一致,言行不一致。

言谈举止的分离在我们的学生中出现后,有的家长还觉得意外,其实就是自己的不懂教育、不了解学生被压制产生的弄虚作假式的学习结果。这样的结果如果得不到改进,学生未来是否健康成长值得家长深思。当然,也值得社会深思。

父母与女儿做作业(图片来自网络)

1.开展家庭学习目标指导

家庭目标空洞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无知。许多家长,深受传统直观思维的影响,学生读书就是升官发财、高人一等。在落后的封建农业文明时代,尤其是中华文化千年科举为官的深刻影响,依然把学习求知定位在“求官”的功名利禄上,反应了一些家庭成员对学习目标的无知。

开展家庭学习目标指导,政府应该通过教育立法,定期对国民开展家庭教育课,保证家庭的学习引导与社会教育的要求相一致。家庭教育辅导课,应该采用免费讲座、现身说法等方式,增长家庭成员的见识,让他们对学生的目标有科学的认知,形成恰当的学生培养教育目标。

2.消除家庭影响的学生目标迷茫

学生学习目标的形成,在学生成长的自我认知之中。学生学习能够达到怎样的学习成就,在于学生自身的心智完善。到了一定的学习阶段,学生自己会有意或者无意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学习目标不是家长期望能够达到就能达到的。

消除家庭空洞学习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常开展学习。同样的教育,千差万别的学习结果,反应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会发现自身的能力存在、兴趣爱好。于是慢慢确立适宜自身禀赋的学习目标,抛弃家庭希望的那些空洞的虚设目标。

3.引导家庭设计从学生出发的内在目标

家庭设计学生出发的内在目标,需要家长具有评价学生素养的能力,同时还要熟悉现代社会发展职业的需求。家长自身有明确的学习道路指向,才能为学生引路向前。虽然自古有“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的家庭教育古训,但是,由于家长的急功近利,往往疏于仔细为孩子未来思考,这就需要对家长不断地引导,无论多么高大上的目标,都必须从学生自身具备的能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出发。

同时,家庭为学生设计未来,家长也要主动地与学校教师、学生本人沟通协调,逐渐使家长期待的目标、学校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内在目标达成一致,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地开展学习活动。如果家长确实懂得了孩子成人的学问,也就理解了“因材施教”的学习道理。

4.鼓励学生从学习中找到目标

学生如何圆满自身的学习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于自己去寻觅准确的定位。外在的指导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正如事物变化的因果律,内因起主导作用,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具有决定性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是事物变化所需要的一些外在条件。

正因为如此,在家庭教育影响中,对学生的期待,家长要尽力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寻找适宜自身发展的人生方向,让学生不后悔自己的人生学习成长历程。从这一点出发,家长要放下自己的包袱,让学生逐步成为自己独立发展的主人。

爸爸辅导女儿学习(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