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国际学校撤到三线小城,什么小众鸡娃路让教授妈妈这么坚持?

发布时间:2024-09-28 15:00  浏览量:27

看点 苏苏,法国艺术设计本科、硕士,南昌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两个女儿的妈妈。但为了理想的教育,她举家从上海搬到江苏的一座三线小城,这是一个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另类体育“推娃”故事。

文丨庄晓 编丨Lulu

人生中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带来不同的际遇,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上。

因此,我们总能听到身边大大小小的升学择校的故事——为了进名校,父母和孩子们就如西天取经般,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

而80后的上海妈妈苏苏,更像是这条择校道路的逆行者,她不仅把孩子从一梯队的国际化学校转到了公办的乡镇学校,而且还举家从魔都搬到了一个三线的小城市。

几乎让所有人都不解的是,以上对女儿教育规划的所有决定,都源自于苏苏独特的“推娃”理念——“乒乓育人”。

苏苏:法国艺术设计学士、硕士;

南昌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图为苏苏和家人们

在听到苏苏的讲述之前,外滩君心里也是颇有疑虑的——在孩子还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做出这个决策,是不是过于大胆了?在繁华都市长大的女儿,是否能接受妈妈的这个决定呢?在国内“卷生卷死”的乒乓球赛道,究竟哪里吸引到了曾在法国留学的苏苏呢?

但当这个“一意孤行”的“推娃”故事缓缓展开后,外滩君觉得,苏苏和女儿的这条“取经路”,虽然更小众、更崎岖,不过细细想来,也是一个母亲尽自己所能,给女儿精心规划的成长之路;有挑战,但也蕴藏着对教育的更多想象和思考。

*下文以苏苏为第一视角叙述。

“无意义”好像成了我的育娃难题

我有两个女儿,姐姐妹妹,年龄差了有十岁。

李镇西曾说过,教育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我成为母亲这十多年来,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遗憾。

在我大女儿的成长中,这样的感触可能会更强烈些。当时,一心忙事业的我,大脑里完全没有“教育规划”这四个字。

虽然能上更好的学校,可我还是选择让姐姐就读家门口的公办学校,只因方便接送;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想也没想,就给姐姐办理了转学手续,让她跟着我离开上海,就读于外地的一所普通的民办学校。

小学毕业后,姐姐提出想出去看看。尊重她意愿的我,帮她联系好了学校、寄宿家庭后,直接送她去了美国读初中。疫情回国一年后,姐姐又顺利拿到了英国高中的Offer。

姐姐(右一)参加的英高晚宴

可以说在姐姐的成长中,我参与的不是特别多,也没给到她太多的学术压力。空余时间,我更喜欢带着姐姐逛逛博物馆、艺术展,也常去游乐场玩耍。

在这样宽松氛围中长大,她的审美,也慢慢被我锻炼出来了;姐姐的内心是非常自信的,国内的多次转学,以及在美初和英高,她都能过渡得非常顺利,整个人也很松弛。

热爱运动的姐姐

一切看着不错,但我心里总不时浮出隐隐的遗憾。虽然姐姐现在兴趣广泛,但又如蜻蜓点水般清浅浮过,不多时,淡淡的水纹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

特别是周围也能看到一些同龄的孩子,能在自己的特长中找到热爱和专注时,我就有些后悔当初没能在她的成长里种下一棵兴趣的大树,深入培养她一门特长或爱好。

毕竟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广度和深度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我更希望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能找到一些爱好或是目标感,这样即便是她们将来可能会迷失方向,但有了心中的灯塔,她们也能顺利挖掘那个真实的自我,重燃向上的动力。

因此到了妹妹身上,我自然尽可能想要补上这块拼图。

在姐姐成长经验的基础上,我也开始做了大量的功课。比如幼儿园的选择上,我会更加重视,不像当初姐姐择校时的随意。了解了赫克曼曲线后,我直接把妹妹送进了国际化幼儿园。

赫克曼曲线是由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它主要揭示了在不同年龄段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差异。具体来说,赫克曼曲线表明,在个体生命周期中,早期(特别是0-3岁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每年的回报可以达到16%左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投资回报率逐渐降低。

在这里,妹妹过得非常开心。老师很和蔼,孩子也总是被鼓励去做各种尝试。在幼儿园,妹妹双语有了基础、变成了社交小达人,也接触到了游泳、轮滑和乒乓球。

在读国际化幼儿园的妹妹

当然于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想帮助妹妹找到一项她感兴趣的特长,并帮助她在这条道路上能走下去的

我也观察我们妹妹,是个比较好动的小朋友。可能相对于琴棋书画来说,深耕一项体育运动,更适合她的性格。

同时,也有点鸡娃老母亲的“野心”——希望孩子能在成长中锻炼好身体,同样,一些高强度的有氧训练,也能帮助孩子养成一个更加活跃和健康的大脑,帮助他们更敏锐地思考问题。

在国际化学校游泳的妹妹

而我们最初选择乒乓球,也很简单,一方面乒乓是国球,我的家人对乒乓都有很深的情结。像我的父亲是个很爱运动的人,他偶像就是邓亚萍。去世前,我父亲给我留下了乒乓球板,就是希望我能爱上运动,并运动到老;另一方面,妹妹在幼儿园也接触到了乒乓球,她也很喜欢这个运动。

多种因素的机缘巧合,让“乒乓”就这样成了我们家的共同选择,我们也希望妹妹能在“乒乓”这项运动中,感悟多层面的人生意义。

没苦也要试试“硬吃”

确定了要学乒乓球后,我把家里的茶几都换成了乒乓球桌,开始满上海找乒乓球学习的资源。

刚开始,我们找到了奥运冠军许昕的乒乓球俱乐部,每周六去一次,一对二一个小时、体能半个小时,每次收费约450元。

在乒乓球俱乐部的体能训练

去后才发现,乒乓球是门童子功,不少中班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乒乓启蒙了。而且有条件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乒乓球训练。像我们妹妹,到了大班才开始乒乓正式启蒙的话,其实是有点晚了。

这种情况下,新问题又出来了,我们这个乒乓球的兴趣,到底要到怎样的程度?是可有可无的兴趣培养,还是真的来认真对待乒乓这个运动项目?

显然后者更符合我当初对女儿的期待,我心里也给自己划下了一条底线,那就是孩子不讨厌,一旦孩子说她真的不喜欢乒乓球,那我就索性直接放弃这个运动。

下定决心后,我们开始了认真对待乒乓球,增加了乒乓球训练的频率。但很快,也发现了一些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要尽可能找到好的教练。特别是在孩子运动启蒙之初,越是有经验的教练,越是能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增强孩子对这个运动项目的理解。

其次,乒乓这个项目属于对抗性运动,除了技巧之外,和他人对战,也是帮助孩子迅速积累经验、提高球技的手段,所以乒乓这个运动,光凭单打独斗显然不够,还极度依赖团体的力量。

而像我们这样,进度已经有点落后的情况下,光靠在乒乓球俱乐部里的单科量,显然无法迅速提升孩子的竞技水平。

在上海乒乓球启蒙的妹妹

另外我也打听到上海比较知名的曹燕华乒乓学校,在招生上也有一定的选拔,而我家当时妹妹的水平,离这个标准也有一定的距离。

四处碰壁后,我一度也陷入迷茫,对于我们这样的乒乓“普娃”来说,还能怎么走乒乓育人的路线呢?

但同时,我也暗暗给自己打气,既然身边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我自己来创造这个条件。

四处搜集信息后,我发现江苏一个比较知名的乒乓球基地在招生。看到学校介绍,我也真心动了。

这里光是乒乓球台就有30多桌!

这么大的训练场地,在上海很难找到

教练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竞技水平,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孩子也能根据实际竞技水平而不是年龄来对战。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体校综合学校读书,每天下午,学校都会有专门的校车接送孩子前往球馆,这样孩子乒乓的训练量就能完全得到保证

但真的要从国际化学校退学,来到这个三线城市吗?

在国际化幼儿园学习的妹妹

在做出这个决定前,我专门和从体制内无缝转到美初和英高的姐姐,讨论了她出国的这些年的观察。我追问,妹妹是不是还有必要继续留在国际学校上学呢?

已经在英高读书的姐姐,想了下告诉我,从她的经验看,只要英语好,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能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

虽然姐姐一直就读于公办小学,但我一直没放松姐姐的英语学习。从小姐姐就上各种英语兴趣班,从三年级开始,每年暑假我都会把姐姐送到国际夏令营,这些经历都能让她快速融入海外的求学之中。活泼开朗的姐姐,和寄宿家庭相处得也非常愉快。

参加海外夏令营的姐姐

另外,体制内扎实的学科知识,也让她在英国读书时游刃有余。姐姐告诉我,在国外她也遇到了不少从国内的国际化学校转学而来的同学。有相处得不错的同学,也有的孩子总会因为想家而哭泣,同样,她也遇到一些英语口语不那么好的学生,有口难开之下,大家最后走着走着,就都散了。

所以英语和社交还是很重要,而你在哪里读书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要。而在重视体育的海外,或许孩子的体育特长能帮助孩子拓展她的社交圈,在海外留学会更加顺利。

在读美初的姐姐

有了姐姐的支持,我也更有底气了。现在网络资源这么发达,丰富的英语资源触手可得,三线城市的一些教育资源,可能也没有我原先想象中那么匮乏。

考虑到妹妹才一年级,学业暂且不紧张,我们还有更多试错的成本,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不管未来怎样,既然决定“乒乓”了,那先把前面的每一步,都扎实走起来。

抱着必输的心情去参赛

9月1号新生开学,妹妹也从国际学校优美的校园走出,来到了这所乡镇小学。

说没有落差那是不可能的。这所乡镇学校,旁边就是菜地,从小在上海城区长大的我,看到了心里也在无声呐喊,为什么是这样子!

但就是这个三线小城的体校综合学校,我们也感受到了学校的真诚。开学日,学校专门组织了开学仪式,跨过启智阶梯、朱砂启智、开笔写人后,妹妹还领到了第一份开学红包,这让原本有些害怕和忐忑不安的妹妹,开开心心地走进了教室。

一年级的新生妹妹

后来我问她,从国际化学校到乡镇学校,是否真的觉得落差很大呢?

妹妹告诉我,确实有点不适应,但这种落差不是因为教育设施的差距,更多是因为这个环境没有她认识的同学和伙伴了。

对于妹妹的些许失落,我并没有太担心。自带“社牛”属性的妹妹,似乎有个天赋技能,这或许也是国际化幼儿园赋予她的特质,那就是总能在人群中,一眼找到年龄相仿的孩子——上前两步,勾勾手,“我们一起做朋友吧”,转头两个陌生的孩子,就成了亲亲热热的好朋友。

果不其然,入学后的这段时间,我听到她嘴里又念叨着好几个新朋友的名字。我知道妹妹也开始适应乡镇小学上午学习、下午训练的新模式了。而日渐充实的日常,也让妹妹的球技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参加乒乓球比赛的妹妹

其实自从我做出这个决定后,很多人也不理解,有人会怀疑我们是不是在迎合消费下行的时代?

不在乒乓球圈子的家长可能不太清楚,专业乒乓球的学费,也并不便宜。乒乓教练水平越高,加练的课时和小课费就越贵。

在我身边就有家庭,为孩子支付每个月40多万的乒乓球学费,这些费用其实早已超过了国际化学校的学费。

知道妹妹转学后,也有人问,乒乓球这个赛道这么卷,你是要让孩子进省队吗?你去打乒乓了,是要去打奥运会吗?

想这些问题就有点挺难回答,好像拿不到奖牌,你走乒乓球路线就是失败一样。但我觉得这个看法本身,就有一定的偏颇。

虽然在乒乓这条路上,我们的确走得更深入了,但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我更看重的是这项运动本身,所能带给她的坚韧与自信。

在一次次的挥拍练习中,学会坚持与毅力。而这种咬紧牙关的拼搏,不仅仅体现在球场上,将来也会渗透到了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希望那时的她,面对困难时可以不再轻言放弃。

不放弃球场上的每次击球

当然,乒乓毕竟是个竞技赛事。在前不久妹妹参加的她人生中第一次大型乒乓球比赛中,我就看到了让我揪心的一幕。

一个在他年龄段始终第一的男孩,平时节假日不休,训练得非常刻苦。在这次三局两胜的决胜局比赛时,因为擦边球的争议球失分了,后续产生的一连串失误直接让他心态崩溃,边流泪边咬着牙完成了这场比赛。

我走过去的时候,看见他在哭,他的父亲在一旁批评他。眼看着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我就慢慢抱住孩子,安慰他、告诉他表现得已经很棒了。但他还是没办法走出失败受挫的情绪,连着输了下一场比赛,最后被他父亲边骂边拉走了。

看着流泪的孩子,那一刻我真的和孩子共情了,也在想父母到底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呢?家长真的都会做父母吗?

到了妹妹比赛的时候,我告诉她我们是抱着必输的心情去打乒乓的,每次赢球,我们就当是赚到。这样的鼓励下,她就很享受比赛,就跟玩一样,笑着打完全程。

比赛后和对手的握手

比完赛后,她告诉我她还想打,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也感到几许欣慰,保持良好的心态,慢慢培养抗压性,一路走向最好的自己,这段经历给予她的,远比奖牌更加珍贵。

而我,作为她的支持者,愿意陪她一起享受这个过程,见证她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长。

教育并非给予人们视力,而应使人们改变视界。帮助孩子打开乒乓世界的大门,是我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希望未来,这段融合了成长探索及自我认知的奇妙旅程,能让她的内心,开出更多丰盈而坚韧的花朵。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