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江姐”,60岁被任命创业,80岁宣布退休,97岁还在拍电影
发布时间:2024-10-03 20:28 浏览量:23
作者:于蓝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1-9
一次纪念于蓝(1921-2020)从影50周年的活动,于蓝打电话希望小儿子田壮壮参加。
那天田壮壮去了就坐在台下,望着坐在台上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永远的江姐”的妈妈,听着人们热烈祝贺的话语,田壮壮心里特别的难过。
左起:于蓝、宋晓英、田壮壮
他忽然想到:“我会有50周年吗?我50周年的时候,会有这么多人这么认真地祝贺吗?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祝贺,凭什么呢?她们那一代人凭的就是50年一丝不苟地忠实于信仰,就这一点来说,她们那一代人比我们这一代人要伟大得多。”
于蓝和儿子田壮壮
从那天起,田壮壮觉得心里搁了事,他想找回自己从前坚信和追求的东西,他想重现自己经历过的那一段难忘的历史,他不愿自己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也不愿真实的历史从此被封存。
【60岁被任命创业】
1984年7月,在意大利南部正举行国际儿童、青年——第14届吉福尼电影节。
于蓝和孩子们在一起
中国儿童电影代表团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并获得电影节儿童电影事业荣誉奖金牌及其他奖牌,意大利《拿坡里晚报》在《中国电影在吉福尼取得了成功!》的通栏标题下,登载了各国朋友对中国儿童电影的热情赞扬和良好祝愿。
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剧照,于蓝和方舒
而此时年逾六旬、两鬓染霜的的于蓝静静地在这异国山城小街上信步走着,她望着异国上空飞舞在暮色里的一面面五星红旗,几年来的苦乐酸甜倏然哽噎在喉。
1981年的“六·一”儿童节,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刚满六十已到花甲之年的于蓝被任命为厂长。
60岁的于蓝和孩子们
这是出乎她意料之外的,作为一个演员,她塑造过善良、慈祥的革命母亲的感人形象,但这毕竟不是在银幕上创造,也不是当好几个孩子的家长,这是满足当时三亿儿童精神食粮的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业。
面对许许多多教师、家长、作家、艺术家的呼吁,看着成千上万儿童纯真、渴望的眼睛,她下决心挑起儿童电影事业开拓者的重担。
左起:赵丹、于蓝、文化部部长周扬在《鲁迅传》剧组
周扬(1908-1989)当时对她说:“于蓝,你当了儿影厂厂长,要象‘乔厂长’那样干!”的确,那几年她就是这样干着闯过一道道难关的。
创业开始,两座临时工房,搭建在北影厂的南墙下,这就是中国第一家儿童电影制片厂,没有摄影棚,没有录音室,没有摄影制片的必要设备,没有道具、服装、制景等等,更没有筹办这一切的资金,只有准备奋斗一番的十几位同事。
不管有什么困难,先干起来再说。他们首先制定出建厂方针:工作千头万绪,一切围绕拍片子。
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于蓝带领的这一班人马的眼光、胆略和敢作敢为的精神。
他们没有坐等上级拨款,没有大搞基建,没有一上马就讲排场,而是在北影的大力协助下,为了争取早日拍片,冒着酷暑,顶着严寒,东奔西跑,筹集资金,选择题材,组织剧本,挑选人才,建立摄制组。
于蓝身为厂长,要做的事就更多了,她既管行政又管业务,既当“爹”又当“妈”。
什么调人啦,要钱啦……都要亲自牵头,亲自去跑,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常为些细微琐事消耗掉许多精力,甚至气得落泪。
对于一个六十有余,身体很差,干校劳动时摔伤了身体而且当时又身患重疾,动过大手术的她来说,就显得更超负荷了。
电影《应声阿哥》(1982)剧照
可是在缺少一切条件的第一年就拍出了两部儿童新片,《应声阿哥》(1982)和《红象》(1982),《应声阿哥》还在1982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儿童影片奖。
这的确不容易,就拿这两部影片的拍摄过程来说,当时她因患乳腺癌,一连动过两次大手术,身体不好,医生要她全休,于蓝却象“好人”一样,操劳着从剧本到人事钱财“内政外交”一切事务。
电影《红象》(1982)剧照
当两个摄制组到云南拍外景时,作为演员出身的厂长深知拍外景的困难和辛苦,她忘掉了自己的病痛,不顾大家的劝阻,克服旅途的劳累,跑到瑞丽和景洪,慰问拍片第一线的摄制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于蓝在事务性工作上周到全面,兢兢业业,在影片的艺术性和质量上也体现出一位女性领导的深人细致、极有耐力的特殊风格。
电影《小刺猬奏鸣曲》(1983)剧照
在拍摄完由姚云编剧,琪琴高娃(1941-1992)导演的《小刺猬奏鸣曲》(1983)之后,为了探索儿童影片的特色及影片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她做了大量深人细致的调查。
她先带两个六岁左右的儿童看了毛片,发现他们被吸引住了。影片结束前,她惊讶地发现一个孩子眼中闪动着亮晶晶的泪珠,原来,他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好朋友——小松鼠。
于蓝和吉永小百合
于蓝兴奋之余又升起了疑问,是否这是一个很重感情的特殊孩子,别的孩子会有些共鸣吗?大一些的学生或成年人会怎样反映?
影片剪辑完后,又放映了一次,受到大人和孩子的热烈欢迎,散场后,许多小朋友还兴致勃勃地学小刺猬咳嗽。
于蓝还不满足,农村的孩子会欢喜吗?
1982年在妇代会上邓颖超会见于蓝
于是她带上片子到当时的昌平县沙河乡,房山县等地放映,征求意见,每到一地,不论在剧场还是广场放映,她都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亲自观察孩子们的反映。
影片放映中,孩子们不时地发出咯咯的笑声,特别是当主题歌出现时,礼堂服务员以为电影要结束了就把大门打开,孩子们却纹丝不动地望着银幕上的影象,一会儿大门又被悄悄地关上了。
于蓝和谢添
这时她才象收到孩子们发出的“通行令”一样,欣慰无比!对她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宝贵呢?!
时至吉福尼电影节,短短的三年中,北京儿影厂拍出了十几部儿童电影,这里饱含了她多少酸甜苦辣,这里倾注了她多少心血汗水,怎能不令她感慨万端呢!
于蓝和秦怡
电影节开幕式上,儿童代表向全世界发出:“不要让儿童电影失踪!”的真切呼声,不断在耳际回响,她的心象被重锤锤过的鼓,激越地跳动着。
于蓝说:“是孩子们纯真的童心,激励着我们必须勤奋地工作。”
于蓝在延安
【甘洒热血写春秋】
1946年秋,田方(1911-1974)和同事们一起把伪“满映”迁到黑龙江兴山,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妻子于蓝也调到东影。
建厂初,没有条件拍故事片,直到1949年秋,才开始拍摄第一部故事片,于蓝参加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1949)的拍摄,她扮演医疗队长庄毅。
电影《白衣战士》(1949)剧照,于蓝
拍电影,当电影演员,这是于蓝在中学时代看了一些进步电影后闪过的念头,现在真当上了电影演员,她也尝到了苦头。
开始拍摄时,她习惯于舞台上的夸张表演,在摄影机面前,微笑成了呲牙咧嘴,张望的眼晴瞪得吓人。
看了样片后于蓝就尽量收敛外形表演,结果又出现了不自然通畅的现象。她产生了苦脑。
经过刻苦的研究,她把握住了电影表演动作和感觉的分寸,适应了摄影机前表演的要求,演出了一个朴素、果敢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影片放映后,曾是上海滩巨星的领导陈波儿(1907-1951)赞扬她创作路子是对的,邓颖超代表妇联奖给摄制组一面锦旗,于蓝代表大家接受了这一荣誉,这是她登上影坛第一步的象征。
1950年,作为北方红色形象代表的她参加了上影张骏祥(1910-1996)导演拍摄的《翠岗红旗》(1951),在影片中扮演女主人公——红军家属向五儿。
1951年《大众电影》第11期、总第24期封面,电影《翠岗红旗》剧照,于蓝饰演向五儿
影片表现了一位农村妇女在丈夫参加红军长征走后,如何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坚持革命的光辉形象。
拍摄时,她对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语言和表情进行精雕细琢,以致曾为一段在竹筏上只追求形体美的表演却缺少劳动妇女的纯朴气质而伤心地哭了。
电影《翠岗红旗》(1951)剧照,于蓝和张伐
她终因这种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成功地塑造了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向五儿,真实可信的形象而一举成名,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称赞了她的真挚表演。
接着,她丈夫田方任北影厂长,她也随之调到北影工作。
1951年拍摄《龙须沟》(1952),她扮演的善良、纯朴、泼辣的城市普通劳动妇女程娘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龙须沟》(1952)剧照,于蓝和于是之
1953年冬,她已是有了两个孩子的妈妈,33岁了。但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她主动要求到中央戏剧学院去学习。
1954年她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听苏联专家讲课,做演员基础训练。
一次,导演孙维世(1921-1968)选她参加契柯夫的话剧《万尼亚舅舅身》的排练,饰叶琳娜,苏联专家看了排练后却认为她不适合,换上了别人,于蓝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
于蓝和田华
但痛苦之后,她找到了自己的缺欠,她更刻苦地学习,无论是斯坦尼表演理论还是表演训练,都树立了更高的标准从高层次上完善自己的艺术素养,使自己的表演技巧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表训班毕业演出时,她扮演了高尔基名剧《小市民》中的塔吉娅娜,那自如驾驭角色的出色表演受到了好评。
电影《林家铺子》(1959)剧照,于蓝
这样,扎实的生活基础与科学的表演理论的结合,为于蓝后来的银幕艺术形象创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学习结束后,1959年,她首先参加了水华(1916-1995)导演的影片《林家铺子》(1959)的拍摄,扮演张寡妇。
于蓝和孙道临在电影《革命家庭》(1961)中的影像
由于她逼真地演出了旧社会穷苦妇女处于软弱地位和悲惨命运的形象,所以1960年水华在拍摄《革命家庭》(1961)时又接受了她扮演女主角周莲的要求。
周莲这个角色要求从16岁的少女演到6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时间跨度相当大;人物性格变化也很大,从一个单纯的少女、普通的家庭妇女到成为一位革命的母亲。
历史背景也相当复杂,影片故事经历了四个革命历史时期,这一切都说明了创造好这个角色的艰巨性。
于蓝首先阅读了大量的革命斗争史料,熟悉这四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背景,同时访问了不少老革命干部,特别是向《我的一家》的作者陶承(1893-1987)虚心请教,在长时间的亲密交往中,她们之间建立了母女般的深厚感情。
1961年第5、6合期封面:影片《革命家庭》(1961)中的女主角周莲,由于蓝饰演
基于这些体验、了解,在拍摄每场戏的过程中,她有分寸、清晰地把提住了周莲每一时期的性格特征并通过微小的动作细腻地表现出来。
于蓝在电影《革命家庭》(1961)中的影像
由于她在周莲的表演中朴实亲切,情感真挚,温柔的性格中蕴含了鲜明的爱僧,性格发展层次分明、使影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她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而且在196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由于她在《革命家庭》中的杰出表演而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1964年她参如了由夏衍(1900-1995)编剧、水华导演,赵丹(1915-1980)、项堃(1915-2009)等人和她共同演出的《烈火中永生》(1965)的拍摄,她扮演江姐。
夏衍要求她一定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英雄,而要演成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
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中的影像
水华也分析说,江姐既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也是一个性格温柔的女性。这些话对于蓝的启发很大。
在被捕一场戏中与叛徒的周旋,江姐表现出的沉着、机智、果断与叛徒的猥琐、心虚、慌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蓝和嵇启明在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中的影像
在审讯一场戏中,江姐表现出的大义凛然、镇定自若与徐鹏飞的笑里藏刀、骄躁不安形成了巨大反差。
就义一场戏中,当战友们万分悲痛时,江姐用手撩一下自己的发角问孙明霞:“我的头发乱吗?”
于蓝和庞学勤在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中的影像
然后接过半截梳子,一下一下地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等一连串的动作,把一个为理想献身时,脸不变色、心不跳的高尚气节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通过周莲、江姐以及向五儿等人物的成功塑造,于蓝在银幕表演艺术中已形成了自己细腻、朴素、真挚、感情内在的特殊表演风格,她登上了电影表演艺术的新高峰。
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剧照,左起:于蓝、赵丹、张平
于蓝演过的电影共有12部,数量不算多,但其中颇有几个人物,已成为中国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银幕形象。
【97岁还在拍电影】
于蓝和田方于1938年在延安相识。两人年龄相差10岁。
于蓝和田方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后来,老演员熊塞声(1916-1981)把于蓝介绍给田方,从此延河边多了一对散步的情侣。
田方对她说:“我在延河边上第一次看见你,就暗暗选中了你!”
于蓝曾说:“我们走到一起很美好”,但“真实的生活中必然存在着不少的辛酸和苦涩。”
于蓝和田方在延安
1939年2月,在延河边的一个窑洞里,于蓝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恋爱初期,田方向于蓝详细交代了自己的情况:他曾在父母的包办之下与前妻高淑贞结婚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妻子后来于1933年病故,田方并未再娶。
于蓝认为田方恨坦诚,也向田方保证两个儿子她会视如己出。
在延安时的于蓝
1940年,他们在延安的窑洞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之后,于蓝把田方的两个孩子从北平接到延安,共同生活。
1947年,她和田方的大儿子田新新降生(长大后的田新新成了一名配音师),两年后田方担任北影厂的厂长。
于蓝、田方、田壮壮、田新新全家福
1952年,她又主演了电影《龙须沟》,收获掌声的同时,她迎来小儿子田壮壮。
1960年,田方和于蓝共同出演影片《革命家庭》,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银幕合作。
于蓝和田方在苏联留影
1962年初,于蓝成为国家文化部评选的22位“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中的一位。
1974年,田方患胆管癌去世。
1978年,于蓝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做过两次乳腺全切术。
1978年,于蓝和李伟合作导演了电影《萨里玛珂》(1978),之后又与武兆堤(1920-1992)合作导演了《陈毅出山》(1980)——之后因病退出。
1989年,80岁高龄的于蓝宣布退休。
2018年,于蓝以97岁高龄与秦怡(1922-2022)、田华、谢芳等联合主演家庭电影《一切如你》(2019)。这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
于蓝和秦怡
于蓝晚年在总结自己表演艺术经验时,概括了四个字:“贵在真挚”,就是说演员不能在表演上只满足于形似,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出每个角色的特殊气质。
这些就要求演员本身要具备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所应具有的气质,这种良好的气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这是长期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在这方面,于蓝认为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1915-1980)可称得上是演员学习的楷模,一个在舞台上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的人。
2020年6月28日凌晨于蓝去世,享年99岁。
接着,田壮壮发文称“妈妈(于蓝)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感谢所有关心妈妈的人,我想独自安静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