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国内“体制教育”,偏科生如何在新西兰“开放式教育”中蜕变

发布时间:2024-10-10 21:05  浏览量:27

今年7月份,有几个从国内来新西兰游学的孩子,其中一个7岁的小女孩,只不过上了2周课,就看出来了国内“体制教育”与新西兰“开放式教育”很不一样。她问她妈妈“为什么新西兰上课什么知识都不学,这样不是浪费钱吗?国内都教乘法表了!”

有人开玩笑地把新西兰教育和国内教育做了一个对比,如下图:

确实如此,新西兰在高中前教育基本上是不学习知识的,乘法表也只教最简单的“乘2、乘5、乘10”,其他部分都有计算器代替,纽村考试和竞赛都是允许使用计算器的。

但国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强压的学习模式,越好的城市,越好的学区,越大的压力,我儿子Sam就是这样从广州市越秀区“卷”大的。准备进入一年级的那个暑假就开始补习数学,后来加入了语文、物理、政治……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所长,Sam对数学感兴趣,补习班很愿意去,在班上成绩能保持前3,但文科实在不行,怎么补都达不到该有的水平,他还非常厌倦。

但他作为国内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目标就是中考和高考,要平衡各科的成绩,做到“全面发展”,他再挣扎也无法逃脱其他科目。

国内的“应试式体制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制度,无论你出生在何家庭、何城市,只要你学习够努力,成绩够好,都能通过考试站上同一条线。能适应“体制教育“的绝对是人中龙凤的牛娃!

今年4月Sam来到新西兰,他算是解脱了,终于不用学文言文和政治。在国内初二,在新西兰是10年级(高中第二年),开始可以有选修课,他选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机。

因为他的英文底子还不错,能听懂上课内容,也能跟同学正常交流,对纽村的课堂适应得很快。但毕竟英文对他来说是外语,所以写作和阅读水平还是有点落后,尤其阅读,第二学期末的考试就挂科了,第三学期末补考了。

除了英文,Sam在其他科目都能跟得上,唯独数学,比同班同学高出几个级别。上学没多久,数学老师就发现了Sam的特长,班上同学还在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时候,老师就给他做竞赛题和微积分。“纽村的孩子不会算数是真的,但这里的数学很简单”,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如果你有数学这方面的专长,老师会单独培养,让你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更深入地学习。

新西兰这种专注于每个孩子的特长,单独培养的“精英教育模式”很适合像Sam这样的偏科生,他不用花大时间去维持其他科目的成绩,不挂科就行了,他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科目,数学,他非常享受学习和挑战难题的过程。

老师还让他进入学校的数学竞赛队,代表学校竞赛,居然还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Sam非常开心。这种集体的荣誉感,被认可的喜悦,还有自信,Sam以前在国内从来没有过,他说他越来越喜欢新西兰的校园和学习。

新西兰的教育是“开放式的”,学校没有教学大纲,学生没有升学的任务,老师没有升学的指标,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爱好,并且专注于这个领域深耕,所以这里每个孩子学习得很从容。

即使乘法表不能口算,但他能冲一手好咖啡,或打篮球很出色,或唱歌很厉害,或能自己搭一个狗屋等等,只要有一个方面能胜任,学校就没白上了。每个孩子都能在某个方面得到认可,日后也很有可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以前在国内,我也有问Sam以后想读什么专业?长大想做什么职业?我相信每个家长都一定问过自己孩子同样的问题,但大多数孩子的答案都是“不知道”。我也毫无疑问,得到“不知道“的答案。

Sam来新西兰上学半年,突然有天跟我说,他想在新西兰当中学的数学老师,我真没想到他居然有天会主动跟我分享“他的理想”。

他说在新西兰的中学教学不累,学生也比较听话,上课内容简单,形式多样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压力不大,跟国内完全不一样,国内的老师太辛苦了。

虽然他的理由就像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并不是有啥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感,但至少他有了“人生目标和方向”,他在之后的学习就不会迷茫。

Sam还说他向数学老师提出了助教的请求,因为他平时在课堂上也会教同学解题,觉得自己能胜任现阶段的教学,如果能当助教,对他日后成为数学老师会很有帮助。

我很是安慰,不仅看到他在学业上的进步,更能看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蜕变,这是在国内学习环境下很难看到的,新西兰的教育更适合Sam。

当然新西兰的“开放式教育”并不会适应所有孩子,有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千万别看我“一面之词”就盲目跟风,还是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