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落地就开始请家教,华人妈妈陪读看得我虎躯一震
发布时间:2024-10-16 01:08 浏览量:28
“卷不动了,我决定带娃出国”,是前几年陪读妈妈的心声。然而在美国湾区浸润多年,我发现追求不卷的父母越来越少。
相反,那些本着“出名要趁早,鸡娃也一样”的进阶版虎妈越来越多。他们原本是想逃离体制内高考,让孩子更早接受国际化教育,培养国际视野,有些人甚至不惜卖房、不惜辞职、不惜夫妻分离。
结果呢?我发现,那些在孩子小小年纪就一起过来陪读的华人家长们,即使远离了国内内卷的环境,也因为鸡娃的惯性根本停不下来。
落地两天,开始给娃找钢琴老师
有一次,我带儿子参加了一场游泳比赛。因为父母只能坐在看台上观战,多数人就刷手机为主,顺便瞅两眼比赛。可我身旁的一位华人妈妈画风却不同。
一位女孩参加8岁组蛙泳、仰泳和自由泳三个赛事时,她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握着秒表掐时间(8岁及以下年龄的组不计时),还不忘自言自语:蹬边出发游慢了一点、曲臂划水手肘过高……最后,她盯梢的女孩游了小组第一名。
图源pixabay
比赛结束后,她翻出手机上的旧数据开始对比,然后舒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比之前的数据进步了一点。
我一直以为她是女孩的私教,直到休息时间闲聊,我才知道她是那女孩的妈妈。
她女儿之前在深圳一所国际学校读二年级,学期结束后她把女儿转到了美国私立小学。
7月初到达美国,两周后找好专业游泳俱乐部通过试训。整个暑假周一到周五,女儿每天都在俱乐部游1.5小时,和国内训练几乎无缝衔接。
她告诉我,自己以前也是专业运动员,女儿从6岁开始接触游泳后,为了能帮助女儿能更好地训练和提升,她自己研究了大量游泳知识,还考了三级游泳裁判员。
相较于我们这种花钱丢给教练,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长,我实在太佩服这位妈妈。
游了两年,她女儿就能在美国专业俱乐部低龄组里拿到第一名,这背后父母托举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她告诉这不算什么,在国内时,许多孩子们为了在中考时获得加分,很多10多岁出头的孩子已是二级运动员。她也是卷不过,才早早就把女儿送出来读书。
她知道美国的运动也是卷王赛道,没想过孩子走专业道路,只想能在州级比赛中拿个名次,能对升学有所助益就行。所以,女儿初到美国不久就马不停蹄投入训练。
另一个更让我虎躯一震的故事是一位朋友告诉我的。
她们小区新搬来一家人,落地第二天,时差都还没来得及倒,家长就开始在华人群里询问靠谱的钢琴私教,打听周边的乐器行,要为孩子挑选钢琴。同时,这位家长还在群里求国内教材。
即便他们带着6岁孩子避开了国内的激烈竞争,但也没有放下国内学业。夫妻俩计划的是,如果孩子在美国适应得好当然最好,但万一不适应也得做好回国准备,所以让孩子同步国内学业进度。
这届陪读父母,把自己活成了陀螺。旋转、跳跃已成为惯性和本能,放在哪里都停不下来。
“鸡血圣体”,华人特色
我多少能理解这些陪读爸妈的紧张心态。
一方面,孩子刚来国外,担心他们落后。
陪读家庭大多是“半路出家”,孩子没有从小在国外生长,初来乍到家长怕他们跟不上进度,所以会更加努力希望孩子赶上进度;但另一方面,这些父母又放不下在国内积累的教育成果。他们舍不得曾经投入的奥数竞赛、编程学习、古诗文大赛等。
即使来到国外也要两手抓——既要适应新环境,又要保持原有优势。
图源pixabay
这群父母本身也是擅长“鸡娃”的主儿。来国外陪读的家长通常有两类:
第一类,孩子在国际学校就读,早已习惯了卷。
我们对国际学校的印象往往是,丰富的社团活动、轻松的课业、精彩的课余生活、学生们唱歌跳舞、有大把时间泡在运动场上。然而,现实是,不少国际学校甚至比公校还卷。
这些学校的孩子是如何被“卷”入竞争呢?
曾有篇报道提到,这里的孩子除了核心课程外,还参加多个课外活动,如模拟联合国、编程俱乐部和合唱团。他们的课外活动几乎占据了和学习相同的时间。
为跟上其他同学,孩子们往往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比如学习公开演讲技能、家里还得聘请私教补习数学和英语,希望提高竞争力。
为了在所有活动中表现出色,孩子往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经历去排练、练习、提前做准备,没有时间放松。
在国际学校里,学生之间的比较心理很强烈。很多同学会在班级群聊自己的学习进展、参加活动以及获得的奖项,无形中的竞争氛围更可怕。
图源pexels
对比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的学生更卷、或者说卷得更累并不难理解:
首先,一些国际/私立学校往往对学术要求更高。这意味着孩子们要在更高的学术水平上竞争,确保未来进入理想大学。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调研显示,87%的私立学校学生感受到学术压力,而公立学校这一比例为64%。
其次,个性化,反倒成了国际/私立学校孩子们的压力。
虽然私立学校提供小班教学和个性化教育资源,但这也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在严格监督下,家长对他们的投资回报也有很高期待,学生常常因此感受到更大压力。
最后,国际/私立学校提供丰富的体育和艺术项目,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为孩子争取大学奖学金或提升申请竞争力,这种竞争加剧了“内卷”。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研显示:91%的美国私立学校学生参与至少一项课外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带来了成长机会,但也增加了平衡学业与课外活动的难度。
第二类,带孩子来国外读书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曾在海外留学、访问,有海外求学经历。
(数据来源:新东方《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
这些父母通过高学历获得了医生、大学教师、研究员这类体面工作,享受到了性价比较高的教育回报率。
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数据调查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因为学历差距而带来的收入差距基本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孩子的学历越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虽然目前全球学历贬值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依然深处在教育回报巨大的时代,自然也就认可鸡娃的价值。
此外,到海外的华人父母多少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在西方社会,华人长着与“主流”不一样的面孔,在升学、找工作难免会被歧视。只有让孩子拥有优秀表现,才能在主流社会立足时,不被人看低。
这届父母早就明白——国外没有所谓的快乐教育,只不过是换种方式“难为”自己和孩子——国内看成绩更多、考分定终身,国外是既要还要、成绩体育全面开花。
即便换个IP,丛林法则依旧。家长的资源+孩子的好学历,更容易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