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麦琳的委屈来自全职妈妈的过度奉献感

发布时间:2024-10-30 22:05  浏览量:30

追完《脱友》和《喜单》,我无缝连接开启了《再见爱人4》的追逐之旅。

去年老周跟我一起追了第三季(为了看傅首尔)。这次又邀请他同看,被他果断拒绝。

“不想看黄圣依那两口子,他们上节目就是收割流量的。”

嗯。我也严重怀疑黄圣依和杨子夫妻是“演的吧”,但因为以前没怎么关注过他们,所以还蛮好奇他们这次到底演得如何。

结果一看就上头了。

我想说的是:就算黄圣依和杨子在这个节目里“演戏”,也比他们以往的影视剧精彩多了。

而且我基本可以断定,杨子的表现就是他的真实面目。

杨子这个集“懂王”“霸总”“爹味”于一体的中年男性形象,在节目中表现得如此自然丝滑、浑然天成,如果是按照剧本来演,那难度也太大了。

很想表扬这一季挑选嘉宾的眼光。这三对夫妻的个性和他们所暴露出的问题很容易引起热烈讨论。

同时,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既能摩擦出火药味,又能产生好多乐子,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又伤感又开心。

尽管知道他们上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知名度,为事业助力。但观众在自甘成为流量韭菜的同时,或多或少能有所收获。

除了满足八卦的快乐外,我们也能从嘉宾身上反思自己在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观察室里老师们的分析点评也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去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还有一个很实用的收获。一睹杨子的风采后,我再看老周这位“霸总爹爹”也变得顺眼多了。

看来有些幸福是比较出来的。虽然这种幸福感并不长久可靠,但有点总比没有好。

哎,差点被杨子带偏了,这篇文章是准备写麦麦的。

之所以第一篇文章写麦麦,是因为我曾经当过几年全职妈妈,看节目的时候我总想去感同身受她的情绪。

看到李行亮明明已经做得很好的情况下,她依然对他怀有强烈的抱怨、失望和控制感时,我能理解她,她陷入了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的困境。

但我对她很难共情。

虽然都是全职妈妈,但我们的初心与行为差别太大。

麦麦应该跟大部分全职妈妈一样,回归家庭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好孩子和老公,为了让李行亮能集中精力搞事业,为了让孩子得到妈妈更多的陪伴,能更健康地成长。

而我当时辞职回家,完全是我个人的原因——就是上班累了,想gap一段时间。

但我不好意思对外宣称是我想休息,就以“孩子放学太早没人接,孩子需要照顾”(当时老周工作的主场在外地)为由,让娃背了几年黑锅。

初心不一样,就导致我跟麦麦在照顾家庭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也大不相同。

我从未把自己看作是“牺牲者”和“奉献者”,加上自己在家务和育儿方面信奉“差不多就行”的原则,对老周更做不到细致入微的照顾——反而是他在管理自己的同时还要兼顾一部分家务。

所以,对自己要求不高、允许自己偷懒的我,自然没有底气要求另一半必须要肯定我的价值,回馈我的情感需求。

但麦麦是一位极其负责的妻子和妈妈,她应该对家庭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

同时,据她在节目所说,在她人生排序里,李行亮在第一位,孩子在第二位,自己在最后。

一个人在高期待和高付出之后必然渴望高回报。

她想要的回报不仅是物质。她是很节约,但不代表对物质没有需求。节约只是她的生活习惯。

“一年都不买衣服”对大部分女性而言很夸张,但我认为这不算什么槽点。

一个不怎么社交的全职妈妈,在自己的旧衣服能满足日常需要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要通过新衣服取悦自己。

但“不买新衣服”最好是在内心自洽基础上的自然行为,如果把它作为彰显自己“伟大”的手段,对方心里肯定会有亏欠感。

况且,节目中提到她曾对李行亮抱怨,自己闺蜜的老公经常给闺蜜买礼物。

所以她并不是不想买衣服,而是希望李行亮给她买,希望获得带有对方关爱属性的礼物。

我真不想再打出“女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这句话。它在网络上太过泛滥导致让我觉得有点矫情。

我以为它已经被现代女性奉为圭臬,没想到这竟是麦麦所欠缺的课题。

女人到底如何爱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物欲,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满足自己情绪上的需求。

如果她关注过李雪的话,她一定看过那句著名的理论。

那就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想要哪样东西,直接去买;想要开心,直接去做能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

不用通过男人。

让观众觉得难以理解的是,其实李行亮会主动给麦麦买礼物,但这些礼物通常会被麦麦退掉。

这到底是如黄执中老师所说,麦麦给出的是不想让李行亮拿分的试卷。

还是她已经习惯了奉献者和牺牲者的身份,以此体现自身的价值,让自己长期处于道德和情感的高点?

麦麦有两段令我震惊的话。

一段是她把对李行亮的爱当作是储蓄,她说她不断往里面投钱,是希望在未来自己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来。

还有一段,是她为了证明自己跟李行亮在一起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爱,说自己单身时候有更优秀更有钱的男士追求,可以为自己提供好得多的物质保障。

这些话或许是实情,可以作为闺蜜间的私语。但当着另一半的面说出来,杀伤力太大。

这两段话都可以看出,麦麦在用“投资-回报”的模式来考量自己的婚姻。既然是投资,就得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

而且,感情不同于金钱,无法去量化。你觉得自己投入得多,那对方究竟要回报多少才算不亏损、有赢余?

再恩爱的夫妻,也不可能完全同步到对方的情绪与需求,当你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就会觉得自己是输家。

再亲密的关系,也要保持理性与边界。可以尽情去爱、去付出,但切记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

想用自己的期待去控制对方的回应,这是一种越界,也是一种妄念。

在家做全职妈妈那几年,我也经常会感到空虚、无聊、失落、恐慌,但这些情绪几乎都是因我自己而生发的。

也就是说,我那些年的负面情绪,大部分来源于我对自身的状态不满意,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而不是因为在伴侣身上找不到认可、得不到肯定和关爱。

大家不要误以为是因为老周做得好、给了我安全感。实话实说,老周的表现肯定是远不如李行亮的。

我对他当然也有抱怨,但跟情感索取没有关系。

这可能因为,我对他的感情浓度,远没有麦麦对另一半那么高。

麦麦说如果他们分手的话,她不可能再爱其他人。她对李行亮的爱已经用掉了所有的力气。

这种浓烈的爱的宣言,虽然能感动自己,但极有可能压倒对方。

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但在进入婚姻建立家庭之后,事业和孩子会占据掉很多精力,只有少部分人能一直保持最初的激情。

在婚姻中,尤其是能量不够充沛的女人,只需把“60分的爱”给丈夫就足矣。

多留些精力和空间给自己、给其他的亲人和朋友、给自己喜欢的美好事物。

好多人说麦麦找个班上就好了。

这是很好的建议,但在当下她未必能听得进去,也未必能很快实现。

我知道很多全职妈妈,如我当时那样,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短时间内重回职场。

但庆幸的是,我能找到喜欢的、享受的事情。

那几年,一个人待在家的空闲时光,除了躺平、上网之外,是阅读、写作、运动在托举着我,让我不至于无聊透顶,让我觉得生活是有趣的,我在某个时候是可以有掌控感的。

于我而言,在全职妈妈时期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注册了这个公众号,开始了相对自律的写作之旅。

虽然这个公众号几乎没有金钱上的回报,但它是完全属于我的精神家园,我能通过它给自己创造幸福。

忽然想起我在全职妈妈时期写过的一篇文章,在此分享出来——《有些糖,可以自己熬,自己尝》。

我很喜欢这篇文篇,可惜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的写作状态了。

我觉得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最好能做一些只跟自己有关、能取悦自己的事情。

当我们的快乐能够自给自足,就不会过度在意另一半的表现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