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世界五百强白领妈妈聊完,才明白:好的关系,都是修来的
发布时间:2024-11-08 11:04 浏览量:24
写在前面:
熟悉尹建莉父母学堂的你,对总编老狼肯定不陌生,七年半以前,他想转行做家庭教育,回家跟夫人卡总说:
“我想干家庭教育,要放弃百万年薪,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消费了,我不知道能干成啥样,能干多久,但我想了半年多,我忍不住了,我特想干,我真干不成,回出版业照样一堆公司抢着要我。”
卡总是这么回答他的:“我从来没要求过你挣多少钱,我自己也挣钱,你爱干什么干什么,我不管,我就要求一点,不许把臭脸子带回家。”
你可能对老狼优秀的女儿不不,也不陌生。
不不今年18岁,拿到11所国外大学的offer,前阵子去UCSD(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报到了,正式成为一名大学生。
曾有读者问老狼:“不不成绩在年级三四名,按她以往的成绩,拿到更好大学的offer不是问题。如果有父母规划和协助,再加上不不自己的努力,可能得到的机会比现在更好一些,人生重要的机会一共就那么几次,你会有遗憾吗?”
老狼回答:
“父母别太傲娇了,我们去规划,我们懂个锤子!我们对国外大学的了解连不不十分之一都没有。我们绝不干越俎代庖的事,她的人生为什么要我们替她做主?
我们真的主要就是精神上支持、信任她。我与卡总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要干的事,照顾父母,处理家事,我们的人生中有女儿,非常重要,但不代表只围着她转。
卡总每天与不不聊天一小时,十几年。不不考差了,我说,走,吃顿好的。我们讨论书,一起旅行。我只是不说教,偶尔尾巴没夹住,必被不不怼,而我只会觉得我闺女真棒,怼的一针见血。
我是无痕,不是无为。而我家做的这些,是基本的教育常识。”
以上这两段内容,有着他们一家平平常常的生活片段,亦是拥有良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秘诀的映射。
很难做到啊!
是不是想说这句话?
确实,无痕教育的背后,需要父母做出很大的自我调整,内心有足够的勇气。
很多时候,往往我们还没开始改变,内在力量就被自己耗没了。
那么,要如何自我调整,才能在顾好自己的同时,跟孩子、伴侣、周围的人发展出良好的关系呢?
为此,学堂特邀总编老狼的夫人卡总进行了对谈。
卡总本人是某跨国公司(世界五百强之一)培训经理,同时也是一个18岁女孩的母亲。
她为人爽利、快言快语,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带来了深度思考和解决之道。
卡总和老狼
那么,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你不能同理自己
就不能同理他人
学堂:
您在《不纠结、不内耗的秘方》的分享会中,有句话让人印象很深:“我们没有生活在集中营,也没有生活在监狱,没有外界给我们这种强压力,我们都是自由人,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内耗是自己‘戏太多’。”
很多人认同您这句话,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又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内耗。
怎么理解这一现象?
卡总:
就那次分享会来讲,我主要分享的是不纠结、不内耗,尽量用平和的心态跟别人相处。
那是不是在我的生活中,从来不会有任何冲突呢?这是不可能的。
最近一次跟女儿的冲突,是在我们送她去美国读书的时候,即便相处十几天后,要面临一个很长时间的分离,我跟不不之间也出现了比较激烈的亲子互动。
再者,改变这件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难说我知道了某一个理论、观点,就能马上翻天覆地不一样了,这不太现实。
很多人说,我想改变自己不内耗、我想改变自己不焦虑、我想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
无论是改变什么,我们自己应该有这样一个心态:寻求改变,享受过程,接受可能。
学堂:
可以举例说明吗?
卡总: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我自认为自己不属于天生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人,这可能跟我们家对孩子的态度有关。
小时候,我在北京胡同与表兄妹和满院子的孩子一起长大。当时,我姥爷对我家孩子的要求就是“没事别惹事,有事不怕事”。
记得大概6-7岁左右,因为我在一群孩子中比较胖,胡同对门院子里的一小男生,当着一群小孩儿,叫我“小胖墩”,虽然他比我大也比我高,感觉无端被羞辱的我还是毫不含糊地冲上去扇了他一嘴巴,直接把他打哭了。
后来,他奶奶带着他来找我姥姥姥爷告状,我姥爷还拿块糖哄了他。可事后,我并没受到任何惩罚,理由很简单,是他先“欠招儿”的,我算“不怕事”的。这可能也是“成就”我那“略显”急躁脾气的原因之一吧。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当要同时面对工作、生活上各种琐碎事情时,“略显”急躁的脾气常常会导致关系紧张、情绪低落。我知道自己应该做出改变了。
我触动最大的一次就是在不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带她去黄山,住在一台湾人开的民宿里。当天,民宿客满,因为是暑假,都是带孩子的家庭。
早饭由民宿主人安排,她一个人要同时面对六七位大人和孩子,身处那样吵闹的环境,还要应付大人孩子的这种要求、问题,作为客人,我都开始烦躁了,可她却能始终面带微笑、不紧不慢、轻声细语地处理着每一件事。
当时我就想,这就是我想要的样子,我要成为她那样!可真要改变时,发现并不容易。我这个急躁的脾气很容易跟孩子产生比较激烈的摩擦。
比如说,不不早上吃饭比较慢,我就很急,怕她迟到,一急就会催她,但我一催,她就会更慢,接下来我更急,整个就是恶性循环。相当于每天早上都从双方不开心开始。
每次有这样的冲突之后,我心里非常难受,我也想要改变状况,可每次都没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有段时间,面对又“发飙”的自己,我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是自我否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那么爱孩子,不是个合格的母亲。灰心到认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改变了。
学堂:
据我所知,后来您改变了。是什么促使您在自我否定、灰心丧气之后发生了改变?
卡总:
因为我发现,这些负面情绪并不能带来我想要的改变。
学堂:
那怎么办?
卡总:
先接受现有的状态。
我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我已经意识到我想要改变,我就应该给自己点赞。就像电脑开机的时候,你会看到“本次开机打败了90%的电脑”的字样。
给自己一个正面的、积极的鼓励,肯定自己的进步,同时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要说没有做到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就万分沮丧,甚至说彻底放弃。这样是于事无补的,对于促进或者缓和亲子关系都是没用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不停地调整,看看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来避免下次还会有这样的情况。
学堂: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有可能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去接受她没有达到你的要求。
那后来,面对不不吃饭慢的情况,您如何调整的?
卡总:
我先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了一下。
你看啊,早上本来起的就早,她确实没什么胃口,吃得自然就会很慢。我一跟她着急生气,她也会跟我闹意见。最后的结果不但她吃饭更慢,也带着一肚子气上学去了,得到的反而是更差的结果。
我这是何苦啊!
与其这样的话,还不如我忙我自己的事情。
比如说,早饭做好了,我吃完就去上班,或者说如果不需要去公司,我就干自己的事情,她按照她的节奏去做就可以了。
这么操作后,我发现实际上她并没有迟到,完全是我自己觉得她应该提早十几分钟到学校。
学堂:
所以,当父母着急想让孩子做出改变的时候,是需要让自己停下来思考一下:
我着急的点到底是什么?我的着急是不是建立在自己假设的基础上?即便不是假设,真的发生了,孩子愿意自己承担后果,是不是可以放手?
卡总:
是的。
我也反思了自己。之所以我很着急,是觉得说,你上学要迟到了,老师给你记一次的话会影响你的GPA成绩,影响了成绩,将来你可能会面临申请大学遇到阻碍,你上不了大学怎么办……诸如此类的剧情,不停在我脑子里闪现。
可实际上呢,就像我刚刚讲的,孩子并没有迟到。我认为她磨磨蹭吃早饭,踩点进教室会被老师扣分,也没有发生。
退一万步讲,真的因为她迟到,老师扣了她的分,她自己在意的话,也会做出改变。
学堂:
很认同。学习也好,上学迟到也好,讲卫生也好,如果孩子自己不从内心里认识到是她自己想改变,而是被外界的强力推着走,一旦这股强力没有了,就可能又恢复到原状。
回到您说的您的心态:寻求改变,享受过程,接受可能。
首先是自己想要改变,其次自己采取确实可行的行动,最后就是以享受过程的心态,即看到自己的进步,又接受当下的自己,不为难自己。
总之,一定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是周围环境或他人身上。
卡总:
也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多去感受自己,感受一下引发我们焦虑、紧张的诱因是什么。
学堂:
怎么去感受呢?
卡总:
像我自己的话,生理期之前,我情绪比较浮躁,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如果工作上遇到很大压力,虽然也提醒自己不要把情绪带回家,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
我自己的经验是,这时候要先给自己按个暂停键,沉一沉,问我自己:现在这样的情绪,原因到底是什么?
身体原因,我可能就会需要一些药物、维生素之类的,缓解生理上的不舒服。
工作压力的原因,可以找别的方式释放出去,或者单独静一静,坐一坐,消化一下。
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处在平和的状态。要去包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极其鼓励的心态。
你能同理你自己,才能同理你的孩子。
人生不止一个选项
你永远有选择的余地
学堂:
同意。
人不能给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有人说,自己同理孩子胜过同理自己,自己爱孩子胜过爱自己,那这份同理和爱中,其实隐藏着控制欲。
卡总:
现在的父母有很多学习育儿的途径。
像是一些沟通技巧、聆听技巧、回应技巧什么的,客观来说是有帮助的。
但事情都分道和术。具体的术,相对容易操作,而道这一块,我觉得一定程度上代表,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以及周遭的人和环境。
你是用这些术控制别人,让他听你的,还是发自内心地接纳别人,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感受到你的出发点。
学堂:
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疑惑“我都是为孩子着想,为什么他不领情”的原因之一。
一个问题:如何觉察自己是何种心态呢?
卡总:
我个人的经验,有个方法比较好用。
当你对孩子或者其他人提出某个要求后,如果对方拒绝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是欣然接受?还是大加指责?甚至说“如果你不这么做,就对不起我的付出”?
你是什么心态,一目了然。
其实,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控制,包括我们自己。同理,无论是对爱人也好,孩子也好,都不要试图去操控,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学堂:
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我们妄图通过操控别人去改变,就会陷进一个执念:我要想尽办法,让你听我的。
既看不到对方真正的需求,也失去了自我成长、自我改变的机会。
卡总:
是的。
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确保是有乐趣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做的事给你带来很大的痛苦,那你就要停下来,回过头找找原因,别为难自己,换个让你感到快乐的方法,再去做这件事。
我自己不太善于做饭,平时也不怎么做,但当需要我去做一家子的饭的时候,我会尽量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高兴一点儿。
比如说,我戴着耳机,一边听我喜欢的内容,一边做饭。饭做好了,想听的也听完了,也不会觉得痛苦。
做其他事也是一样。如果我实在找不到能够让我快乐的点,我感受到的都是痛苦,就会及时止损,立刻停止这件事。同理,对人也是一样的。
要记得,你是自由的,你是可以选择让自己快乐的。
学堂:
如果觉得自己没得选,很大的可能是,只给了自己一个选项。
卡总:
太苦了,这对自己太苦了。
真的不要以这种“不得不”的心态去做任何事。从客观现实来讲,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你永远有选择的余地。
带着享受过程的心态,做你该做的事、想做的事就可以了。
学堂:
那要是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办?
卡总:
能够看到自己的迷茫,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觉察,证明你已经有了改变的意识,先给自己使劲鼓掌,给自己手动点赞。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再来看你的目标是什么。
拿健身举例。
我不是个能跑步的人,虽然经常或看或听到跑步对身体有多好,也尝试过几次,还是觉得很痛苦。
我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
是要成为马拉松冠军吗?如果这是目标,我当然只能练跑步,但这不是我的目标,我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更健康。那我干嘛不找一种既能够坚持又能使我健康的方式呢?
同理,我们当父母的都希望跟孩子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达成这个目标,方法也是有很多种的,不必太纠结在某个具体的行为上是否有效,这个不行就换另一个。
学堂:
所以说,目标源自于自己真实的需求?
卡总:
对。
学堂:
现实生活中有个现象:很多人会把自己真实的需求跟焦虑混在一起。
就像您说的跑步,有人跟您一样不喜欢,但TA可能会想“跑步好处这么多,别人能坚持我为什么坚持不下去,是不是我不行”;
再比如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妈妈看到其他妈妈又能挣钱,家庭关系还特别好,就想“人家能做这么好,我却做得一塌糊涂,我太失败了”。
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卡总:
我记得有本书叫《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内容主要是在讲“如果真的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那就跟别人比较吧”。
你把你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用在别人身上,跟别人去比较,你还有剩余的用在自己身上吗?就算你有个源于自己真实需求的目标,你也没时间去实现呀!
我一直坚信,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够控制的就是自己。
我想要改变,一定得花时间和精力在提升自己的事物上,看书啊,沟通啊,自我调整啊……当我的时间和精力被这些事物占据,我自然而然就没有时间去比较和焦虑了。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你跟别人的关系
由你来定义
学堂:
那您用什么样的心态处理跟他人的关系呢?
卡总:
说到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前,先搞清楚“他人”包括谁。我自己会把“他人”分为两大部分,亲人和非亲人。
亲人中,再细分的话,可以分孩子、爱人、自己父母、对方父母、自己兄弟姐妹、对方兄弟姐妹、自己家亲戚、对方家亲戚等。非亲人,就可以包括朋友、同事、其他熟人等。
接下来就是用什么心态来处理不同的“他人”关系。可以分为:“必须和谐”、“努力和谐”、“随缘和谐”。
“必须和谐”的,我会用自己90%到100%的精力去达成目标,比如,与孩子的关系,与爱人和父母的关系。
“必须和谐”的心态,可以确保我能自觉自愿地改变、提升自己,愿意带入他们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可以全身心地接纳、包容他们,即使偶尔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也绝不冷战,有问题当天说清楚。
是我的错,要立马道歉。比如,这次送孩子去美国读书,因为我的大意,导致导航出错,耽误了老狼的工作安排,那必须要第一时间虚心接受他的批评,真诚向他道歉,也复盘了怎么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不是我的错,我也会说得很清楚,表达我的需求。比如,老狼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人压力大就容易失控,有时候他就会把工作情绪带回家。我理解他的工作压力,但我不接受他把压力转移到我这儿,我就会直接跟他讲:“你如果不上班,我养你,但你不能把工作上的情绪带给我。”
当然,也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做调整,不可能我今天提出来,他第二天就发生变化,还是要有个逐渐磨合的过程。
学堂:
听起来,您和老狼都为“必须和谐”的关系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这应该也是关系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吧?
卡总:
两个人要有自己的事情去忙,不要有控制或改变对方的意图,这是关系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基础,接下来才是两个人愿意为“必须和谐”做出相应的改变。
当然,确实对方有实实在在的需求,也要尽100%的努力去帮他。
比如,老狼特别不愿意一个人去医院看病,非去不可就让我陪着,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肯定陪着。
再比如,我怀孕那会儿做产检,每次都是我自己去,不是他不陪我,而是我觉得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生产前的最后几周,医生建议我住院,我第一时间给老狼打电话,他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冲到医院陪我。
其他日常生活的话,大家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学堂:
那“努力和谐”跟“随缘和谐”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卡总:
当面对“努力和谐”、“随缘和谐”时,花费的精力是递减的。
像是兄弟姐妹、要好的朋友同事,都在“努力和谐”的范围内,我会尽力维持好彼此的关系。
“随缘和谐”就是字面的意思,随缘就好,能相处就处,不能就算了,不用勉强自己。
并且,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流动的。
比如,我曾经有一位关系很不错的朋友,好到我出差时,不住酒店,跑去她家住。生日或节日,彼此送礼物也是常规操作,约饭或煲语音粥更是常事。那时,我把与她的关系,定义在“努力和谐”上。
可后来,当我觉得我的感受和需求,有时会被她有意、无意忽略,而这样的状况让我不舒服时,我就选择把与她的关系从“努力和谐”,调整为“随缘和谐”,停止不必要的联系。
学堂:
“必须和谐”的关系,也会调整为“努力和谐”,甚至是“随缘和谐”吗?
卡总:
我认为,是的。
比如说夫妻关系应该是“必须和谐”的关系。如果你觉得已经做到了极致,还是达不到“必须和谐”的目标,或者发生重大的、三观不合的分歧,那可能就要调整自己的预期,把关系降为“努力和谐”,甚至“随缘和谐”,该放手就放手。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该是以我们自己为主,由自己来全部定义。接触到的人也好,事也好,都需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愉悦的状态里。
平等状态下
孩子才跟你有沟通的欲望
学堂:
您跟不不的的关系十分亲密,听老狼说,从小到大你们俩每天要聊一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更愿意跟同伴分享,不是很愿意跟父母聊天。很好奇,为什么不不这么愿意跟您聊天呢?
卡总:
我说下我个人的经验,大家可以当个参考。
我回想了一下,我跟孩子从没有聊不下去的情况,但跟朋友、同事会有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我发现我自己的需求在他们那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说他们有意无意忽略我的需求,我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我就尽量不聊了,少接触。
带入孩子的角色,我觉得也是一样的。
我妈今年84岁,她跟我说话的内容基本是:
“今天天冷你要多穿衣服。”
“你要多喝水。”
“遇事儿不要急,好好跟人说。”
……
有时候我就跟她说“妈,我不是傻子”,她还是会继续嘱咐我,很难跟她展开其他的话题。
以己推人。我跟孩子之间的聊天,虽然也有叮嘱,但尽量避免,更多的是听她分享她的事情。
学堂:
您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听呢?
卡总:
我都是带着好奇或者八卦的心听,也会给她回应,比如说“今天认识的这人叫什么”“他是哪儿的”“他干嘛的”“我觉得他挺有意思”……这不就聊起来了,对吧?
别人家我不知道,不不很愿意跟我聊,她同学说了什么、老师带他们做了什么活动,包括一些很细节的,她中午吃了啥、在超市买了啥、晚上又去干了什么……点点滴滴她都想让我知道。
我觉得,跟孩子聊天不需要有太多的评判在里头,谁对谁错呀,应该这样那样呀,都不要有。
你就想,你跟谁聊得来、聊得好,你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聊的,就可以套用在孩子身上,用同样的心态和方式跟孩子聊就可以了。
学堂:
如果父母总是处在一个给建议的位置,孩子很难跟父母聊下去。
卡总:
对。
孩子得跟父母处在一个平等的状态下,才可能有沟通的欲望。当然,如果孩子需要我给建议,那我肯定会给,她没这个需求,我不会主动给。
学堂:
您跟不不聊天的频率这么高,发生冲突的次数也不会少,很好奇您是如何处理的。
卡总:
有一点很神奇,我跟孩子发生冲突,哪怕当时气到头晕,事后都有点记不清到底因为啥,只知道都是非常小的事情。
这类冲突,基本上吵完就完事,直接翻篇。
学堂:
如果有争执不休的情况呢?
卡总:
大的原则是,无论怎么争执,都不会冷战,像什么连续好几天不理对方,从没有过。基本上,我们俩各自消化一下情绪,然后该干啥干啥,这事儿就过去了。
有时候她意识到可能是她的错,她就会停,不吭声了;我意识到是我的错,事后我会跟她道歉。
学堂:
在不不青春期时,也是这样?
卡总:
好像一直都是这样。
当然她也有她的压力和焦虑,有时说话会带有一些情绪,这就涉及父母怎么用比较好的方式回应孩子。
我的经验是,给到孩子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回应,有助于帮孩子消化压力和焦虑。
学堂:
什么是同理心回应?
卡总:
简单来说就是认真倾听、理解对方。
比如,孩子说:“做这个东西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没人会看的!”
很明显,孩子带有愤怒的情绪,你不能被他的情绪影响,跟他硬碰硬说什么“你不做怎么知道没人看”“怎么就浪费时间了”“你就是想偷懒不想做”。
第一步你要复述孩子的话:“听起来,你觉得做这个东西浪费时间?”
第二步进一步澄清,主要是为了帮孩子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能说得更详细些吗?”
第三步带入感觉:“听起来,你很生气?”
第四步带有同理心的描述:“你因为浪费时间做没人读的东西感到生气,是吗?”
这四步走下来,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个同理心回应。
学堂:
有的父母会有这样的担心:自己从小到大没得到过同理心回应,是不是就无法对孩子做出同理心回应?
卡总:
这种情况的话,我是建议父母先对自己做同理心回应的训练,你先好好倾听、同理自己,修炼自己,再去给到孩子就好。
我要强调一点,这四个步骤是一个大的框架,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的敏感、有的心大、有的急躁、有的佛系……所以具体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大家需要自己去摸索。
也不要怕自己说错做错,没关系的,及时承认就好,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如果孩子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咱们施以援手;孩子没跟咱们说,就不要过多干涉他的行为。
学堂:
谁的人生,谁做主。
卡总:
是的。
学堂:
谢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