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办学理念的误导伤教说
发布时间:2024-11-13 16:43 浏览量:22
新学期开学了,新读小学5年级的刘同学迟迟不愿到学校去。妈妈催了他几遍,他才磨磨蹭蹭地向学校走去。究其原因,学生说:“在家里,妈每天就是作业与分数;在学校,老师每天就是作业与分数。真是烦死人,读书没有什么兴趣。”这位小学高年级同学的抱怨与厌学原因反映了一些学校办学理念的失误。
所谓办学理念的失误是指教师或者教育方案的制定者确定的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法规的办学观念。突出表现在教师为了个人的私利或者维护某些不正当利益向学生灌输的强制遵守的不恰当的学习思想。以刘同学为例,本身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言,学生到学校学习成长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可是由于教师与家长的强制学习观,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正常发挥,把有趣的学习变成了分数与作业的劳累,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评价体制的局限
评价体制的局限集中在于分数评价,以分数论质量,以分数评价教师的业绩。所以在现实中的学校教师,只能以苦抓分数来获得教育质量的满足感、幸福感。于是把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办学基本理念忘之脑后。
2.教育规律认知的缺失
学校办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多方面能力培养、因材施教等教育核心价值观缺乏了解,总是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于学生。普及文化教育的今天,应该说教师更需要认识到学生多方面技能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比如智力水平一般化的学生,进入中等教育后更应该进行熟练地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无论是作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师,还是渴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家长,应当客观全面地认识学习对象的身心特点,对学生引导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不要盲目地要求学生达到期望的高度。
3.办学利益的角逐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华文化对人性的古老认知。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以趋利为中心。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类从权力压榨的奴役时代走向开放自主时代。先驱们不断完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生存法则,控制个人无法无天的绝对利益规则。法理均等的原则让人们在法律的强制性面前不得不把利益建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否则就是犯罪。办学理念的混乱,来自办学者利益的向往,于是违背教育规律,从主观愿望出发,自然使个人的办学理念产生错误,并以此误导自身的教学行为。
4.教师自身教育认知的缺失
有一位班主任,到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带了一个学习平均成绩很差的班级。开学的第一次考试,由于学生成绩极不理想,在班上分析成绩时,对学生破口大骂‘猪都不如’之类的话。这反映了这位教师连教育最起码的育人认知都没有。教育最基本的认知是认识与了解学生。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生一点都不认识了解,说明了对于教育基本知识的无知。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受教者,也就是指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缺失,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了解,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体质技能水平等了解不全面。如果对学生的素养不了解,不走因材施教的教育指导之路,教师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所以,在教育中就会出现对学生盲目批评,不分学习对象强迫施教,引起与学习期待对立的教育局面。
1.学习目标单一
学生步入学习的阶段,学生围绕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开展学习。学校的方向就是学生的方向。学校办学围绕教师而不是围绕教育规律展开,致使学生无法建构个人的学习目标,围绕学校单一的目标开展学习。比如流行抱着分数第一的办学理念,致使学生也在无意识的耳濡目染中变得以考试的分数为学习目标,不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
2.逆反自作主张
单一目标办学,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分成三六九等。长期处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学校期待的学习目标。教师也不很好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反认为他们是一帮不可救药的榆木圪塔。长期被忽视、被考试成绩失败打击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身心协调的发展,心理就会产生学习无望、抵抗学校学习的心理,变得逆反封闭,学习上自作主张。
3.职业规划盲从
分数目标的导向,只是注意了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学生认知的全面发展。学生看见的都是优秀学生的考试录取职业趋向,还是“学而优则仕”的中华文化传统的官本位职业观,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现代社会民主发展的多元化职业观。
4.社会认知片面
某博士从官没有多年,就开始了接受贿赂。我们的教育从小学思品到大学马列,直到现代的为官准则,都教育我们要为官清清廉、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可是我们的博士官为何很快沦陷了呢?根源在于没有把道德与法律的认知运用到社会的实践,个人的利欲熏心大于了社会的责任担当。我们在此论及的社会认知片面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不注意品德、法制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社会认知一旦陷入徇私枉法、贪得无厌的唯利是图境地,置美德、法律规范于不顾,必然会伤及到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遭到人们的唾弃,自然也免不了牢狱之灾,甚至被剥夺生命。
1.教育理论的普及
现代教育实践者为何会误入办学理念的误区呢?其实在笔者观察,还是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够,走进教室,拿着的是书本,不是如何教书育人。所以就把授知当做了育人,其实授知只是智力教育的一个层面。实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教育现实是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了文化知识的掌握就就是教育的全部。特别是以学科教学的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了学科知识就是完成了学习的目标,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成人与成才。
教育理论普及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以教育为终生职责的教师大部队。这支部队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素养,懂得如何做一名队员与如何教育每一位学生。要成为这样的队员,首先必须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特别是在进入教育行业之前,精细修学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明确教育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积累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突入教育科学的实践。常言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理论上的指导需要强大的实践作指导。
2.评价观念的完善
评价观念如何完善呢?教学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评述性评价(非数字化评价)就是教师个人任职素养的全面评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评价、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学生发展的评价。如今教育职业化的今天,优秀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自身的胜任角色与承担的工作责任,不是以偶然的学生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教育发展是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教育事业是否取得应有的成效,完全取决于优秀教师们的实践与创造,不是那些分数追求者的急功近利的教书匠。要全面发展好教育事业,优秀教育人才实现自我评价是关键。
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评价在于认识到自身的内在体验、感知与奉献,是否尽职尽责,达到了育人的社会要求。其实外在的评价都是虚妄或者主观的。越是教育落后的国家,管理者越是喜爱按照自己对教育的一知半解指手画脚,对教育工作者确立一些外在的评价依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行管理内行”,这样的教育往往要使教育发展走弯路,甚至导致教育的倒退。例如中华大地秦始皇实施的唯我独尊式的“焚书坑儒”,明清时代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教育倒退,知识分子被迫害。所以说,实现教育优先发展,要求职业化教育人才去确立教育之路、做好自身办教育的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体系是关键。
3.学生认知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是全面发展认知提高的过程。简单以分数的认知的为例,学生应该在知识文化的学习积累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智力可达到水平,应该预测到自身考试应该达到的分数水平。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应该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不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水平。学生对自身的分数有了清晰地认知,就不需要教师过分地强调,反而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健康发展。
学生认知提高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高中直至大学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动形成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全面认知。学生经过做作业、考试检测、回顾教材等学习过程,能够形成个人的学习取向、能力认知、发展方向。学生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多大成绩,甚至将来有多大发展,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认知的提高中实现。
事实上在学习中许多学生的强迫也是毫无意义的。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在上一年级时,回家家长一天都是作业呀,作业!到了二年级,学生就不大听父母的指挥了,自己想做作业就做作业,不想做作业就不做作业。至于考试分数,孩子居然对家长说,“你不知道你生的娃儿只得这么很吗?”。孩子的回答正好说明了许多学生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的,许多学生是有自知之明的。其实外在的学习要求只能够起到学习的辅助作用,而学生根本能够取得怎样的学习成就在于学生自身学习认知的提高和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
4.理性看待职场需求
理性看待职场需求是指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理性看待学生的未来。特别是家长要确立职业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的职业价值观,不要用封建时代“当官做老爷”优越于“扫街冲马桶”来衡量现代职业多元、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民主法制职场要求。现代发达的法治文明社会,当官做老爷与扫街冲马桶只是劳动分工、就业机遇、个人能力的差异,不是职业贵贱的区分。
理性看待职场诉求是家长科学引导学生的前提。学生从婴儿呱呱坠地到人生的慢慢成长,教师要用冷静的眼光、科学的头脑看待未来一代的成才成人,要依据学生成长过程的身体素养、智力水平、心理倾向、能力兴趣等个人资质确定学生的未来选择。优越的家庭环境虽然可以提供更好地教育条件,但也必须因材施教,切勿拔苗助长。在科学引导的前提下,待学生一步一步发育成长,依据社会的需求确定自身的未来职业趋向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