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派”专科妈妈靠各种“无用”学习,将女儿培养成哈佛学霸
发布时间:2024-08-06 11:47 浏览量:99
今天小帮妹要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规“野路子”的学霸成长故事。
谢同学,就读于本科复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后获得哈佛教育学硕士,和美国西北大学整合营销硕士。
她说道:在成长的道路上,她专科毕业的母亲对她的帮助最大。
据了解:谢妈妈用非常规的“野生派”教育理念和有些“奇葩”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哈佛学霸,值得家长们思考。
“为什么要学这种没用的东西?”
这是我妈在教育我的路上经常被人问的问题。
是的,我妈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送我去学C语言编程(当时编程并不普及),学这个真的很异类;
我妈还支持我看动漫,陪着我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这就是我妈。
如今我在哈佛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分别完成了硕士学位,成了家族里学历最高的人。
无论别人如何评断我妈的教育理念,以我教育学硕士的眼光来看,在教育和与孩子相处方面,我妈可以说是相当优秀。
01
那些“无用”的学习
体现了教育上的远见
我妈虽然受教育程度一般,是专科毕业。但我一直觉得她在教育方面有一种神秘的“直觉”。
大约在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妈就送我去C语言少儿编程班。05年前后,奥数、英语才是课外兴趣班的绝对主流呀,C语言是什么?编程是什么?
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有一次,一个亲戚来我家玩,看到我在噼里啪啦码代码,就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学C语言。
她惊呼:“为什么要学这个啊?这个有什么用啊?应该去学Flash啊,现在多火啊!“
她语气里那种强烈的笃定我到今天还能模仿出来。
当时的我也拿着她的话当“圣旨“跑去质疑我妈:为什么让我学这样一个冷门的东西?
十几年过去了,儿童编程摇身一变,成为了现如今炙手可热的教育项目,从美国红到中国,而制作动画和游戏除了Flash却有了更多平台和选择。
最近,我问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她说:“我觉得计算机、航模、智能机器人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她也没法准确描述这种“直觉”的来源和依据。但她相信,学编程就算没什么“用”,也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当我回顾小学、初中做的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儿的时候,似乎又能隐隐约约摸索出她“野生派”教育理念背后的脉络。
初中的时候:
她送我去区少年科学实验站上兴趣班,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实验,比如说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提取绿叶里的色素等等。
(经面试选拔,我作为中学生代表,通过无线电和在太空中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通话及提问,报纸头条的问题就是我提的问题)
在学校运营环保社团。我和社员们一起学种有机草莓,铲土堆肥,还去别的学校观摩学习怎么种地。
自己上网搜集整理狂犬病的相关知识,在学校里办科普讲座。还参加了一堆名字听起来让人觉得“这个是真实存在的吗”的比赛,像是野鸡辨认大赛......
这些活动和爱好对于有些应试洪流中的孩子们其实是“奢侈”的。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一株株植物,去组织一场场大大小小的环保活动。
事实证明,它们没有给我的升学带来任何便利。但我妈从来没觉得我不务正业,逼着我赶紧收心做些“有用”的事情,反而乐呵呵地陪我去植物园,送我去北京参加环保大会,和我一起在家里种草莓。
也很难说它们是不是真的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毕竟当时一个一个记得特别牢的野鸡现在已经全都认不得了。
但这似乎就是我妈一直以来遵循的教育哲学:
学习和受教育的价值
不仅在于知识本身
也不仅在于信息和事实的积累
或是某一项实际技能的诞生和修炼
它们的价值同样蕴藏在学习的过程中
——
是时刻被鼓励生长的好奇心
是被拆掉了盒子放飞的思考能力
是不被阻碍的探索和质疑
大概得益于这种野蛮生长,我往往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思维活跃的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
02
那些“不务正业”的爱好
恰恰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我从小就喜欢看漫画和动画,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直到现在还有每天看漫画的习惯。
我妈对我这个不务正业的爱好没有任何意见,甚至从直觉上认定看动漫能激发小孩的想象力。
她的支持不仅在于同意我看漫画,还自己做主为我订了7年的漫画杂志,为我买了很多漫画书。
在动画《火影忍者》最火的那段时间,她还陪着我去影碟店买散装的DVD,前前后后买了200多张,堆起来厚厚一叠。
她认为漫画是一个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手段,于是又给我买了漫画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漫画世界历史系列甚至还有连环画版的4大名著。
虽然很多家长会认为看动画、漫画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事。我觉得,看动漫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我。
小时候爱看热血少年题材,王道动漫永恒的主题——友情、正义、努力大于天赋。
这是我最早的价值观教育。
我庆幸自己有动漫陪伴长大,更感谢我妈从来不曾关上这扇门。
我的妈妈虽然不了解动漫,但对于她拿不准的东西——那些新兴事物。那些外界褒贬不一的玩意儿,她极少在一开始就围追堵截。
这就让小帮妹不禁想起了不久前引起众多网友热议的“网红教育专家”,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被走投无路的家长们请到家中,砸手办、戒尺鞭打...家长则就站在一旁,像一个冷漠的外人看着她摧残自家的孩子。
甚至这位自封的“教育专家”看到女生桌面上的玩具,卡片,漫画书,怒斥道:我真想一脚踢过去!这都啥玩意嘛。肤浅,无知,幼稚!拿去厕所扔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世界观,就是大人世界观的缩影。而教育是一场时间与耐心的修行。唯有充沛而丰盈的爱,发自内心的尊重,恰到好处的引导,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良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来不会将孩子的教育假手于人。
03
父母理应是
孩子的倾听者和最信任的人
我觉得我妈最完美的地方,其实不在于她多有教育远见,而是一直以来,她都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信任的人。她也一直信任我。
我开心的、难过的、焦虑的、鸡毛蒜皮一点点小事,都会跟我妈分享。
在国外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基本保持每天视频通话1次,实在太忙也一定会按时给彼此发微信。
从小到大我做错了事,心里即便惴惴不安,也一定会告诉我妈。我妈第一时间不会责骂我,而是会先让我不要慌,和我一起梳理解决方式,最后才是教育检讨。
正因为如此,我始终认为妈妈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倾诉的对象。我始终觉得有问题、有困难是可以通过沟通得到解决的。
记得有一次,某位小学老师在讲解考卷的时候犯了个错误,我当堂脱口而出“老师你讲错了”。这位老师恼羞成怒,让我罚站。
我回到家,告诉我妈说我被老师罚站了。我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才惹得老师如此生气。
其实被责备、被罚站不过是学生时代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但我妈不觉得是小事。也从来不会觉得我的事小。
她没有以“以后好好听老师的话”来搪塞一个小学生,而是耐心地听我讲完发生的一切。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她觉得我没有错,更不应该为此感到羞愧。
这件事,我一直记得,此生难忘。
我现在的工作也和教育有关。我从内心深处相信,坦诚、健康的亲子沟通以及陪伴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我也衷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父母和孩子理解彼此。
对我来说,沟通的第一步就是我们大家都能认识到:做孩子不容易,做父母也不容易。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他们的焦虑、挫败、伤心和高兴、骄傲、兴奋也许是成年人眼里的小烦恼,在孩子简单的世界里就是“天一般”大的事情。这些小情绪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也希望孩子们能明白,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因为年轻和经验不足,他们有时候也会控制不住脾气,唠唠叨叨。但我们需要给父母时间,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父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逼孩子努力学习就是好父母吗?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帮助,可是,我们到底应该帮什么?
当我们不去思考,一个人最终的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直接地、很简单地、很粗暴地去“逼孩子学习”。而且,我们还做得理直气壮,因为还有周围很多的家长做得比我们还狠!
“孩子,你现在恨我吧,将来你会感谢我的!”这就是只逼孩子学习,不关心孩子“生命价值”的愚蠢念头——在心理学里,孩子当初恨你的情感,不会自然在长大后变为真诚的爱的。
我们也做过孩子,对小时候父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的伤害,都需要用几十年去修复,更何况,长年累月的语言和行为的伤害了。
那么,父母应该做什么呢?是不是,不够狠的父母,不逼着孩子学习的父母,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呢?
我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说。其实,我想说的恰恰是,“不够狠的父母,不逼着孩子学习的父母”,就是“合格的父母”;而学习之外的,前面提到的那些身心成长、家庭生活的培养,就是父母应该做的。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一个热爱生活、有成熟的人格、有完善的情感的人,就算学习成绩不好,也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反而,只是成为一个精致的成功者,需要花费大量的重新学习,才能够找到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两者,你愿意取哪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