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打卡才能领生活费?终于知道是谁正在养出“空心”的孩子了

发布时间:2024-11-28 10:42  浏览量:18

孩子上大学后,你会怎么给他生活费呢?一个月给一次?还是一个学期给一次?又或者你会和下面这位妈妈一样,一天给一次?

一位大学生在网上吐槽自己收生活费的方式与众不同,别的同学,生活费都是一个月给一次,而自己却是打卡式,一天给一次,一次50元。

女生“称赞”这种方式既保证了自己不乱花钱,也保证了不被饿死;既能每天一睁眼领红包,也能被妈妈完美掌控自己的作息时间。

用这种打卡领生活费的家长可不止一位呢!

一位太原男孩也晒出过自己的打卡明细: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每月1号领900元。然后,每天去图书馆学习+早中晚视频打卡3次发10元,加起来一共是300元。另外加全勤奖300元,如果开始谈恋爱则每个月奖励500元。

结果开学第一天,发给妈妈的图书馆打卡视频就被指出3个问题,直接被扣5元。

这种打卡领生活费看似对孩子有一定的帮助。

毕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开始躺平摆烂,熬夜晚起,逃课玩游戏,极其不自律,而这种打卡可以逼迫孩子恢复自律的生活,良好的作息,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状态。

再有就是乱花钱的问题,太多大学生都过着“月初富豪,月末乞丐”的生活了。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有同学月初就花光了生活费,后半个月就靠着省吃俭用,蹭饭借钱生活。如果是每天领钱,确实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然而,这个看起来很靠谱的方式,真的靠谱吗?

18岁的大学生,已经正式进入成年人的行列。大学,是他们开始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存在,去学习,去生活的开始。可是,他们竟然还要靠着和父母打卡的方式,才能拥有自律和努力。

担心孩子不自律,难道不应该在上大学在之前就培养好孩子自律,上进的品质吗?

担心孩子乱花钱,难道不应该尽早培养孩子的财商,教会孩子财务管理,懂得支配吗?

为什么这些本应该在大学之前就拥有的品质和能力,到了大学后还需要父母监督?

再退一步讲,孩子每天只有50元,万一遇到紧急情况继续用钱呢?万一临时有安排需要和同学出去聚餐?兜里只有一天的生活费,尴不尴尬?

好,我们说孩子可以马上和你联系,申请费用,可是一定免不了你的一番盘问,这个时候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他别扭不别扭?同学会如何看待你的行为和他的处境?孩子未来的社交还能正常开展吗?

再说了,大学你管住了,那工作之后呢?还要把工资上交给父母,然后领生活费吗?那结婚之后呢?

如果你现在不放心,你将来也不会放心,这样的打卡只会日复一日地循环下去,永无止境。

所以,所谓的打卡领生活费,说白了,其实还是父母的控制欲在作祟,是父母根本不敢放手,就是想把孩子紧紧栓在腰间。

你敢想吗?现在的大学生竟然还有家长群,作用和中小学一样,老师会发通知,发成绩到群里,匪夷所思!

10年前,20年前的大学生可以完全自我管理,如今社会进步了,孩子却退步了!

作家尹建莉曾说:“母亲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必须是递减的。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

“全职儿女”、“蹲族”、“烂尾娃”、“985废物”......越来越多这样的标签被挂在大学生的身上。他们进入社会后,行为举止低龄化,言语幼稚,行为依赖性强,说一步做一步,没有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心理弹性差、抗挫能力差、独立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情商低交际能力差、价值感低……

为什么我们耗尽心力,却培养出一个无法适应社会的孩子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父母的过度参与!

电视剧《消失的孩子》,袁午虽然身为学霸,但是性格胆小懦弱,不善交际,不会处理工作关系。妈妈去世后,他用赌博逃避现实,父亲去世后,他将父亲的尸体藏了起来,冒领父亲的退休金生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从小对他的大包大揽。

父母认为成绩第一位,其他都不重要,对他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其他的能力视而不见,结果养成了一个“生活的弱智”。

生命是自己,没有人能帮忙,父母再爱孩子也只能陪他走一程。如果我们看不到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而一味地帮他做,最终只能害了孩子。

孩子缺少社会化能力的培养,最终情商,性格,能力上都会出现大漏洞。

2、花太多的精力内耗

每天需要和父母打卡;每天要算计生活费怎么用;如没有打卡或打卡不好,还需要和父母解释;急需用钱的时候还需要和父母沟通......

作为大学生,他本该自由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划生活费的使用。结果日复一日的打卡、沟通,孩子将时间都浪费在了家庭内耗中。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这样不断在小事上内耗孩子。心理学家就指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不是贫穷,也不是忙碌,而是家庭中的内耗。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长大后,我没有发育不良,但小时候我挑食,妈妈把碗摔到地上的歇斯底里,依旧让我感到恐惧”

“在家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就会被大声责骂,导致现在我碰到什么东西,都会下意识害怕”

“高中不小心掉了身份证,一想到要父母请假帮我补办,我焦虑地在宿舍厕所哭了好久……”

那些本该忽略的过失,本该放手的成长,都被父母紧紧盯着,揪着不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哪怕遇见一点点小事,都会很容易出现过激的反应。

孩子本该是向外发展,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去拓展自己的成长,结果被父母拽住。而那些将孩子捆绑的家庭都是在拖孩子的后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的爱,不是紧紧盯着,不肯撒手。而是将成长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去成功,去失败,去经历。这样长大的孩子,精神更自由,身体更健康,能力更优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