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陪读中产妈:住五十平老破小,每月开销三四万…

发布时间:2024-12-01 10:06  浏览量:16

带娃去香港陪读,现如今成了一股超强台风。

2022年底港府实施多项人才计划以来,已有16万人才携同家人抵港。香港新界、屯门、元朗等一带也成了众多内地陪读妈妈的驻扎地。

与去海外全职带娃不同,这群陪读妈妈被骨感现实牵制着:没有老家上百平的高档小区,住在香港五六十平米的老破小里,还得自己动手洗衣买菜做饭辅导娃,每月花销至少三四万。

她们甘愿忍受生活降级的首要原因是,娃可以接受国际化教育,未来升学也有多种选择,名校录取率也高。于是,我们看到一大批赴港妈妈们开始一种新生活:事业不停,陪读之余顺带做些业务,开启不一样的中年人生

新港漂陪读妈妈,

搞娃之外也搞钱

在某自媒体平台上无意间看到一则投票:新港漂妈妈们是在工作,还是全职带娃?

投票的有870多人,全职工作的妈妈占了一半以上,全职带娃陪读约300人,剩余带娃是主业,顺带做做副业。

不管是全职还是副业,新港漂陪读妈妈除了照顾娃,搞钱是一大共识。让人不得不感慨: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良好物质生活的一大前提一定是有钱。

香港人月薪中位数约2万港元左右,但生活成本却高居全球前列。

根据数据网站Numbeo早前公布的2024年年中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香港生活成本仅次于新加坡,在全亚洲的城市里排第二。

到底有多夸张呢?

前不久网上爆出每月开支10万港币的新港漂爸爸,就是一则典型。

这位新港漂爸爸来自福建,子承父业从事珠宝行业,家里有四胞胎,外加一个已经上高中的儿子。他们家在香港每月租房6万,买菜平均一天花费1000,一个月累积起来就是3万元,剩余1万是支付给外佣的工资。

虽说这位爸爸的生活开支不具代表性,但从侧面也反映了香港生活成本是真贵!也难怪大批新港漂妈妈们把娃交给学校后,搞钱就成了第二大要务。

但陪读妈妈们搞钱,不仅仅是因为金钱本身。

绝大多数陪读妈妈也有另一半的现金流和全家存款支撑着,一部分人搞钱并非生活所迫,而是为了打发时间。

此外,通过“搞钱”,她们与外界维持联系,也尝试着融入当地。毕竟从新港漂晋升到有永居身份的香港人,要连续续签满7年,7年时间总不可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吧。

新港漂妈妈们有三大常见的搞钱途径:入职保险公司、经营线上业务,以及作为过来人利用信息差做咨询,服务那些即将到港的内地人。

最后一类妈妈也在各类自媒体上十分活跃,通过积累粉丝,她们也很容易利用信息差赚到咨询费。

不少妈妈们会分享在香港的见闻、孩子插班攻略、租房和生活攻略等,基本上也能养活自己。

不过随着一些中介加入,这里面的水也变浑浊了。

入职保险公司通常是新港人的首选项。网上经常这么调侃:港漂精英的归宿,就是卖保险。

曾有香港某头部保险企业称,在2023年他们新招保险代理大约4000人,近600人是内地赴港的高才通人才。

陪读妈妈们选择保险有天然优势,一来香港有成熟的金融市场,保险业发达,认可度也高;二来,保险业入行门槛不高,再者不用坐班,工作时间灵活,完全满足陪读妈妈兼顾家庭的需求。

Sussie就是其中一员。

“我是35+岁被大厂裁掉的一员,习惯了高强度工后,我突然没了事业,当时好像失去了人生方向。辞退后,正赶上港府开通高才通计划,于是我递交了申请,同时准备了入行保险业的考试。”

“2023年年初搞定身份后,我带着孩子南下香港,顺利入职了一家保险公司。因为大厂积累的人脉,初始阶段我通过同事、朋友和转介绍获得了不少资源。”

“谁说35+岁注定毫无希望?只要动起来就有机会。”

卖保险期间,Sussie见证了太多焦虑的内地中产家庭,他们资源和人脉有限,但又重视子女教育,都在想尽办法为孩子争取更好的。很多人也会购买各种教育险给孩子未来做保障。

Sussie自己有两个小孩,又在香港接受教育。她和客户交流时,反而更有共情力,还能给出靠谱的升学规划,因而获得了不少客户。

和Sussie卖保险不同,新港漂陪读妈妈Kelly拥有自己的电商业务。平常她一边照顾家人,一边联系厂家和处理订单,忙得不可开交。

“我刚到香港时,每天早晨六点多钟从五十多平米的房间起床,给孩子做早饭。8:30准时打开电脑开始处理工作。两小时后下楼抢新鲜蔬菜,吃完饭再给孩子送饭。然后我会接着工作,一直到15:30孩子放学。孩子上网课、辅导作业也都是我。这期间还会时不时回复下客户消息,跟进下进度。”

这样的忙碌日程,填满了港漂妈妈们日常生活。

来港后,内地妈妈们组队学语言

初到香港,陪读妈妈们遇到最大的拦路虎是如何排解内心孤独

Kelly把自己刚搬去香港的状态称为「惊魂两月」:蜗居在家,没有说话的朋友,去学校和超市就好像外出放风,活像是个监狱犯。她有好几次心理崩溃,不得不到回内地找心理医生求助。

后来,帮助她从情绪黑洞里走出来的方法是——学语言!这也是陪读妈妈们来港后的标配操作。

每天去社区免费学习粤语,成了Kelly来港后的例行日程。在这里,她结识了不少内地妈妈,学粤语的同时,大家一起交流教育心得,反倒有了归属感。

为了解决新港人的适应问题,今年4月初,香港人才办还开通了一个粤语体验课,一经上线迅速受到热捧。

9月港府新闻公报再次提出了「学粤语,助共融」,表示要陆续推出常规粤语课,以小班教学、轻松互动的形式授课,提升新港人听说读写能力。该课程还会帮助大家了解本地文化,融入社区。

“在香港,粤语仍然是主流语言。我第一次去参加家长会时,老师讲的内容我连20%都听不懂。当时感到既羞愧,又痛苦,于是我就去报了社区的粤语学习课程。我在这里碰到很多和我一样的陪读妈妈,大家起点差不多,学起来自然就轻松。”

在港生活了三年多,Kelly除了生僻俚语听得似懂非懂外,日常交流已经达到流畅程度。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在学校耳濡目染下,粤语也学得很快很好。

Sussie的孩子就读于国际学校,为了不给娃拖后腿,也为了开拓更多保险客户,她在香港还给自己报了英语学习班。

“之前鸡娃算是中场休息,现在鸡自己才意味着我的人生下半场开始了。”

当Sussie进班学习时她发现,班上有好几对三四十岁的中年爸妈,还有两鬓斑白的老年人在这里学习,显得格外亮眼。

有人学英语是为了不给孩子丢脸,也有的是希望自己能学好英语,以后去国外玩,不用儿女担心他们的语言问题。

如今内地高才优才们涌入,着实让香港经历了一次人才大换血,语言环境也跟着发生了微妙变化。

因为新港人的到来,香港近几年的市容悄然变化着,北店南下,内地特色中餐厅席卷香港:杨国福麻辣烫、喜茶、蜜雪冰城都见怪不怪了,连湖南粉面、木屋烧烤都驱车来到了这里。

中西文化合璧的香港拥有三文两语的环境——中文、英文、粤语并行,内地人涌入。在中环一带,讲普通话的人甚至多过了广东话。

Sussie说:“上次带儿子去铜锣湾见梅西,地铁站听到好多讲普通话的。”

经常有妈妈问Sussie,不会粤语,也不会英语,能在香港生存吗?

Sussie十分肯定,不会粤语也能在香港活得好。但学语言就是学文化,想要在香港工作,英语和粤语还是必备品。特别是想在港求职,粤语不够流利仍然是一大明显劣势。

“鸡自己就鸡到底叭!我现在在家每天跟孩子一起记单词,相互练口语,内地家长觉得太卷了,但这就是我和孩子的日常。我觉得带孩子来了香港,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自律与上进。”

尽管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隔阂必定会存在,但想要融入主流社会,破除语言壁垒还是必要的。

陪读回流,躲不开的宿命?

“等我孩子考上了香港八大,我就回内地享受富太生活。”Kelly笑着说。这也是很多陪读妈妈们的普遍心态。

网上「后悔和娃一起拿身份」、「第一批优才都已经带娃打道回府」的消息不绝于耳,和Kelly一样想回流的陪读妈妈不在少数。

回流,或许是陪读妈妈们躲不开的宿命。

一个原因是,「七年之痒」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渡过。能留下来,以及真正想留下来的,都是少数。

“从居民到永久居民之间隔着7年,永居的续签条件,要么是来工作,要么是来生活,核心是做出贡献,看似简单和灵活,这里面却考验着一个家庭财力与个人实力。”

“我现在虽工作顺利,孩子也在这边上学,续签大概率没问题,但我目睹新港漂入行保险没到一年就走了。草草收场,来了个寂寞的大有人在。”Sussie遗憾地说。

另一个回流的原因是,等子女成年后,教育已不再是父母们担心的头等大事。

据估算,现在到港的十多万人里,大约六到八成是把香港当作教育跳板,利用身份优势给孩子换一个教育赛道。

先接受15年免费的公立或是国际教育,最后以本地生身份获得港八大80%的录取名额。港八大学费一年只要4万多港币,四年学费下来20来万,不足英美澳加主流留学目的地一年的花销。

而且对孩子来说,未来想去海外读硕博,有香港高校的本科学历,申请海外硕士项目也会更容易。

更不谈香港本地的DSE课程也有很高的国际认可度,包括英国剑桥、美国耶鲁在内的300余所大学都接受香港DSE考试。

这也是很多陪读妈妈们愿意在逼窄空间里熬过去的主要信念。

此外,即便父母对内地大学仍有执念,也可以考虑用身份优势为子女争取联考资格,考入内地重点本科或是985/211也远比内地孩子们要容易。

图源pexels

来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新港漂们的教育共识。

“来香港陪读期间,我经历无数次纠结和焦虑,遇到困难打过退堂鼓,但为了孩子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们这代人从小一条路走到黑,全靠自己努力打拼。现在时代变了,机会多了,路径多元,我想给孩子更多选择,去过不一样的明天,不想让他们有一眼望到头的人生。”Kelly补充说道。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但对于陪读妈妈们而言,香港更像一个人生缓冲地。使命完成后,重回故里,或许是烙上家乡印的文化基因。

-每日教育新知-

标签: 陪读 港漂 粤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