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千万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顾虑别人的感受!
发布时间:2024-12-02 02:51 浏览量:13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是觉得与自己在同一个群体就有着与自己同样的喜好,而将自己的喜好加诸在他人的身上,其实并不是如此。
一家人养了一只可爱的波斯猫,波斯猫不仅长得好看并且很乖,他们都非常喜欢它并对它照顾有加,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一天,这家人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节目十分好笑,大家开心之余就想到了波斯猫,于是将它也带到了电视机前。妈妈抱着猫的前爪将它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但它似乎对好笑的电视节目不感兴趣,老想溜出去玩。可是妈妈实在抱得太紧了,它只好顺从地躺在她的怀中。
节目终于演完了,猫立刻就冲了出去。过了几天,这家买来了一只鹦鹉,猫似乎对鹦鹉很友善,没事就和它一起玩。但是这样的纵容让鹦鹉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甚至偷偷溜到猫的盘子中偷吃它的食物。
猫特别生气,一把就抓住了鹦鹉。这家人十分好奇猫会如何对待鹦鹉,就尾随在猫的后边偷偷看着。令人震惊的是:猫将鹦鹉抓到了电视机的旁边,双手紧紧把着鹦鹉的爪子,强迫鹦鹉看电视。
人十分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在猫的眼中居然成为惩罚鹦鹉的内容。由此可见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也是他人喜欢的。所以,不要将我们的喜好强加在他人的身上,也许他人根本就不喜欢,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罢了。
但实际上,人总会容易产生以己度人的心理,认为自己有某种特征或者某种喜好,他人也会有相同的特征和喜好,所以才会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感情、意志以及特征投射并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而实际上则造成了他人的不舒服。为此心理学家罗斯曾做过一个实验。
罗斯找到8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校园内背着大牌子走动。结果,共有48名大学生答应了这个要求,并认为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乐意这样做。剩下的32名则表示不愿意,并认为只有少数人愿意背着牌子在校园中走动。
实验证明,所有学生都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了其他学生的身上,而实验结果则跟他们所想的并不完全相符,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投射实验”。
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讨厌。这正是投射心理发生了作用,实际上并不如此。
罗斯根据“投射实验”作出论断:人对他人形成印象的时候,总有一种假设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的强烈倾向,这就是“投射效应”。比如善良的人总也不会相信有人会伤害自己,而敏感多疑的人,则认为他人都不怀好意的等。
如果我们总是将他人并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久而久之,必定会引起他人的厌烦。在生活中,这些人不再愿意继续与我们交往。在工作中,也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更别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获得大多数人的喜欢和尊重并领导他人。
如果我们将别人不喜欢的东西认为是他们喜欢的并强加给他们,并认为这是自己的好心,那就大错特错了。
总结起来,投射效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感情投射
感情投射的人认为别人的喜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纳入自己想象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十分容易造成对他人的误解。
比如自己对一个话题很感兴趣,因此与同事交谈的时候总是围绕这个话题,不管同事是否喜欢。如果同事的反应与自己希望看到的反应不同,一旦同事冷淡地对待自己的话题,就会觉得同事对自己有成见,不给自己面子,或者不理解自己。而实际上同事只是实在对该话题提不起兴致而已,并不是针对你。
如果你经常这样做,就会让同事对你产生厌恶的心理,并避免与你交谈,渐渐失去人心。
2.认知缺少客观性
认知缺少客观性的人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事物总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者事物总是令人讨厌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对其进行丑化或者美化,对人或事产生偏见的心理。
比如对于自己喜欢的同事所做的事情,做得好的就会更高地评价他们,做得不好的就会找很多理由为他们推卸责任,认为是外界的原因造成不好的结果。而对于自己讨厌的同事所做的事情,做得不好就会更加严厉地指责他们,做得好就会找更多的理由来证明这件事情有多么简单,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而实际上,这样的评论方式对自己讨厌的人是不公平的,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的评价,也会使他们产生自大骄傲的心理。
可见,投射心理会对他人产生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并不利于在职场中树立我们的个人威信。因此,应该客观地对待自己以及他人,以避免投射心理的干扰。
- 上一篇:我的妈妈初中作文665字
- 下一篇:灵活上班、弹性工作!“妈妈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