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6岁做“接生员”“赤脚医生”,嫁个好丈夫他竟成为一名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4-12-02 11:31 浏览量:13
叙述:刘玉梅
整理:水帆将相和
我是一九七八年毕业的初中生,没能考上高中。那年九月初,由老队长推荐,我参加了公社举办的农村卫生员学习班。从此,我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那个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差,请医拿药很不方便。特别是孕妇生孩子都要跑到十里开外的公社医院去生产,很是不方便。因此,我是很珍惜卫生员学习班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加上在公社医院的实习,渐渐地,我学会了一些防病治病以及做“接生员”的本领。
一年后,大概是我大大过去当几年大队会计的情份吧,把我安排在大队卫生室,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我虽然没有什么高超的医术,但是全大队的社员群众都特别的信得过我。比如说,我给孕妇生小孩接生,她们都说我和公社医院医生接生是一样的;我给孩子们打针,孩子们都说“不疼”;社员群众请我去看病,都说我一进门,病就能好一半。也许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呢!按照社员群众的话来说,“我对人热情、体贴,对工作认真、负责。”
有一年冬天,我记得在南大庄上的女社员王会红家的一次接生。那次王会红难产,我镇定沉着地给她做引产按摩,花了很长的时间,婴儿终于出生了。但因为时间拖得太长,婴儿一落地就窒息,软绵绵的躺在那里,这一家人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的我只有一个信念:要救活孩子!我当时不顾羊水、血污弄得自己一嘴一脸,给婴儿做人工呼吸,一下、两下……好半天,婴儿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这时候,全家人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放松了,这时候我也露出了笑脸。
那个年代,我们大队每年经过我的手接生的孩子有二十多个,没有出现一次事故,均是母子平安。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计划生育紧张了,出生的孩子也明显减少了。后来随着医疗条件、交通环境下等明显改善,孕妇们生产大都到乡镇卫生院去了。
平时,我还特别注重学习。为了多掌握一些本领,我先后读了《医学津梁》、《本草从新》、《濒湖脉学》、《脉诀秘要》,还读了陈修园的《杂症四十八种》、吴菊通的《温病条辨》和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等中医书籍。有的书是借来的。为了今后学习需要,有的我只好一字一句抄写下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我的家,既是诊所、药房,又是病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到我家里来看病的人接二连三,一旦遇到重病号,我就把病人安排在家里,精心护理。与此同时,有时候为了减轻重病号的痛苦,我尽可能背起药箱出诊,有时候天不亮就被人请走,回到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甚至是刚躺下又要出诊。三年时间,我是从东村到西村,从南庄到北庄,基本上是跑遍了全大队的每户人家。社员群众都会说我是全大队“最忙的一个人”。是啊,又有谁比我更忙呢?说实在话,我经常是连一顿饭都吃不安生。
两年后,农村起了变化:家家都是粮多、猪多、棉多。根据生产责任制的形势,大队党支部决定社员就医,不收其它费用,只按零售药价收取药物款,将药物的零售价与批发价之差作为我的收入。这样做,我的收入还是高的。现在社员看病更方便了,我也更忙碌了,经常从早忙到晚。我觉得,社员群众的病愈,有我的一番辛苦,但我的幸福也正是在病人的康复之中。
一九八三年底,在一次出诊时,我结识了本村青年张国华。小张大我两岁,是高中毕业,他是连续两年报考中专没有考上学校回乡的。虽然我是初中毕业,但我跟小张聊天还能聊到一起,并有很多共同语言。我们是一个大队,两家相隔有三里路远。我跟小张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接触,一九八五年初我们订了婚。这年的年底,我和小张结婚了。自从结婚后,小张父母亲,也就是我的公公婆婆看我工作忙,每天都是早早做好饭等我吃,对我是特别的好。不久我们有了一个儿子。
一九八六年,县里从社会上招聘妇联、计划生育、共青团等部门工作人员。小张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名参加应聘。在那段应聘时间里,小张学习真是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钻研,艰苦努力,最终的付出有了回报。后被应聘上分配在邻近乡镇做团委工作。他一步一步从乡团委干事到团委副书记、书记。后来又调整到另外一个乡镇做纪检工作。
二〇〇五年正月十五过后,小张和乡政府几名同志驱车到浙江招商引资。在返回的途中,不幸发生了车祸,一车五人,都被撞成重伤,后经全力抢救,结果小张和司机两人挽回了生命,其余两人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当时,小张肋骨断了五六根,腿断了两折,经过一年时间的疗养,小张被评定为工伤二级伤残。县里为照顾小张身体,也把他从乡政府调回了县城民政局工作。
二〇二〇年十月,小张光荣退休了。
现在,我每每回娘家,遇见曾经被我治疗恢复健康的村民,或者是由我接生而今天已经是四十岁左右人,在路上遇见我,都要硬拉我到家里坐坐,我总是淡淡的一笑。
如今,我们在县城已购买了两套房子,儿子儿媳妇都在县城国企上班,孙子孙女都在县城读书,我们全家都住在县城,家里的日子过得是幸福美满,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