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流行找恋爱“平替”,到底是解药还是麻醉剂?

发布时间:2024-12-06 09:24  浏览量:16

渴望爱却又难觅爱,你会以怎样的方式让自己过得轻松、自在?

这届年轻人给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答案。他们正以自己眼中更有“性价比”的方式,去获得那些曾经只能通过恋爱得到的体验。

01

在别人的爱里补充能量

“懂事的民政局可以自己走来了。”“爸爸妈妈,我来了。”“我可以单身,但我嗑的CP必须在一起。”……没嗑过CP的人,应该很难理解嗑CP的快乐。CP是英文单词Coupling的缩写,原意指连接、结合,引申为配对、情侣。一般来说,嗑CP是指对屏幕上或文学作品中存在恋爱关系的角色之间的喜爱和支持。

从小嗑CP的Vicky已经见惯了HE(好结局)、BE(坏结局)的大起大落,“这对儿BE了就换一对儿呗。只要嗑得不是太冷门,总有人跟你一起嗑。”每当迷上一对新的CP,Vicky会第一时间寻找组织,通过超话、社交网站锁定同好。一起找糖,一起吃糖,让嗑CP的过程更加快乐。

有着同样爱好的Momo追的则是婚恋交友类综艺。《再见爱人》《春日迟迟再出发》《我们相爱吧》《喜欢你我也是》《同一屋檐下》等节目就是她的“粮仓”。

“关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节目提供了多视角的解读。有观察嘉宾的有趣猜谜,有参演嘉宾后台对自我的观察反应,也有网友们对各 CP 动作、眼神、话语、心理动机等方面的深度细节分析。”虽然关于真人秀剧本的争议一直都在,但Momo依然认为,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许多真实的呈现。

催婚、催生等现实中的烦恼在嗑CP时是完全不存在的。屏蔽责任和压力,单纯体验感官、身心的愉悦,还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尽情想象,套用CP粉的话术,“嗑不到的你,有难了”。

看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完结的时候也能快速抽离。多数CP粉都有的戒断反应,Momo和Vicky都没有。恋综看得多了,她们深谙其中的弯弯绕绕,对所谓的“综艺限定”十分理解,嗑CP始于节目开始,终于节目结束。

02

恋爱精准陪伴,它们就能提供

今年27岁的阿秃,“母胎单身”至今。从大学起,她开始接触乙女游戏。乙女,词源日本,是二次元作品的作者所使用的一种角色设定,通常指年龄介于萝莉和御姐之间的少女。乙女游戏则是一种以女性群体为目标受众的恋爱模拟类游戏。

2017年12月20日,国内首款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问世。作为目标群体的一员,阿秃第一时间下载体验,并“氪金”至今。游戏中,阿秃最喜欢的男主是许墨。大学期间,她还和几个玩家一起整理了许墨的语录,用来调教一个小机器人。“给他注册了一个微信号,需要他的时候,我就可以给他发微信,他可以借助词库秒回我。”为了给自己以及其他玩家更好的体验,阿秃还会自己动笔去写故事,为乙女游戏增添了魅力。

虽然是《恋与制作人》的资深用户和元老玩家,但说起游戏本身的代入感,阿秃还是更推荐《恋与深空》,也就是林子最近正在玩儿的游戏。从平面手绘到3D建模,从真人演绎到虚拟现实(VR),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乙女游戏“沉浸式”体验感直线上升。而相较其他类型的游戏,乙女游戏更加注重与现实空间的联动,包括但不限于时间、地点、角色、情节等。

林子曾参加过线下打卡的活动,“会看其他玩家投放的大屏以及二创作品,但不会做应援和数据。”相对理智的她认为,尽管游戏里的男主是理想恋人的样子,可以满足一定的情感需求,但游戏是游戏,现实是现实,林子分得很开。“我不会用游戏和现实作比较,但也有朋友因为习惯了游戏里完美的另一半,变得无法接受生活里的男性。”

另外,恋爱模拟游戏并非单身人士专属。有对象、有伴侣的非单身人士,也会将其作为现实感情生活的补充和调剂

42岁的阿敏结婚多年,儿子正读中学。家庭事业过于平稳也让夫妻的感情归于平淡。情感的缺口如何弥补?阿敏想到了游戏,并很快找到了自己在二次元世界的真命天子——《光与夜之恋》中的萧逸,“在游戏的世界里,他能提供给我需要的情绪价值。我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都变好了。”

为了维系这份快乐,阿敏每年的游戏消费超过一万元,还不包括她购买的周边、参加线下应援的消费。游戏里的一些设定和互动让她不由得回想起年轻时和老公相处的点滴,“很多事我们恋爱时都干过,可为什么现在却没有了呢?”她把自己的这些思考分享给丈夫,两个人一同检视婚姻,共同克服日复一日导致的习以为常。

当女性在乙女游戏中追求高质量陪伴时,男性在做什么呢?包括《奇点时代》在内的“性转版”乙游中,他们将符合自己审美的女性角色喊作妹妹、老婆,真情实感地投入其中。“智子妹妹,生日快乐。”“老婆的奇迹之夜真是激动死了,起鸡皮疙瘩了。”女性玩家在乙女游戏中得到的快乐,男性玩家也能足额获取。

03

平替代替的是功能而非角色

如果一定要把寄托情感的对象,从网络挪到现实,从虚拟角色变为看得见摸得到的真人,就意味着要告别单身了吗?当代年轻人再次给出了意料之外的答案。

二十出头的阿文虽然知道手办不是人,但还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手办作为自己的情感寄托。他按照自己的喜好定制了1:1的真人手办,给手办取名字,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把关于手办的一切都拟人化处理。

他和网友们交流分享今天手办穿了什么,他又更新了什么,感觉就像是在聊自己和女朋友的日常。与手办的相处,让内向、慢热的他感到放松、没有压力,以致后来现实生活中同学、朋友找他,他都觉得没意思、没兴趣。察觉到自己状态不对后,他选择求助心理医生。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尝试着和人连接,也慢慢意识到,不应该将手办当做自己全部的世界,“手办终究代替不了真人”

当然,即便是真人,也可以只选择其功能的保留。饭搭子、电影搭子、运动搭子、旅行搭子……只要你能想到,万物皆可搭,主打的就是精准陪伴。

比如,一度引发热议的“离婚搭子”——两个离异的单身妈妈,同居养娃,彼此扶持,建立另一种意义的“重组家庭”。没有血缘,没有婚姻关系,这样的生活模式究竟如何呢?

来自江苏南京的朱丹和费薇薇在东方卫视节目《妈妈咪呀》中,分享了她们的经历。接送孩子、做饭、辅导作业……曾经一个人焦头烂额的琐事,两个人一起承担、彼此帮忙便能迎刃而解。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互为搭子的两个人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差异不大,一起生活不需要进行太多磨合,便能得到各自需要的助力和支持。

今年28岁的星星和小康曾是一对“玩乐搭子”。两人同样好奇心爆棚又随性,是旅游的好搭档。星星路痴,爱做一点儿攻略;小康外号“活地图”,执行力强……两个人的爱好领域虽小有差异,但都乐于聆听对方的分享。既然这么合适,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关系始于搭子,也止于搭子,这是多数搭子间约定俗成的交往原则。

“我不会和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会要求他感同身受,和我一起分担;不会要求他接受我的所有,求同存异,回避掉冲突碰撞的部分就好;我更加不会让他进入我的‘世界’,他不知道我家的事,我也从不过问他家的情况。个人空间的钥匙一直在我手里。”

一同经历某一段人生,然后像两条线短暂相交后又洒脱地看着彼此走向不同的方向,未来或平行或偶然相交都不重要。年前,小康结婚,专门通知了星星。星星参加完婚礼,便和小康断了联系。

自然而然地陪伴,自然而然地分开,这也是搭子文化最吸引磊磊的一点。高中时期的恋爱让他放弃更好的选择,和当时的女朋友报考了同一所大学。大学时代,女生劈腿,他大受伤害,不愿再在爱情中一腔孤勇。

旅游、吃饭、考研,他给自己找了很多异性搭子。“旅游找旅游的搭子,考研找考研的搭子。”不用付出太多,也不用担心受伤。磊磊认为,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04

爱需要学习,更需要勇敢

除了前面提到的恋爱平替方式外,“守护”爱情主播、定制AI伴侣等,也是人们寄托情感的已知选项。这些选项之间并不互斥,如果时间、精力允许,完全可以多线作业。

比如爱嗑CP的Vicky,玩儿乙女游戏,也有自己的搭子。童年遭到邻家哥哥性侵的她,始终很难对男性敞开心扉。当然,她会有男性友人、异性搭子,一起吃饭、看电影、旅游甚至发生亲密关系,但对象和男朋友从来没有过,“不会有情感或者心灵方面的交流”。不过,她也没有彻底放弃对爱情的希冀,“遇到有缘人固然好,但也不强求”。

36氪旗下的后浪研究所调查了1587位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与态度后,发布的《2023年轻人催婚报告》显示,26.4%的女生、14.3%的男生想“只谈恋爱不结婚”,28.8%的女生、21.5%的男生对待结婚的态度“时而想时而不想,一直变化”,11.5%的女生、8.2%的男生“不想谈恋爱,也不想结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不需要爱情或婚姻呢?著名心理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鑫星分析,究其根源,是我国少子化家庭普遍化的社会背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在一个特别靠前的位置,没有在其应该拥有的正常体验中长大。

“他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较少,应对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真实世界的一切,包括爱情,不见得都是特别美好的。人对真实生活中那种不美好的东西都有一些天性的抵触。”从小被父母、家庭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更容易产生一种“不恋爱就不会受伤”的心理。

针对搭子文化,资深心理咨询师肖雪萍表示,一些人找搭子的本质,其实是逃避现实、逃避问题、逃避困难,以及逃避自我的真实需求和真实感受。

“渴望爱情、渴望关系的人往往更想要找搭子,但你又知道它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感觉类似于在口渴的时候喝盐水或糖水,在入口的一瞬间,你觉得还行,但过一会儿就感觉更痛苦了。”

人们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逃避自我和现实,然而时间一长,真正的问题会更加恶化和麻烦,解决问题的动力却慢慢消退了。就像热门美剧《破产姐妹》中的一句台词:“我表现得就像我什么都不想要一样,因为我从来没有得到过自己想要的。”

生活不是完美的,即便是王子公主,也不会像童话故事那样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酸甜苦辣都是人生必须品尝的味道。


“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些反面案例,我们需要警醒地看待,不能将之视为不恋爱的理由。我不反对年轻人有这么一个暂时逃避、寻找平替的过程,毕竟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也需要一些运气。但希望年轻人可以多一点儿勇敢,更积极地对待爱情。”段鑫星建议。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9月上

原标题《恋爱平替盛行,到底是麻醉剂还是解药?》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