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丨找一条从“妈妈岗”去妈妈“港”的路

发布时间:2024-12-08 19:27  浏览量:20

川观新闻记者 熊晓雨

36岁的张海兰(化名)想要一份尊重。

现居青岛、全职带娃四年的她,到现在还会被朋友念叨“什么时候去工作?”“女人不能没工作”。她觉得朋友说得对,但“有时会感到委屈”:“全职妈妈怎么不算工作?好多人都不这么觉得。”于是她最近打了十几通电话,联系人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咨询“妈妈岗”。

近期,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青岛市首批“妈妈岗”用人目录,包括7个单位的190个岗位,专门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张海兰就是符合条件者之一。

川观新闻在这些招聘单位和求职妈妈的讲述中发现,“妈妈岗”让一些女性得到机会重返职场,但很多人意识到,“妈妈岗”不是终点,肩负“母亲”和“职场人”身份的女性,更看重的是岗位设置背后的变化、理解和尊重。

双向反馈的“妈妈岗”

张海兰不想与“外面”脱轨太久。她和丈夫生活在青岛,跑销售业务的丈夫常年在外地出差,彼此父母都在老家种地,她实在不放心让4岁的女儿一个人在家,如果托管又是“很大一笔费用”。“妈妈岗”符合她的需求,离家近、上班自由、最好是兼职,还能和外人聊会儿天。

青岛此轮发布的“妈妈岗”基本如此。190个岗位需求来自7家用人单位,涉及餐饮、家政、保安服务等领域,多为钟点工和小时工。

山东省青岛市首批“妈妈岗”用人目录企业名单。 网页截图

当地政企联动的步调十分明显。多家受访企业告诉记者,青岛市相关政府部门曾主动和他们交流,询问是否有开放“妈妈岗”的意愿。

青岛市爱心大姐服务有限公司是主动“找上门去”的。“‘妈妈岗’的设定和公司岗位性质有一定重合。”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斯文介绍,家政服务行业工作时间比较弹性,“妈妈岗”工作内容与普通全职岗位大致相同,但与“八小时工作制”相比,“妈妈岗”的最低考核要求为每天工作两小时。另外,一些公司放开了岗位限制,山东华夏之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将一些保安岗位调整为女性可上岗。

该举措的就业促进作用正在显现。根据山东本地媒体10月31日报道,自今年山东省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以来,青岛市累计新开发“妈妈岗”300余个。

一些用人单位也发现,他们抛出去的橄榄枝很快有了回馈。青岛爱佳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陈艳半个月来接了“一两百个”咨询电话。她明显感觉和以前普通招工相比,“质量不一样了。”应聘者大多三四十岁、至少初中学历甚至有的是本科生,“这一试水给我们带来了年轻化的新鲜血液。”

从“帮扶”到“就业”

放眼全国,“妈妈岗”并非新词。广东、河北、黑龙江等地此前就有探索。

部分社区和企业曾为“妈妈员工”设立特殊岗位。张海兰早就听说一些社区开放编织、裁缝等手工活,之前她去自己所在的社区问过,得到的答复是暂时没有。她不太满意:“正儿八经的‘岗位’(工作)那就得是铺开招聘的,如果就那几个,最多叫帮扶。”

而目前,多地在“妈妈岗”设置和推行方面有了新动向。如张海兰所想,一个涟漪般的共同转变正在发生——“妈妈岗”的覆盖面,从有限的社区层面向企业、区、市逐渐拓展开。

今年以来,广州、珠海、邢台等多地纷纷设立用人单位名录、认定“妈妈岗”就业基地、搭建项目产业平台。其中,广州市人社局年初公布设立“妈妈岗”的用人单位名录,企业数量达58家。早在2019年就进行“妈妈岗”探索的广东省中山市,不仅早早建立了“妈妈岗”服务专区和“妈妈岗”备案登记制度,今年继续推进的“妈妈岗”政策2.0版,重点之一就在于扩大设岗范围、拓宽适用群体。从原政策提出的支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设置“妈妈岗”,扩大到“支持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设岗,重点引导鼓励工业制造、居民服务、文化旅游、新业态平台等用人单位专门设立“妈妈岗”。

“家门口就业”的趋势也越来越流行。例如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街子镇把社区微创园与“妈妈岗”微工厂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起劳务专合社和零工驿站,为群众和用工单位牵线搭桥。

在西南财经大学助理教授邓愚凡看来,“妈妈岗”的全国拓展,在一定程度表明,社会正在逐步理解并尊重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及劳动价值,通过为母亲提供符合其特殊需求的工作机会,进一步彰显了育儿责任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密切关系。“育儿不仅仅是女性的私人事务,它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只有当家庭和职场都能提供适当的支持,女性才能在不失去职业发展机会的同时承担家庭责任。”邓愚凡说道。

“让‘妈妈岗’成为更积极的职业选择”

对照广州、青岛各地发布的用人目录,川观新闻记者注意到,各地“妈妈岗”的种类和数量偏少,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岗位,如保洁、保姆、销售员等。

用人单位在岗位供给上很“为难”。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民营企业内部人士表示,出于管理秩序、用人成本增加等现实因素,短期内不会考虑“主动设置‘妈妈岗’”。

根据公开资料,中山市设有一定支持方案,其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行“妈妈岗”就业新模式的若干措施》,提出对符合条件申报“妈妈岗”的用人单位,实行每月300元/人的社会保险补贴和100元/人的岗位补贴。

不过,更深的顾虑其实发生在舆论认知上。陈艳遇到过求职者起初很热情,一听工作内容与家政服务相关,就会放弃应聘,“现在家政服务发展很多元,但她们还是害怕被当成保姆。”一些网友也留言质疑“为什么给妈妈们提供的都是服务性岗位?”部分全职妈妈受访时谈到,想去“妈妈岗”并非考虑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只是为了不要脱离工作太久,担心“这些岗位会影响以后找工作”。

广东省《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通知》提倡企业拿出部分生产岗位和专业技术管理岗位设置为“妈妈岗”。 网页截图

对此,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在2023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通知》就提倡过:将可弹性安排、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好的生产岗位和专业技术管理岗位设置为“妈妈岗”。

张海兰完全不在意岗位类型。她觉得“什么工作都是光荣的”,但也理解这种顾虑,“因为妈妈们都不容易。”

邓愚凡则强调,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都要避免将“妈妈岗”定位为低端、低薪岗位,警惕形成“低价值刻板印象和低价值岗位”的“反馈闭环”。她期待,通过拓展岗位设置、增加职业发展机会等,让“妈妈岗”成为一个更加积极的就业选择,并且成为女性职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去往妈妈“港” ,“妈妈岗”只是第一步

“被看到、被理解、被重视,这实际上是社会改变的第一步。”邓愚凡很坚定,“妈妈岗”的设立是对女性在育儿期间所面临职场困境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回应,也是一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创新方式,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政策的实施细节。

岗位的称谓问题就是一个细节表现。邓愚凡建议,育儿不仅是女性或男性的责任,而是作为父母的共同责任。因此,与其将其命名为“妈妈岗”或“爸爸岗”,不如改为“育儿岗”或“家庭支持岗”。她解释道,这样的命名方式能更清晰地传达政策的核心目标——支持家庭的多样性需求,而不会强化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宝妈”想让“妈妈岗”的热度更大些。一位全职工作的母亲向记者表示,“妈妈岗”的意义不止于“全职妈妈”,正在工作的“宝妈”也能“从这个岗位设置里得到我们正在被‘看见’的情绪价值。”

这一点,邓愚凡深有感触。她近些年做了许多对双职工家庭中职场母亲的访谈,越来越多妈妈向她提到“自我关怀”这一概念。这促使她重新思考,过去在探讨如何帮助职场女性回归职场时,往往习惯性将她们定位成“母亲”或“职员”这两个社会赋予的角色。“换句话说,在讨论相关政策时,我们多是基于如何让女性满足‘完美母亲’和‘优秀员工’这两种社会期待。然而,真正的关怀应当直面妈妈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帮助她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满足感。”

邓愚凡进一步阐释道,很多妈妈在平衡家庭与工作时,往往会感受到强烈的内疚感或不确定性,认为自己无法在两者中做到“完美”。为了减轻妈妈们对自己的“苛责”,企业和社会应当为职场妈妈提供更多个人成长的机会,媒体和教育界则要倡导“育儿是全社会的责任”,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和重视育儿经历所带来的独特技能和视角、减少求职过程中的偏见等。

张海兰最终没去应聘“妈妈岗”。一些岗位要么已经满员,要么离家远。她觉得有点可惜,不过心情没受啥影响,后面还会关注有没有新的岗位开放。“我们在家带娃还是出去工作都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一样重要。”她说这几年她已经不太焦虑了,甚至会去社交媒体平台评论区留个言,“全职妈妈这个班,你们很多人也上不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