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离职女性如何减少焦虑坚定选择?心理专家建议→

发布时间:2024-12-13 10:01  浏览量:9

心理专家:摆脱自我客体化 串起人生故事线

作为他人眼中的优秀女性,会面临怎样的烦恼甚至焦虑?本期来信者是一位38岁的职场妈妈,刚鼓起勇气从互联网大厂离职的她,对于如何开启人生下半场充满了犹豫,即使找到了方向,也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止步不前。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负责人袁杰在回信中一一摘下了来信者身上的“标签”,鼓励对方摆脱“自我客体化”的桎梏,从客串他人剧本的配角成为掌控自己人生的主角。

来信

袁老师,您好:

我今年38岁了,是一位职场妈妈。在过往的38年里,我几乎可以说是按教科书长大的孩子,读书、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都很顺利。我感觉自己一直都是被命运推着走,很少自己主动做选择。可能我做过的最勇敢的事,就是2016年从体制内离职,到了互联网领域。但那一次,更多的也只是机会来了,我接住了。

今年年中,因为组织的一些调整和变化,我从互联网大厂离职了。其实,我也知道现在这个阶段离职不是一个特别明智的选择,很多朋友也劝我苟下去。但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糟糕,我每天早上起床都非常恐惧上班。我是一个习惯性向内看、向内找问题的人,很少去抱怨环境,一开始我一直在PUA自己,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这让我非常难受。于是,我努力改变和调整了,但发现也没有用。后来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我做什么都是错的,跟我怎么做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自己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我想通了这一点,反而轻松了很多,我就决定要离开了。这个决定看似自己的选择,实际上也有很多的迫不得已,因为我深深地感觉到不被这个组织认可和需要了,那我可能会选择离开。

这可能也是我从小到大经历的最大的挫折了。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遍地都是熟人,加上自身一直都比较优秀,是被众星捧月长大的,成长经历也一直都比较快乐。所以,我好像习惯了在顺境中和友好的环境中生存。在不友好的环境里,我可能会先自损。

我内心一直有一个深深的信念是,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尽管在其他人的眼中,我一直是一个乐观自信、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孩,但我知道,我内心是不自信的。当面对很多鲜花和掌声的时候,我是深深地感觉到焦虑和有压力的,内心会想,我何德何能,我配吗?我也会反思,为什么在掌声中长大,我还是这样的呢?可能还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些关系。我母亲是个老师,一直都比较严厉,是非常吝啬表扬和认可的,甚至永远都在挑毛病。偶尔表扬一次,后面一定会加一句“但是还有进步空间”。我父亲话不多,也基本不太会表达。已经到了中年的我,其实早就跟原生家庭和解了,我的父母也带给我很多好的东西,比如乐观开朗、永远有生命力。以及,我也觉得现在已经有能力,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了。

所以这段时间,我就想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躺平一段时间,好好和自己独处一下。同时,因为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中年人很难找到出路,所以也想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和探索一下人生的下半场,该如何过。

在这几个月的思考和探索中,我发现我内心其实有了想做的事情,比如我喜欢做帮助人的事情。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领域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也有找一些人聊,也体验了一些课程。但是,我很难下定决心,就往这个方向走,主要有两个原因吧:

1. 还是有现实的一些压力。这段时间,探索自我是开心的,但不赚钱,我内心还是有焦虑的。因为我们家一直都是我收入比较高,承担了主要的养家的责任。

2. 不太确定这条路走下去会怎么样。因为过往我都是在大公司打工,甚至认为这就是我一辈子赚钱的方式。那么换一条路会怎么样,我是看不清的,这种看不清就会带来焦虑。

也想听听袁老师的建议,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更坚定地做出选择,少一些焦虑。

回信

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来信!在来信的开头,你做了一个很简短的自我介绍,“我今年38岁了,是一位职场妈妈”。接下来,你继续介绍了自己的变化,“今年年中,因为组织的一些调整和变化,我从互联网大厂离职了。”

自此回看,我看到的是,“职场妈妈”反映的并不是你的自我定位,反映的其实是你遇到的问题。我能感受到38岁的你离职半年的焦虑,其中“职场”两个字背后是你对离职半年的本能回避。在来信的末尾,你说,“也想听听袁老师的建议,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更坚定地做出选择,少一些焦虑。”我懂得你的焦虑,除了“职场”两个字背后的焦虑,我还看见了“妈妈”两个字背后藏得更深的焦虑。

《无尽与有限——36岁当妈妈》的作者荞麦在书中讲了一件小事,发人深省,我与你分享一下。这件小事是这样的:小孩6岁左右,有一次见他衣服拉链拉不上。作者说,“让妈妈来帮你。”他说,“你不要说‘妈妈’,你说‘我’就可以了。”作者愣住了,不知不觉,她已经很久没有说“我”了。

与荞麦类似,当你用“职场妈妈”来介绍自己的时候,其实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压抑“自我”很久了。

你问我,“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更坚定地做出选择,少一些焦虑”。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都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去直面自己的人生挑战。你可以试着更新一下自我定位,比如,“我是一位38岁的女性,我离职小半年了。”当你回归被压抑的自己、直面自己离职的挑战时,你心中就多了一些“坚定”,更坚定的你便会“少一些焦虑”。

对于被压抑的自我,你也意识到了。你说,“我内心一直有一个深深的信念是,我不够好,我不配得。”你还意识到,这种不配得感“可能还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些关系”。你的父亲很沉默,“母亲是个老师,一直都比较严厉,是非常吝啬表扬和认可的,甚至永远都在挑毛病。”你还提供了一个细节,她“偶尔表扬一次,后面一定会加一句‘但是还有进步空间’”。这种“但是型”的父母,在网络上被称为“扫兴的父母”。

在过去,是扫兴的母亲打压你。但是,现在是你自己依然在用你母亲的方式继续打压你自己,习惯性地站在外界的视角去苛刻地审视自己。你说,“在过往的38年里,我几乎可以说是按教科书长大的孩子,读书、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都很顺利。”这是很多人的成长路径,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紧接着你话锋一转,用你母亲的腔调挑剔自己,“我感觉自己一直都是被命运推着走,很少自己主动做选择。”“可能我做过的最勇敢的事,就是2016年从体制内离职,到了互联网领域。”这个你也是坚定和勇敢的,但是你又话锋一转,开始苛求自己,“但那一次,更多的也只是机会来了,我接住了”。习惯了“向内找问题”的你,“终于意识到,我做什么都是错的,跟我怎么做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自己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我想通了这一点,反而轻松了很多,我就决定要离开了。”但是,好景不长,你很快又站在外界审视自己,“这个决定看似自己的选择,实际上也有很多的迫不得已,因为我深深地感觉到不被这个组织认可和需要了”。

无论是你母亲,还是你孩子,还是你离职的大厂,你都习惯性地做他们剧本里的客串,以外界的视角审视自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客体化”。当你看清了这一点,接下来你的人生课题就是活成自己人生的主角,而非他人剧本的客串。你将迎来第二次出生,脱离你母亲及外界视角的影响,串起自己人生的故事线。有人说,“当我们不知道应该去哪时,真正的旅行才刚刚开始。”你的人生旅行现在开始了。

李煜有词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你的人生里你不是客,而是主角;这种思维的转变,会让你“少一些焦虑”,多一些欢乐。而且,你也通过探索发现,“我喜欢做帮助人的事情”。“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更坚定地做出选择”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祝心动不如行动!

袁杰老师

2024年12月12日

来信参与方式:

1 点击以下链接:

2 邮箱:

策划:林波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