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混血女孩,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发现两国教育确实不同
发布时间:2024-12-19 08:10 浏览量:9
哈喽,我叫宝琳,今年23岁,是一位中美混血女孩。
我出生在美国,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上海人。
在我三岁之前,一直在美国长大。后来因为妈妈的工作,调回中国,三岁到六岁时,我经常往返在上海和美国之间。
我六岁到十二岁是在上海上的学,跟随着姥姥姥爷生活的。十三岁的时候,我又回到了美国,直到现在。
(我的生活照)
我的姥姥姥爷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姥爷比较内敛,姥姥为人热情、随和、开朗还很善良。
都说上海人过日子很会精打细算,我的姥姥也不例外。姥姥不仅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同时也不忘自己,保持追求生活的精致。
家人们都很宠爱和包容我,从小连苛责都没有过。如果我做错事了,亲人们第一件事,会先关心我的情况,然后再教我如何处理,学会在错误中如何成长。
除此之外,最让我受益的,是姥姥的为人处事和随和的性格。姥姥总说:“能有多大事,总会好的,没事,没事。”
在温和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我的性格也很温和乐观。
(我在餐厅的留影)
不过小时候不稳定的成长环境,让我曾一度时期,很没有安全感。看着自己的长相,总是和周围人有点不一样,心里很是怀疑,不知道怎么定义自己的身份。
我幼儿园上的是国际学校,国际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像我这样的混血儿。
后来我上小学,家里人帮我申请到了上海的一家公立学校。公立学校里,基本上是纯正的中国学生,很少外国学生或者像我这样的混血儿。
刚开始同学们对我这样的混血儿,都很好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会问我:“为什么你是美国人,皮肤又不是白的呢?”
“为什么你的头发这么卷呢?”
“为什么你是美国人,但头发颜色又跟我们一样呢?”
“你是白人,为什么没有蓝眼睛呢?”
“你怎么看起来不像白人,又不像亚洲人呢?”……
(我小时候)
被问得多了,自己都会怀疑自己。我不喜欢这种关注,那一段时间,总是很想自己,能变得和她(他)一样的东方面孔,不想自己看起来很另类。
后来随着跟同学们相处的时间多了,大家都很接纳我,相处得很融洽。
中国的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良好的学风打造了特别温馨的班级环境,会构建班级文化,制定班级纪律,明确班级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会通过各种班级活动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同学之间会产生一种很良性的学习竞争,在这种氛围里,会自觉推动自己学习的自驱力,产生总是想要进步的心态,想一步步地超越自我,攀上自己一个又一个高峰。
(我小时候)
我很怀念我的小学时光,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我小学时期的好朋友们。
会怀念下课后,和同学们一起玩的游戏,比如:踢毽子、石头剪刀布等等。
手拉手一起去上洗手间、三两好友之间玩闹、聊八卦……
转眼到了我十三岁,由于妈妈工作的再次调动,我跟着妈妈一起回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对于从小就经常往返于两国之间的我,家庭生活的变化对我没有什么影响。
但在学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首先美国这边,课程是选修的,是走班制的。不像中国国内学校,是固定班级制的。所以美国这边的同学,每天甚至是每节课的同学,都是不一样的。
(我的生活照)
刚来学习时,我没有什么朋友,加上自己性格没有很外向,有一小段时间比较孤独,加上对新环境的不熟悉,闹了一个小笑话。
在一次上课时,中途想上洗手间,我按照中国国内上课的习惯,举起手来请示老师。
老师看见我举手也很诧异,询问过后得知我举手的原因,也很无奈地笑了。
后来我才知道,在美国这边上课,中途如果想上洗手间或者有事离开,只需要去拿一个小卡片就可以直接离开,不需要跟老师打报告。
我第一次上课时,就看见很多同学会拿这个小卡片,学习中途,总看见很多同学拿着卡片就离开教室,老师也没有理会,当时我还很纳闷,但一直没有主动去问,所以后面闹了一个小笑话。
(我和朋友的合影)
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美国和中国的不一样。在美国,没有人会主动告诉你规则,需要自己主动去沟通和融入新的环境。看到别人做什么,有不明白的,需要主动去问,不能等着别人来跟你解释,也不太可能有人会主动跟你解释。
后来在上课中,认识了一位朋友A。
A和我选修的课程中,有三门课程是一起上课的,相遇得比较多了,慢慢我俩也就发展成了好朋友。
A很热情阳光,活泼开朗。她会告诉我一些这里的规则,带我去融入新的群体,介绍认识她的朋友。她的朋友后来也变成我的好朋友,好朋友又会介绍另外的朋友,没多久,我就交到了很多新的好朋友。
(我旅游时的留影)
在这里你肯定会问,在美国,白人会对混血儿标签化和歧视吗?
如果我说没有,你肯定是不相信的。现实中也确实有,这也是我们混血儿一直困扰的问题。
但我可能比较幸运,在和美国朋友们相处中,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
反而在这些美国朋友们身上,我学会了勇敢。
在和美国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她(他)们非常主动,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崇尚个性自由,大胆表现自己,追求平等。
勇于和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沟通,主动去争取机会,勇于站起来为自己发声。
2023年,我大学毕业,毕业后就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公共关系部。
(我和好朋友们的合影)
这是我第一份全职工作,目前也正在职当中。
公共关系部,也可以叫项目协调部。主要负责帮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协调安排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开展。
比如会帮其安排会议室、各种活动的安排、经费申请、奖学金的申请和发放、接待世界各地的学生造访等等。
我精通英语、汉语、上海话等多种语言,加上有两国文化的成长背景,能够帮助我很好地去沟通、协调安排工作。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也很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磨炼是对自己最快的成长,在工作中学经验、学方法,是我最近遇到的一件事里悟到的。
(我和同事们的合影)
这件事是在不久前,我被一位学校的B教授投诉工作态度有问题。
这件事的起因,是B教授要求我们部门帮其处理一些工作。我的同事K接到任务后,把工作内容发送到我的邮箱,交接给我了。
等过了任务指定完成的时间,B教授看到工作没有任何进展,导致耽误了他正常的工作进度,非常生气地找我同事K投诉,指责我工作态度不端正,没有责任心。
当同事K来找我确认时,我一脸茫然。反复确认自己的邮箱,并没有收到任何有关B教授的工作安排邮件。
(我的旅游照)
最后多次确认后,才知道原来是同事K把邮件误发给了我的私人邮箱,没有发到我的工作邮箱。然而私人邮箱,我基本上都不会看,工作交接也是只存在于工作邮箱交接。
对此这件事,我跟部门的其他几位同事做了简单的解释,也为此这件事给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抱歉。
对于同事K的不友好,我也适当地提出了他的不足之处。虽然我平时比较随和,第一次可以原谅,无所谓,但也不希望有下一次。
我一直坚信:红尘是道场,处事即修行。
(我的生活照)
原以为这件事就会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还有后劲。
这件事过了一小段日子后,有一天,我在学校的电梯门口贴活动传单。
突然我耳边听到一句阴阳怪气又带有自己名字的语句,我转过头来看,原来是B教授。
“Hi,B教授,刚才您是在跟我说话吗?您刚才说什么呢?我没有听清楚,可以再说一遍吗?”我疑惑地问B教授。
B教授没有理会我,直接从我身旁走开了。
当时我还在想,教授是否还在介意上次那件事呢?之前同事K说有跟教授解释过,我是否需要再跟他解释一下呢。
但想想也没多大必要,不要去太在乎别人怎么想,工作当中有困难是难免的,做好自己就好。
(我和同事们的合影)
也许是有特别的缘分,后面经常会碰见B教授,我也总是一如既往地跟他打招呼。
“Hi,B教授!”
“Hello,B教授!”
每一次我都面带微笑地跟他打招呼,即使他来我们办公室,总是对我视而不见,我也会面带微笑地对他示意。
在工作中,我也像以往一样,热情认真负责,每一次都很尽心尽力地完成协调任务,相信自己总会被看见。
也不知在什么时候,我的主动say hi,得到了B教授的回应,慢慢地教授也会主动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诚如哲学家帕斯卡说的:“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
(旅游时朋友帮我拍的美照)
现在的我,坚持着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认真地做好自己,不再为自己的身份认证所困扰。
明白了自己是何其幸运。不仅可以同时拥有着,两个国度的家人们,给予我不一样的亲情关怀,还可以接受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背景,成就不一样、独一无二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的一段话:人生,是不断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口述:宝琳Pauline】
【撰文:开颜】
【编辑:乌溪雾】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