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精神价值迷茫改进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19 15:30  浏览量:16

读五年级的吴晓茶背着书包走进教室,看着语文教师已经坐在讲台上,于是拿出语文书大声地读起来。读着读着,突然降低了声音。语文教师发现了他的意外,就走到他的座位旁。问道:“你怎么了?”他低声对教师说:“爸爸妈妈说读书考学是为了自己过好生活。而书上说读书是为社会服务。我不晓得哪个对。”其实教师也有些懵,小学生思维直观,一下也无法解释清楚,通过一番思考,只好对学生回答道:“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说的答题,平时就按照你的爸妈说的刻苦学习。”吴晓茶听了教师的话,又开始大声地读起书来。不过,总有一种心口不一、精神不愉快的感觉。

所谓精神价值的迷茫是指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与现实学习中的精神感知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的身心不协调,致使学生精神愉快的人生体验变得扭曲,产生理想价值冲突,影响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1.社会需求的复杂决定了精神价值的复杂性

社会需求的复杂性是指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层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层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比如,父母送孩子读书,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为家庭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每一个普通家庭朴素的人生价值追求。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总体期待,只是一个总体的社会共同要求。这个总体要求,如今都是以法制为依据来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总要求。每一个个体的实践都是因人而异的具体诉求,他们的精神价值追求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他们在表述上也是复杂多元的,不可能是标准统一的。这种复杂多元使得学生无法形成自身持久的价值理想,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无知的样子,呈现出精神价值的茫然。

2.个人与社会的精神价值塑造的客观差异性

个体按照满足自身生存与繁衍的需要架构自身的精神价值体系,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期待塑造的精神价值不一样。而作为一个社会,精神价值往往受到上层建筑的约束。上层建筑为了自身架构的稳定与持续,确定有综合体的精神价值观。这些精神价值观虽然与个体的价值观没有矛盾与冲突,但是差异明显。有的会表现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会表现出上下层级的关系,有的会表现出对立的矛盾关系。个人与社会精神价值塑造的客观差异性让一些个体与社会精神价值塑造产生对立,作为接受教育的学生还无法理解差异的存在,甚至无法辨明是非,所以产生人生的迷茫。迷失的精神价值会让学生心理矛盾对立,缺乏与自身的心理追求一致的精神价值追求。所以,在学习中有时会让精神价值找不到方向。

3.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负面效应

精神价值的形成不得不受制于个人利益的影响。生存的第一需要决定了个体总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精神价值的形成同样如此,个人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是无法追求高一阶段的价值目标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使得人们思考人生追求从自我的需求目标出发。精神价值的追求也是个人精神灵魂的体现。每一个个体都只从自身的利益高于一切出发,就会与其他人的追求产生冲突,无法形成行动一致的价值标准。学生学习成长,个人不调整自身的价值目标,就会在与他人的精神价值冲突中迷失道路。

4.教育影响与个人感知脱节的精神断层

现在的学校教育,即使学生还是儿童的懵懂阶段,就开始用教科书给学生灌输学校或者社会期待的精神价值追求。比如案例中提到的“学习是为了为人民服务”。而学生的认知根本达不到这种领悟程度。相反,他们会在个人的精神活动中疑惑,我读书不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服务,怎么会是替他人服务呢?教育影响的灌输,违背学生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发展阶段,使得学生处于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精神价值感知脱结,让学生无法体验到内心真实的价值存在。这种精神断层使得学生认知矛盾,对心灵脆弱的学生会产生心灵伤害,引起心理疾病,甚至贻误孩子一生的理想建构与精神价值的定位。

1.影响学生人生观的形成

精神价值迷茫,没有人生的理想航向,比如学习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影响力的学习还有意义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不知不觉的思考。青少年学生,处在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迷茫的人生路,很可能是迷茫的未来。尤其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的黄金时期破罐子破摔,无法用强有力的人生观控制自己的行为。

2.让学生的价值观混乱

人生路道漫长,心智还没有健全的孩子,价值观变得迷茫。家长说要为自己的出人头地而奋发有为,学校说要为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奋发读书。学生自己到底为谁读书,自己都不知道,没有自身的学习价值观。于是形成了混乱的学习价值观。

3.破坏个体身心的协调发展

家长的要求,教师的传道,在给学生传授期待的目标价值时,却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身心从小到大自我成长的过程。缺乏了自我的成长,外界的力量在强大,内在的身心难以适应,只会破坏个体的身心协调与健康发展。

4.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受到阻碍

家长或者教师,把自身的价值强加到还没有人生认知能力的学生身上,让学生本人的兴趣与爱好无法在学习生活与自我成长中得到积极顺应引导提升。经常在学生看来还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东西,强迫灌输,阻碍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让学生个人的发展变得扭曲,正当的学习诉求无法实现。

1.尊重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

学生的成长,对世界的认知要经历从婴幼儿的好奇好玩、天真无邪到长大成人的冷静思考、成熟稳重的渐进过程。他们长大后做什么,怎么做也是一个理想目标到实际行动的逐步形成过程。孩子们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家里父母相伴,都要让他们的认知行走在自我的认知逐步形成中。孩子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经历着知识的积累、动手动脑的实践、望天观地的遐想、兴趣爱好的展示,不自觉的会让自己的价值观逐步形成。教育中尊重认知规律,把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智特点,更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逐步养成。兼顾学生人生价值认知规律的循循善诱才利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2.问题导向发现,抚平心里创伤

有过教育经验的教师明白学生抱怨大人这么说、书上那么说的不知读书为何物的缘由。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精神价值与社会要求格格不入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与家庭中完全不听从劝告,以个人的想象随心所欲。这样的学生,应该从问题导向出发,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知道长期这样下去对个人成长的危害,让他们走出精神困惑的误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拥有精神愉快的生活。

3.塑造精神家园,自由开花结果

有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就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青少年处在精神价值的形成阶段,形成的环境无疑会对其成长产生影响。塑造精神家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构建适宜学生身心健康的自娱自乐的安全环境,促进青少年开心快乐成长,成为精神价值逐步形成的健康个体。

4.减少空洞说教,在求真务实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精神价值

现实生活中,对精神价值认知的深浅程度不同,空洞说教的价值传输普遍存在着。空洞说教只是满足了说教者自身的精神安慰,对学生的精神价值成长没有多大的干预影响。相反,空洞说教只会促使虚伪心态的养成。在学生的引导中,要减少不必要的空洞说教,用身边的优秀案例、用陶行知“真”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启示求真务实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精神价值的重要性,这样促使他们形成文明价值取向的精神价追求。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