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有个华侨冰雪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12-27 08:00  浏览量:6

游客正在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妈妈,什么是冰爬犁?”“就是冰上的‘龙舟’。”在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王女士一边向孩子解释,一边作出滑行的动作。王女士一家五口来自北京,滑雪之余专程到博物馆参观,为达到更好的观览效果,他们还请了讲解。结束时,他们一家在模拟的领奖台上拍照。王女士说:“孩子们都喜欢滑雪,我的手机里还有他们和滑雪名将徐梦桃的合影,这次到博物馆参观同样是收获满满。”

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冰雪和冬奥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冰雪和冬奥主题博物馆。眼下新雪季来临,雪友们在滑雪之余,还可到此了解冬季运动和冬季奥林匹克的历史。

这座宝藏博物馆位于“冬奥小城”崇礼城区中心,远远望去,其起伏的“山形”姿态与远处连绵的山脉交相辉映,整座建筑完美融入自然环境中,崇礼之美展现无遗。

走进博物馆内,一块巨石模型高高悬挂。讲解员师玉萍告诉记者,这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滑雪岩画示意图。通过投影技术,四名脚踏滑板、手持雪杖的人物形象逐渐显现,“我们将其解读为早期滑雪人类狩猎图”。

师玉萍在讲解中提到,长期以来,提到滑雪运动的起源,大家会追溯到欧洲,但2005年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滑雪岩画,它一跃成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反映人类进行滑雪活动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滑雪岩画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滑雪运动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之后发布的《阿勒泰宣言》中表明“中国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滑雪起源地”。

展板中还摆放着上世纪二十年代阿勒泰地区的皮毛滑雪板。师玉萍提到,与西方光滑的滑雪板不同,皮毛滑雪板更具有智慧,“新疆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已成为非遗项目,是中国独有的。当滑雪板顺行的时候,皮毛是顺行的;逆行时皮毛可以起到止行作用。”有趣的是,早期滑雪使用的是一根雪杖,后来才演变为两根雪杖滑行。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来到“认识冬奥”的展览部分。一份收藏于玻璃框内的特殊手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写于1929年的手稿。手稿是法文书写,由顾拜旦在普罗旺斯的一个酒店内写给他的同事,主要内容是顾拜旦拜托同事帮忙安排,让他能够在马赛火车站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组委会主席见面。当时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崇礼区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局副局长武云告诉记者,“它最珍贵之处在于顾拜旦存世手稿本就不多,而这份又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奥委会五环标志官方信纸上书写而成的,堪称整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顾拜旦手稿,馆藏的12把历届冬奥会火炬也颇引人注目。“这把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的火炬格外珍贵。”武云称,这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点火仪式,火种采自挪威著名滑雪运动员努尔海姆家中的炉火。

展厅中动态展示的《冰嬉图》是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是清乾隆年间由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共同绘制。原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腊月初八太液池冰嬉的场景。博物馆内,还展出了当年老北京的“冰雪情结”。1930年的《北京画报》就有一版溜冰专刊,报中写着“北平之溜冰戏,可称青年人最时髦之社交的玩艺儿”,可以看到穿着不同风格服饰的溜冰者,甚至还有化装成哈巴狗和梅花树的人。

武云介绍,新雪季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开板第一个月崇礼区接待游客数量就接近100万人次。崇礼区体育部门正在与各家雪场合作开发冬季研学项目,让崇礼华侨冬奥博物馆、太子城展馆、太子城遗址成为青少年冬季研学、冬令营的重要一站,使更多人了解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下一步,还将筹划建设冬奥精神研学基地,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更好传递奥运精神、体育精神。

标签: 冰雪 崇礼 华侨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