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地中海贫血的孕妇生孩子危险吗?
发布时间:2024-12-28 06:52 浏览量:11
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或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珠蛋白肽链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该疾病在我国多见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四川地区。
患有地贫的孕妇生孩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具体危险程度与孕妇地贫程度有关。地贫的主要症状是贫血,表现形式包括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这两种类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具体表现形式因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
α型根据其病情轻重情况,可分为以下4型:
1.静止型:患者无症状,红细胞形态正常,患儿出生时脐带血中HbBart’s(巴氏血红素)含量为0.01—0.02,出生3个月后即消失。
2.轻型:患者无症状,红细胞形态有轻度改变,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变性珠蛋白小体阳性,血红蛋白A2和血红蛋白F含量正常或稍低。患儿脐带血HbBart’s(巴氏血红素)含量为0.034—0.140,出生6个月后可完全消失。
3.中间型:又称血红蛋白H病,患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婴儿期后逐渐出现贫血、疲乏无力、肝脾肿大、轻度黄疸;年龄较大患者可出现类似重型β地贫的特殊面容。合并呼吸道感染或服用氧化性药物(如去痛片)、抗疟药物(如磷酸氯喹片)等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甚至发生溶血危象。
4.重型:又称Hb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胎儿常于30—40周时流产、死胎或娩出后半小时内死亡,胎儿呈重度贫血、黄疸、水肿、肝脾肿大、腹水、胸水,胎盘巨大且质脆。
β型根据其病情轻重情况,可分为以下3型:
1.重型:又称Cooley贫血,患儿出生时无症状,3—12个月大时开始发病,呈慢性进行性贫血,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发育不良,常有轻度黄疸,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常需每4周左右输红细胞以纠正严重贫血。长期中度或以上贫血者,由于骨髓代偿性增生易导致骨骼变大、髓腔增宽;1岁后颅骨改变明显,表现为头颅变大、额部隆起、颧高、鼻梁塌陷、两眼距增宽,形成地中海贫血特殊面容。患儿常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该病如不输红细胞以纠正严重贫血,多于5岁前死亡。若只纠正贫血,不进行铁螯合治疗,易并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2.轻型:患者无症状或轻度贫血,脾不大或轻度肿大,能存活至老年。
3.中间型:多于幼童期出现症状,其临床表现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中度贫血,脾轻或中度肿大,黄疸可有可无,骨骼改变较轻。
地贫筛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血常规检查:地贫在血常规检查中,主要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小于27pg。
2.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发现有血红蛋白A2大于3.5%,可能提示地贫。
3.肽链检查:如果发现有肽链缺失阳性,一般可诊断为地贫,正常情况下为阴性。
4.地贫基因检查:这是确诊地贫的有效方法,可发现染色体位点的缺失、突变等。
地贫一般出现在胚胎阶段,临床多建议在妊娠24周前进行地贫筛查。如果通过产前检查诊断发现胎儿存在重型地贫,建议由妇产科医生评估后,及时进行引产手术。
治疗上,轻型和静止型通常无需特别治疗,对于重型和中型,要维持血红蛋白浓度,以保证患儿的生活质量。严重贫血或出现溶血危象时,需要输血治疗。治疗目标是维持血红蛋白浓度,防治并发症。最新研究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若孕妇地贫程度为轻度,一般生孩子的风险较小,但仍需在孕期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地贫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的孕妇,孕期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疾病,并且在产后或孕晚期有较大可能引发心衰。地贫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患有地贫的孕妇,胎儿出生后也易出现相同病症。建议患有地贫的女性进行全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备孕。若已怀孕,需遵医嘱按时进行全面孕检,时刻关注自身情况及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同时注意及时输血,将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保证胎儿及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