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返城时抛夫弃子, 时隔48年后, 前往陕北找儿子却被赶出家门
发布时间:2023-03-19 03:36 浏览量:7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虽然被自己的亲儿子轰出家门,但刘盼盼依旧觉得是自己有错在先,儿子不认他这个妈妈,是正常的,因为是当初自己抛夫弃子,只为回到北京,当一名工人。在回北京前,刘盼盼甚至想过:等自己把一切安顿好,就把丈夫和孩子接过来,到北京生活。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回到北京,不到三个月父亲就给自己安排了工作,并且为了让刘盼盼断了念想,马上安排了相亲。
即使那个时候刘盼盼心不甘情不愿,可无奈她向生活妥协了,因为她在陕北吃够了苦头,一眼能看到底的生活,是她不想要的,虽然和丈夫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可自己并没有答应丈夫要在陕北生活一辈子。
几十年过去,儿子早已长大成人,多少次想回到陕北找寻儿子,可彼时的她有自己的家庭,无法光明正大的去寻找,直到丈夫知道自己的秘密,并且鼓励她找到儿子,这才有勇气再次踏入陕北的地界,原本以为母子间几十年未相见,一定会是期待的,可儿子除了对自己的恨意,更多的是自己也在愧疚。
刘盼盼是在1969年正月到陕北插队的,那个时候的她仅有16岁,原本母亲希望刘盼盼跟着父亲到部队当一名宣传员,可父亲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得到锻炼,最后的稻草靠不住,刘盼盼选择服从,因为每天社区工作人员带着本子记录着这些还未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父母也觉得女儿再不去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
那个时候的刘盼盼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出头,他们一行9个人坐上了知青专列,然而到达延安后,刘盼盼和刘铁民等5人去了延川县,而朱玉彤四人则是去了子长县,当时刘盼盼插队的村子叫白家台子村,是一个只有二百人的小村庄。
白家台子的老乡很热情,刚进村口,就有老乡迎上来,帮知青们拿行李,大家有说有笑的到了大队部,队长白三娃义正言辞的进行了一番演讲,虽然听不大懂,但刘盼盼觉得队长这个人是个直性子,说话不拐弯抹角,肯定好相处。
一路上也没吃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原本想着到了白家台子,会吃上大鱼大肉,可饭菜端上来后,让刘盼盼等人大失所望,因为就是土豆白菜大乱炖,再加上一锅泛黄的白面馒头,这对于白家台子的老乡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美食了,好在队长媳妇做的韭菜花酱很香,几人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一罐头瓶子。
吃罢饭已经是下午四点多,白三娃给知青们分了宿舍,刘盼盼和朱香梅住在白军家的新窑洞,其余三个男生住在白树壮家,原本想着来到陕北就可以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可此时的陕北冰雪还未融化,必须得等到三月份的时候。
每天的生活就是上政治课,然后和老乡们聊天,不到一个月时间,刘盼盼就对白家台子全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等到春耕的时候,白家台子被分成两个生产队,刘盼盼跟着队长白三娃一起做事,平时就是干一些丈量,还有缝补衣服的活,算不上很累。
这一年下来,刘盼盼的身高突飞猛进,长到了165公分,当时村子里没有尺子,只有一根一丈长的麻绳,是根据这根麻绳测量身高的。
虽然年纪不大,但刘盼盼总感觉有人盯着自己,有一次在给打坝的社员送饭的时候,看到了那个一直盯着自己看的男人,不是别人,是白三娃的儿子白玉明,一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青年。
因为来自大城市,刘盼盼落落大方,就招呼白玉明过来和自己聊天,但白玉明不敢,因为村子里有明文规定,男女之间是不可以近距离的说话,尤其是没有第三个人在的情况下,刘盼盼感觉白玉明这个男孩还是挺有趣的,两个人一前一后的讲着话,后来才知道,白玉明是想跟着刘盼盼学习写字,说自己买了一支铅笔,还收藏了一些旧报纸。
到了1971年,白家台子和锁家塬办了一个共同的学校,因为锁家塬是在塬上,所以村里的小孩都到白家台子读书,而刘盼盼被推举为小学老师,平时在忙完农活后,队长白三娃要求年轻人都来上夜校学习识字,最主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出来。
白玉明很积极,每天晚上都是第一个到,风雨无阻,其实白玉明的心思不仅是学习识字,更主要是想多看两眼刘盼盼。
当然,在刘盼盼心里,白玉明很聪明,说一遍就能记住,完全不像是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此时的白玉明心知肚明,刘盼盼不讨厌自己,作为陕北人,直爽的性格,在爱情中也会体现,等到刘盼盼20岁生日刚过,白玉明就写了一张纸条表白。
其实在刘盼盼心里,白玉明长得很俊秀,皮肤白,个头高,而且做事一丝不苟,如果是北京人,她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但她心里清楚,父亲不可能让自己嫁到山沟沟,奈何白玉明不死心,三番五次的表白,甚至为了让刘盼盼吃上兔肉,连着五六天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给自己抓兔子。
两人恋爱了,全村人不知道。
到了1974年的时候,刘盼盼怀孕,此时想瞒住所有人是不现实的,便写信给父亲,说自己怀了孩子,想要结婚。父亲很生气,但也知道,如果不结婚把孩子生下来,自己丢不起老脸。
就这样,白玉明娶了刘盼盼,而刘盼盼也算是未婚先孕,结婚第七个月的时候,生下一个儿子,可能是因为年纪小,刘盼盼不会照顾儿子,基本上都是由婆婆在照顾。
婚后,刘盼盼感觉压力很大,白玉明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努力,变得好吃懒做,家里的活一点都不管,好说歹说才动身应付一下,不过白玉明有自己的打算,因为家里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再者现在就等着父亲给自己建新窑洞,是在赌气,刘盼盼能理解。
纵然刘盼盼当老师不愁得不到工分,但对于未来是迷茫的,两人结婚后不久,就有一部分知青返城,她想起妈妈做的红烧肉,想起吃着罐头的日子,想回到北京,到了1975年,刘盼盼也有了返城的机会,她不想错过,可丈夫和孩子怎么办?
思来想去,一狠心,决定先回去再说,等到自己工作安顿好,就把丈夫和孩子接到北京生活。
回去简单,工作也很快落实,可她并没有回陕北把丈夫和孩子接走,在白家台子,刘盼盼成了抛夫弃子的女人,大家也是指桑骂槐,觉得这个女人靠不住。
为了让女儿安心工作,刘盼盼的父亲很快就给她介绍了对象,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刘盼盼也知道,命运如此,何必去抗衡?
此后的几十年间,刘盼盼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到了90年代末的时候,丈夫出轨,这让刘盼盼无法忍受,可现在两人有孩子,她也不想在感情这件事上折腾,选择忍气吞声,回想起在陕北的日子,是自在的,开心的,而对于儿子的思念与日俱增,可她没有勇气再回到白家台子。
48年过去了,刘盼盼也70岁了,她不想遗憾,瞒着丈夫说是去旅游,然后独自来到陕北,找寻被自己抛弃的儿子,几经周折,终于在延安市找到儿子,可对方得知刘盼盼的来意,马上关上门,这种被拒之门外的行为,其实刘盼盼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是真的。
在村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聊了一会,白玉明在三十多年前就离世了,刘盼盼走后,白玉明魂不守舍,最后变得疯疯癫癫,而这些也是加剧儿子对刘盼盼的恨意,刘盼盼很愧疚,想拿100万补偿一下儿子,但被拒绝,儿子也没有喊一声“妈妈”,甚至还说了一句“以后别来陕北,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