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岗”能成为“妈妈港”吗?
发布时间:2025-01-03 01:20 浏览量:6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首批“妈妈岗”用人目录,此举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记者查阅发现,这份目录中,共有来自7家用人单位发布的190个岗位需求。相较于公众普遍期望的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妈妈岗”就业机会,这些岗位大多集中于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的临时工或小时工。
“妈妈岗”被特指那些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强度适中并能兼顾职业发展与育儿责任的就业岗位。作为响应新生育政策、支持女性就业的一项创新举措,这种围绕生育女性设计的新型就业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却面临不少质疑与挑战。
“临时工”?
青岛市肯德基有限公司是青岛市首批“妈妈岗”目录中的用人单位之一。《中国报道》记者联系到该公司招聘负责人时,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计划招聘的50人“钟点工”岗位已经所剩无几,只有部分偏远区域的门店仍有少量岗位空缺。
△ 2024年,山东青岛市推出的首批“妈妈岗”用人单位名录。
“这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后厨相关事务,薪资以小时计酬,最低14元/小时,最高18元/小时,最终结算需要根据应聘者整月的工时来看。”该负责人补充道,我们不考虑班次问题,主要根据妈妈们接送孩子的时间安排工作,每次出勤时间保证在4—8小时之间即可。招聘环节以电话面试为主,确认通过后,办理健康证、银行卡等,然后就可以安排上岗。
正在招聘“入户家政”岗位的青岛市爱心大姐服务有限公司也在此次“妈妈岗”的公开目录中,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目前该岗位仍在招募中。除家政服务外,应聘者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育婴师、月嫂等职位,但这些岗位要求应聘者完成相应的资格培训和认证。招聘过程将依据应聘者的个人时间安排及具体需求进行双向匹配。
“时间灵活”是“妈妈岗”设置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众多寻求此类岗位求职者的普遍需求。但仅依赖这些兼职性质的岗位,是否就能实现对生育女性的支持?
33岁的广西人李旭(化名),成为全职妈妈已经5年了,在这之前,她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因家庭遭遇意外变故,她不得不选择重返职场。“如果能为我们这类群体提供提升技能的学习平台以及一些就业机会,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们再就业的焦虑与压力。”李旭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实际上,有关“妈妈岗”的举措并非2024年首创。近年来,广东、浙江等地都相继出台了支持生育女性灵活就业的政策。2019年,广东省中山市就有企业为“妈妈员工”设立特殊岗位,包括“妈妈岗专属车间”等。以2021年来计算,今年已是中山市推行“妈妈岗”的第三年。目前,中山市的“妈妈岗”已经进入2.0阶段,其进一步扩大了设岗范围,着重提高设岗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的提升。
△ 相关求职者正在了解“妈妈岗”有关情况。图源/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妈妈岗’这一岗位无疑是值得肯定与提倡的,因为它能够满足一部分人在特定时间段的就业需求,为部分女性在生育后面临的重返职场难题,提供了一份过渡性的解决方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岳玲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但受到现实条件约束,此类岗位往往入职门槛低、对技能要求不高,无法满足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储备的妈妈群体的就业需求,因此在解决多数生育女性重返职场再就业问题上,仍具有局限性。
“‘妈妈岗’不一定要局限于临时性质,可以根据应聘者的现实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岗位设置与调整。”岳玲补充道。
“返岗”困境
1997年出生的陈云(化名)刚刚新晋为妈妈,灵活的工作时间也是她再就业的首要考量。得益于管理专业背景与相关工作经验,她找到了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在一家私营企业担任人事职务,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安排对她来说恰到好处。
陈云告诉记者,她的求职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相较于大学毕业时,明显感受到了当前就业市场的艰难以及生育女性的就业困境。“企业在招聘生育后女性时,往往有更多的顾虑。”陈云说。
“稳定性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中山市某智能家居配件公司人事负责人魏小姐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公司目前正在招聘“财务助理”一职,并期望应聘者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尽管企业曾尝试为有工作经验的“妈妈”员工开放这类职位,但由于这些员工需要频繁处理接送孩子等事务,给公司的日常运营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困扰。因此,公司在这方面不得不持谨慎态度。
△ 2024年湖南郴州资兴市举行女性专场招聘会,女性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了解就业岗位信息。图源/视觉中国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中国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第11位下降到2022年第51位。2022年,全球GDP排名前15的国家中,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排名第8,在15个国家中下降幅度最大。研究表明,女性劳动供给下降与生育密切相关,生育成本的上升使女性面临“生育—工作”抉择困境。
“很迷茫和焦虑,一方面觉得自己脱离社会太久,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李旭告诉记者,在长期远离职场生活后,重新再踏入职场,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安,对自己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极度缺乏信心。
为何女性生育后重返职场如此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屈小博曾撰文表示,尽管养育孩子的责任不必然完全落在某一性别上,但传统家庭观念常将照顾孩子的任务归于女性,这对女性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生育可能导致女性减少劳动参与,包括离开职场或缩短工作时间;另一方面,生育还可能对女性的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雇主对生育女性的歧视以及女性因生育而中断人力资本积累所致。
“除去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层面等因素,一定程度上还与我国当前的产假政策有关。”岳玲表示。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当前我国女职工的基础产假为98天。对于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的女性员工,还会享有额外的奖励性产假。以北京市为例,除基础产假之外,女性员工还可以享受60天的延长生育假,总产假天数可达158天。在员工与雇主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产假还有可能进一步延长1至3个月,最长甚至可以延长至7个月。特别是在三胎政策推出后,这种相对较长的产假期限变得更加明显,女性重返职场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
“生育政策的调整窗口仍然存在。未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明确产假与育儿假的界限至关重要。”岳玲认为,产假专属女性,育儿假应惠及男女双方,强调男女共担育儿责任。这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从制度层面引导男性承担育儿责任的一种方式。
“妈妈岗”不应是终点
继“妈妈岗”引发关注与热议后,上海市推出了“生育友好岗”。
△ 2024年12月20日上海市启动了“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
2024年12月20日,上海市印发了《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用人单位将工作时间可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岗位设置为“生育友好岗”,原则上提供给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
上海打破了性别限制,不再将岗位仅限于“妈妈”的角色设定。此外,上海还从优化工作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生育友好岗”,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开发“生育友好岗”并科学合理制定岗位标准。重点引导生产制造、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以及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文创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领域,提供产后返岗再培训等。
“对于生育后希望重返职场的女性,我们的支持不应仅限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许多女性更渴望能回到原先的职场环境中,这凸显了工作场所对生育后女性群体提供有力支持的重要性。”岳玲说。
△ 来自政府、学术界、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的代表汇集“促进女职工就业与职业发展政策研讨会”。图源/联合国妇女署
岳玲认为,首先,必须减少职场歧视。生育不仅是员工及其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其次,应营造一种支持生育女性返岗的宽容职场环境。在劳动时间上给予弹性调整空间的同时,也为员工返岗后的技能更新提供支持。再次,0到3岁婴幼儿的托幼问题也是当前全社会需关注的重点。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园区、第三方机构等合作,提供工作场所或社区托育托管服务,以减轻女性及家庭在婴幼儿照顾方面的负担。
为了消除企业对设立“妈妈岗”的顾虑,激励更多企业投身于构建有利于女性职业发展的环境中,并增加相关岗位的数量,政府需要在政策方面有所鼓励与支持。中山市2023年1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若干措施》中就提到了扶持政策补贴的相关内容,提出对符合条件申报“妈妈岗”的用人单位,实行每月400元/人的社会保险补贴,每家单位年度补贴最高达20万元;对符合条件申报“妈妈岗”灵活就业人员,实行每月300元/人的社会保险补贴。
“现有的公共职业介绍平台也可以扩展其服务范围,专门针对特定群体(例如重返职场的人士或寻求职业晋升者)增设服务。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优惠补贴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拨款、税收减免或直接补贴的方式,激励这些机构为生育后的女性群体提供职业介绍和技能提升服务,从而帮助她们顺利重返职场或实现职业升级。”岳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