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为啥这么考?从小升初角度剖析这场“灾难式”的期末考!

发布时间:2025-01-11 10:04  浏览量:28

近段时间刷到好多妈妈在网上晒出的语文试卷,感叹现在语文这么难吗?太难了!今年的题目普遍偏难!题量大,数学题目堪比语文题,阅读起来非常花时间。但丝毫不影响学霸们考高分,考满分!

“考最抽象的试卷,卷苦命的爸妈”。尤其是有小升初择校的家长开始苦恼了,期末成绩没有290、295,择校还有优势吗?成长脚印是良,是不是择校无望了?

本次考试题目整体上而言,题目偏难,题量偏大,数学几乎是0.5门语文。

今年的试题不开玩笑,难度是真的不低,有不少题连我们这些多年搞文字工作的编辑,也不确定答案究竟是什么。

以上是某区小学的期末考试,一眼望去,全是字,密密麻麻的。家长看到真题,直呼“这考的是语文吗?”

震惊之余,我们也聚在一起认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今年的试卷到底难在哪?大家一致认为,最主要是难在两个地方。

第一点,今年的试卷直观地给人一种感受:字多,文字量太大了。

我们对比了一下四年级的试卷之后发现,五年级的试卷比四年级文字量几乎是翻倍地增长,不少孩子考完表示压根就没看完卷子。

这对于一些平时基础阅读量比较少,阅读速度慢的孩子来说,无疑意味着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毕竟,连题目都没看完,就不必说揣摩题意,构思答题思路了。

第二点则是,“非常规”的题明显变多了。比如说上面的这套试卷里,就有许多涉及民俗、神话故事、经典名著的内容,甚至大多数并不局限于课本上提过的篇目,也不是常规背诵就可以回答出来的,而是需要孩子真的阅读过这些书目,理解了故事的内容之后再作答。

另外,作文题也出现了“研究报告”这种一般很少在考试中出现的内容,没有接触过这类文体的孩子,很容易直接傻眼。

总的来说,语文考试明显越来越“活”了,要求孩子有良好的阅读基础,较快的阅读速度,同时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打破固化思维,灵活运用知识。

部分家长看完表示,看完这份试卷后特别气愤,“不要觉得大语文时代就可以搞几个成语、几段古文扯到数学卷子上,觉得提升了试卷水平,真正的数学永远凝练在简洁的几段符号中,而不是散在一堆没有用的文字信息中。”

客观来看,普通孩子和“卷王”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也许就像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过的一句话那样:“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题目难,题量大,做不完!那这到底传递出小升初什么讯息呢?

1、小升初需要筛选出实力硬的娃

一到升学季,家长圈就会传“我同事家娃校内三门298,我家才290,是不是择校无望了”、“好像很多298、299的牛娃”?要知道,从24年开始,初中课本从初一开始变革,背诵的东西越来越多,学的知识点也是越来越提前。那么,就要求小升初筛选出来的孩子,必须得实力过硬。

实力过硬不等于成绩分数考得好。

试卷的难易程度始终不会影响学霸的分数。据家长说,语文考完孩子都考哭了。但成绩一出,语文最高分98分,一个班90以上21个。

但影响的一定是那些成绩在中游的学生(凭小聪明、运气考高分的娃)。你会发现,考在90分左右的,试卷简单也能考个95以上,而考难了只有八十多分。

所以这也是与小升初择校的本质是相吻合的。从小升初的要求标准来倒推这场“灾难性的”期末考试,会发现是正常的,就应该考出这个难度,筛选掉没有真正实力的娃,考不出“高分”。

2、小升初需要筛选出有校外拓展的娃

关注小升初的家长都知道,南京小升初一直比较热。从本次期末考试倒推小升初择校,从择校标准来说。

对于想要进入一线公办校(如29中、科利华)的家长们,学校更看重孩子的校内排名和荣誉,尤其是校级以上的荣誉。虽然校外证书在择校时也会考虑,但普遍持质疑态度,因此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而对于目标为二线公办校的家长们,只要孩子校内成绩优秀,通常就能满足学校的招生要求。学校会将全优全三好和校内期末成绩285分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然而,如果目标是一线或二线民办校,那么校外证书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在校内成绩普遍优秀的情况下,学校需要通过校外证书的等级来进一步辨别孩子的实力状况。尽管一梯队学校也意识到校外证书可能存在水分,但它们仍然是评估孩子实力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