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接到电话,孩子哥大挂科3门,被退学?”
发布时间:2025-01-13 09:20 浏览量:3
随着美本早申告一段落,准留子们已经准备起入学事宜了,然而一看学长学姐们的分享:天塌了——
怎么这么多人要退学了?
本以为拿到offer、爬藤上岸就意味着一片光明,殊不知,更难的还在后面......
拼命拿到offer
最后无奈退学?
最近刷到一个帖子,一位妈妈表示自己凌晨接到电话,被告知自己孩子在哥大的考试中挂了三门,已经收到校方的退学信。
得知消息后,她全网搜集相关信息,准备替孩子做退学申诉,结果孩子已经失联了。
帖子发出后,很快就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横跨太平洋,隔着13小时时差,光看文字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位妈妈的崩溃和无措。
而令人惊讶的是,类似的事情,这几年频频出现。
一位进入美国Top5大学的女生,表示自己在上学期拿到了F的成绩后被大学“学术警告”;
还有一位藤校生在学术和社交压力下陷入无限的负能量循环,已经有抑郁症状,两门课拿到了C的成绩,选择休学;
哈佛更是宣布,在2021-2022学年有51名学生因学术表现不佳被勒令停学,遭“劝退”人数达到了哈佛5年来的历史峰值!
△哈佛大学收到学术警告的学生增长 | 《哈佛校报》
在有些家长眼中,似乎名校就是教育的终点,但是在名校学生频陷困境的今天,为了上名校所付出的代价,或许更应该被正视。
此前,一则#麻省理工学霸退学回国高考#的新闻引发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故事的主角小桐,人生履历闪闪发光:北京西城区中考前十名、SAT几乎满分、麻省理工高材生......
然而在麻省理工的她:
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的认可,多个科目都在挂科边缘;
其他学生每天三五成群、活动丰富,自己却始终无从下手,一下子成了“小透明”。
这种巨大的落差进一步加剧了小桐的心理问题,在学校进行了不下于十次的心理干预却仍不见好转之后,小桐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学回国。
不光是父母几百万的教育费用打了水漂,退学后,孩子还需要继续接受心理治疗。
有人或许不理解,现在的孩子怎么动不动就emo?
家庭的期望、同龄的竞争、未来的就业问题、异国他乡的孤独......
最重要的是每天都面临着名校的学业压力。
曾经的第一名,或许会上课听不懂,或许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最后依然被其他学霸甩在身后。
这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熬过美国大学四年
比申请更难?
很多人说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而国外大学是宽进严出。
但只有亲身经历过美本申请的留子才懂得,“宽进”是不可能的,“严出”倒是自始至终坚定不移。
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最新数据,在美国大学本科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按时毕业。
而苦读4年、甚至6年都拿不到文凭的,更是大有人在。
△美国全日制大学生中,只有41%的人能够在4年内获得学士学位,只有59%的人在6年内获得学士学位。
这些人中,除却一部分是学术诚信(作弊、抄袭等)问题导致,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术成绩不理想,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尤其是一些美本名校,课程繁重、作业密集、考试严格.....学生往往在学习压力下苦苦挣扎。
普林斯顿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类课程挂科率居高不下,接近10%,很多学生都表示学习量巨大,高中时期的竞赛金牌和全A在这里可能只换来3.2的GPA;
加州理工学院也以高压著称,物理和数学课程挂科率在7-10%之间,每年约20%的新生因压力或成绩不佳选择退学或转学;
芝加哥大学的学术训练严苛,学生每周需要阅读近千页的书籍和论文,经济学课程如“经济学原理”挂科率接近15%;
加州伯克利的学生更是直言,想拿B+都很难......
曾经的天之骄子,为什么却面临挂科风险?
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和国内,真的太不一样了!
社会学者姜以琳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追踪访谈了27位精英学生,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名列前茅,固然离不开家庭的社会阶层的资源,但更多的,还是依靠的高强度的学习、家长和学校协同的精英选拔和教育模式。
而这种模式在美国大学中,似乎就逐渐失去了效果。
他们习惯以学业结果为导向,但实际上,纵使费尽心力整理了一堆的笔记,仍不能完成一篇论文;历史考试的问题也都是假设场景,而非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
这让一些在国内凭借努力学习的精神和毅力脱颖而出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大学里,成为了“深感无力”的一群人。
出国留学的4个真相
越早知道越好!
收到高校offer后,太多人只停留在被学校录取的兴奋中,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学进专业和大学毕业完全就是三码事。
大部分留学生在大一期间,无论对学业还是生活都满怀期待,但因为诸多不适应和不了解,又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甚至即便已经在国外读书了,对国外大学的教育制度不了解的人也大有人在,结果常常是出了问题吃了亏才后悔不已。
因此在出国留学前,这几件事一定提前了解——
1.教学风格差异大,提前适应很重要
在美国的大学里,学习需要学生自己负责,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教授们不会在每节课后给你过多的反馈,更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给一个开放式的题目,就需要你自己去博览群书,形成观点;列出一长串的数目,就等于划定了考试的范围,而最终考试的题目,可能只是其中一本书里的一段话。
而且美国大学的作业和考试,往往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甚至有许多是虚拟的、假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撑,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挑战,或至少帮助他们获得独立思考的工具。”
2.GPA是不可逆的
国外大学主要以GPA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它建立在学生日常大量的测试、出勤、作业、论文和考试的基础上。
最重要的一点是GPA是不可逆的!大一拿到了糟糕成绩,以后想要弥补回来真的太难了!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高校一般对学生都有最低的绩点要求,美国大学为四分制,即1、2、3、4,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计分方式。
一般来说,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平均成绩如果未达到学校的最低要求(本科生GPA 2.0,研究生GPA 3.0),一般会先“留校学术观察”,这意味着他们将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提高成绩,摆脱黑名单。
但如果二次甚至三次上榜,将会直接收到由学校发出的退学通知,学生们的学籍信息在系统中会呈现“Disqualified不合格”或者“Dismissed退学”。
很多中国留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美国大学退学制度的严肃性,还保持着在国内的学习习惯。但是考前突击、临阵磨枪的学习方法在美国往往是行不通的,不懂装懂、蒙混过关更是不可能。
3.海外大学没有友好的过渡期
与出国前天真的幻想不同,海外大学学业繁重,几乎没有留学的适应期。
以美国为例,新生开学三周后,也就是在你还没适应周围环境和语言的时候,学校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安排各种作业和考试了。
《纽约时报》曾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难题》的文章,指出有5%的中国学生在大一课程开始前,就已从语言课程中退学。
有一名在读藤校的留学生说:他在读的工程专业,全美排名前五。从大二进入专业课开始,每年都淘汰40%的人 ,真正最后能毕业的不到20%,而其余专业不合格的约80%的人,眼看着毕不了业,都想在想办法转校或者转专业 。
一名就读计算机系的留学生则表示,我们专业第一学期淘汰80%,大二就只留200多,而这200个最后能如期毕业的不到一半。淘汰下来的学生,全分散到其他GPA要求没那么严格的专业了。
4.管理大把的自由时间是大学必修课
对于绝大部分留学生来说,想要在大学期间做到3S(Study:学习;Social:社交;Sleep:睡眠)平衡并不容易。除了上课,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跟朋友出去嗨,都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在YouTube上,一位叫John Fish的哈佛小哥就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一天。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睡觉,学习、锻炼、休息、睡眠每一项都没耽误;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执行细节层面的同时,小哥还不忘制定宏观“目标”,坚持每日实现。
在他看来,这样的努力并不算什么,每个哈佛学生都在拼命学习,重要的是他们乐在其中。
据了解,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
面对这样繁重的课业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时间规划,真的很难撑下去!
最后想说,留学不是“手握offer就坐等毕业”。
海外大学的高淘汰率和严格的学术环境,考验的不只是智力,更是抗压能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留学的路并不轻松,调整好心态,合理安排学习,学会寻求帮助,才能在挑战中成长。希望每位留学生都能在异国他乡披荆斩棘,不断前进,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旅程!
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规划孩子未来?体制内or体制外,究竟那种路线更适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