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终于出手了!高校食堂 “毒害” 学生的日子到头了
发布时间:2025-01-17 12:34 浏览量:1
2019年,某大学带着食堂难吃的tag,仅凭借学生们的评论和转发,硬生生的冲上了当时明星扎堆的热搜。当时这个学校的食堂有多难吃呢?在贴吧里,从2012年起,学生们就已经开始吐槽食堂难吃了,甚至还有人为了教育自己的弟弟,带他去食堂吃饭。吃完饭后,弟弟哭着给妈妈打电话,说这不是人过的日子。
从学长学姐们留存的照片看,在食堂打饭就如同《阿甘正传》里说的,人生像一碗蛋炒饭,但直到打饭之前,你都不会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在不少人心中,学生食堂堪称集八大菜系精华于一身的“中国第九大菜系”,将鲜、香、麻、辣、酸、爽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杂糅五味的独特菜式。
那么,学生食堂为何如此“别具一格”?食堂难吃,真的只是厨师手艺差吗?
在食堂吃饭就像极限挑战,必须勇闯三关。
第一关,卫生食物的味道当然不只是由厨师的烹调技术决定的,也一定程度上是由餐厅的卫生条件决定的。如果你从一碗冒菜里吃出一根头发须,那这碗冒菜的味道一定是大打折扣的。要是扯头发时,发现尽头连着一只革翅目的昆虫,那这顿饭可就彻底“毁”了。碗里的虫子、油腻的盘子、没洗净还沾着饭粒的筷子,总有一样能让你“惊艳”。
第二关是奇葩料理关。说起食堂味道,就绕不开那些黑暗料理,像玉米炒葡萄、月饼炒辣椒、西红柿炒卤蛋等等。学校主厨仿佛一个个美食“发明家”,脑洞大开,万物皆能组合。其实这些食物未必难吃,有些甚至性价比还不错。但烹饪方式太过随意,让人不禁怀疑厨师是不是不太懂人类口味的AI。
有人可能会说,不过就是样子恐怖、味道欠佳、食材奇葩、卫生堪忧罢了,又不是不能吃,现在的小孩太矫情。可味道问题绝非小事,它不仅满足不了食客的味蕾,还直接导致食堂食物浪费现象严重。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曾对全国高校食堂浪费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高校食堂46%的浪费发生在学生餐桌。食堂就餐人均浪费达67.55克,占食物总量的12.86%。在各类食材中,牛羊肉浪费率最低,蔬菜浪费率最高。学生们当然尽量把贵的吃掉,实在难吃的便宜食材就直接丢弃。
钱江晚报也曾发文指出,减少食堂浪费,改进菜品口味至关重要,不是学生不懂得珍惜粮食,而是饭菜味道实在离谱,光盘行动的前提是饭菜味道得过关。
除了味道和卫生问题,许多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当属食堂打饭时的“手抖”,这便是第三关——“抖三抖”。
每个食堂似乎都有一位打饭时手抖的大妈,仿佛都练了同一套“打饭标准功”。一抖抖掉分量,二抖抖掉肉块,三抖收尾装盘,既让食客觉得好像够吃,又节约了饭食。为了吃饱,大家各显神通。有人厚着脸皮抢过大妈手中的勺子自己来;有人贴心为阿姨发明打饭防抖勺;有人卖惨求同情;还有人从思想层面“下手”,试图让阿姨认清现实、“投诚”。
问题来了,食堂为啥这么抠门?为啥在食堂吃顿安稳饭这么难?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食堂就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学校食堂有公益性质,但为了长久经营,成本和利润不得不考虑。食堂每天的饭食是固定的,食材分配、数量把控都是难题。饭煮多了浪费,煮少了不够吃。大米、蔬菜、肉类价格经常波动,对批量采购的食堂来说影响巨大。比如猪肉从15元一斤涨到20元一斤,学生没啥感觉,食堂却压力山大。
自由市场里是从不讲人情和道理的,然而食堂食物的售价却需要更加的稳定,不会和食材价格完全的挂钩。
那么问题又来了,学校食堂要如何在保证餐费不变的情况下收回额外支出的成本呢?答案就是压缩其余食材的成本,而这一压缩,食堂就变味了。
一位北京高校食堂采购负责人透露,米饭口感主要取决于米的种类。粳米口感好但贵,籼米口感差但便宜。有些学校食堂财大气粗,用粳米蒸饭没问题。但很多学校选择混合米,按7:3的比例搭配粳米和籼米,口感稍逊,成本却能省不少。更过分的食堂,粳米和籼米比例能达到3:7。即便米的种类变了,食堂白米饭售价却没啥差别,如此一来,食堂盈利空间就大了。
食堂运营就像一场数字游戏,那些黑暗料理也是同理。其背后逻辑是处理过剩食材,做成菜卖出去回本,同时根据食材情况调整进货策略,保证食材不多不少。食堂厨师不是不想做好吃的,只是受各种条件限制,施展不开手脚。打饭手抖的阿姨,也不是故意不给多打饭,而是要考虑后面的同学,还得保证食堂回本。
学校食堂,作为一个半公益场所,既要维持运营,又要考虑成本、支出和盈利。但这也使得食堂处于一个“灰色地带”,而最“灰”的地方,在于食堂的招标环节。
2021年11月23日,河南新乡市封丘县赵岗镇戚城中学的30多名学生,在吃完志宏餐饮公司提供的营养午餐后,出现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三名学生症状严重,两人查出胃炎,一人查出肺炎。
有学生回忆,饭菜有股腥味,豆腐都馊了。校长掩面痛哭,无奈哭诉送餐公司是教育局招标的,自己想给学生换好的,却无能为力。因为不知道其中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在学校这个近乎垄断的市场,拿到食堂招标就等于赚钱。
据说给学校、幼儿园供牛奶的经销商,混得最差的都开宝马5系,厉害的甚至开豪车。利益驱使下,总有人像鲨鱼闻到血一样,想尽办法打通关系,进入这个“肥差”领域。
2018年,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堂招标就被实名举报,存在资格审查不严格、纵容多家企业陪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参与投标的两家企业不符合经营学校食堂两年且无不良记录的要求,而这两家企业和中标企业关系密切,一家企业老板和中标企业老板是亲戚,另一家企业老板和中标企业老板是同一人,且中标企业老板还是学校内部人员。这场招标,完全成了一场“闹剧”,中标企业早已内定,其他企业只是来陪跑。学校还坚称,招标虽有瑕疵,但不影响结果,况且快开学了,没时间重新招标。对于企业间的关联、中标企业老板是否为在编人员等问题,学校一概回避。
即便学校不对外承包食堂,由学校自主经营,也存在很大操作空间。2011年起自主经营的丰都中学食堂,2013年成了年级主任田某的“目标”。田某把亲戚朋友安排到食堂各重要岗位,通过虚开缴款单、虚假充值消费等手段财务造假,敛财数百万。同时,对供货商索要117万余元回扣,真是两头通吃。直到2021年,丰都县纪委监委收到线索,才将他们移交司法机关审查起诉。有食堂的学校就有“江湖”,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学生食堂似乎深陷黑暗,难吃问题仿佛无解。
不过别灰心,国家正尝试用新制度杜绝食堂腐败。2022年7月,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要求学校自主经营食堂的财务活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如实反映收支状况,并定期公开账务。
这意味着,无论公办还是民办,自主经营食堂的学校都不能再盈利,如有结余,也只能用于食堂继续经营,确保中小学食堂的非营利性。除了制度设计,新技术也在尝试打破学校食堂的困境。
仔细看就会发现,前面举的例子大多和大学无关。大学生虽然在网上对食堂吐槽不断,但相比中小学,大学食堂情况要好些。
一方面,大学食堂不处于垄断地位,没疫情时,学校有外卖、商业街,食堂甚至得靠贩卖情怀留住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被逼急了真会反抗。在互联网时代,贴吧、豆瓣、招生QQ群都能成为他们表达不满的阵地,影响学校招生率。甚至校长上电视时,他们也敢“发难”。
互联网让意见反馈更畅通,正如伟人所说:让人说话,天并不会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