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被学校开除 妈妈却偷偷送他去深山,三十年后他捐了一所医院

发布时间:2025-01-18 07:15  浏览量:1

人们常说,孩子的教育要循规蹈矩,要按部就班。可谁又能想到,有时候最大的成功,恰恰是来自最大的反常规。这句话,在我们青山镇,有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叫王建国,今年58岁,在江南青山镇中学当了30年的教师。说起1993年那件事,现在想来仍然让我感慨万分。那时候,我们全家六口人挤在一间六十平米的房子里。爹娘、我和媳妇,还有弟弟王小明。

弟弟比我小十岁,从小就聪明得很。我记得他三岁就能倒背三字经,五岁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准能考上大学,给王家光宗耀祖。

可这孩子偏偏性子倔,从不肯按常理出牌。上学时,他的成绩总是忽高忽低。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他都能理解,可就是不爱按教科书去做。物理课上,他专门研究些课本上没有的问题;化学课上,他总想自己配制些稀奇古怪的药水。

母亲徐秀兰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不识几个字,可她总说:“这孩子不一般,让他自己去摸索。”每次老师来家访,说弟弟上课不专心,母亲都笑着应付过去。

到了高三下学期,事情彻底变了。那天,物理老师在讲台上讲解题目,弟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的解法太复杂,他有更简单的方法。老师让他去黑板上写,他写完后,全班同学都惊呆了。那解法确实又快又准,可完全不按教材来。

老师脸色发青,说:“王小明,你这是在教我上课?高考可不是让你这么解题的!”

弟弟不服气,直接顶了回去:“解题方法不是只有一种,为什么非要按教材上的死方法来?”

就这一句话,把老师给惹恼了。校长把弟弟叫去办公室,一番话后,弟弟竟然主动提出退学。

这个消息传回家里,炸开了锅。父亲气得浑身发抖,拿着扫帚柄就要打人。母亲却出奇地平静,只是默默地流泪,一句话也不说。

那段日子,我们村的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这事。有人说王家的小儿子是个败家子,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叛逆,也有人说是老师太不近人情。父亲整日躲在屋里喝酒,一看到弟弟就摔东西。

弟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劝都不听。可奇怪的是,有时半夜我起来上厕所,总能看到他房间的灯还亮着,不知道在捣鼓什么。

母亲这时候变得特别忙,整天往外跑。她对家里人说是到处托人找关系,想把弟弟弄回学校去。可是每次回来,她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坚定。

事情在第二个月发生了转折。母亲突然失踪了,整整三天没回家。父亲急得报了警,我们挨家挨户去找,可就是找不到人。第四天早上,母亲突然回来了,二话不说,拉着弟弟收拾了几件衣服,连夜就走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母亲带弟弟去了深山里的一个老中医那里。那老中医姓张,据说年轻时是京城有名的专家,因为一些原因,才隐居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母亲早就发现弟弟的房间里藏了一大堆医书。

母亲后来告诉我,那些日子她不是去托关系,而是一直在找这个老中医。她说:“我看到小明的眼神,就知道他对医术有真感情。这孩子从小就爱研究药草,我总觉得他这个兴趣不一般。”

人狠话不多的母亲,居然做出了这么大胆的决定。父亲知道后,几次要去把人带回来,都被母亲拦住了。她说:“让孩子试试吧,我相信他。”

全村人都说母亲糊涂,说她害了孩子的前程。连我这个当哥哥的,也开始怀疑母亲的决定是不是太冒险了。可母亲就是不为所动,每个月都要徒步三十里山路,给弟弟送生活用品。

三个月后,我们收到了弟弟的第一封信。信上说他在山里过得很好,每天跟着老中医学习,虽然辛苦,但是很充实。他说老中医的医术很高明,光是认药材就让他学了一个月。

[未完待续,篇幅较长,将分批发送。这是第一部分,约2500字]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母亲每月都背着一个大包袱去山里,里面装着弟弟需要的东西。有时是几件换洗的衣服,有时是一些腊肉咸菜,还有就是纸和笔。每次回来,她都会跟我们说弟弟的近况。

那个老中医也是个怪人,不要诊金,就收粮食。山里人看病,带点米面或者鸡蛋都行。母亲说,老中医的屋子里到处都是药材,弟弟整天跟着他采药、制药,晚上还要背医书。

五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这期间,弟弟慢慢在山村里开始给人看病。刚开始只是些感冒发烧的小毛病,后来渐渐有了名气,病人越来越多。

1998年冬天,镇上来了个重病号,肚子痛得死去活来,县医院查不出原因。他听说山里有个年轻郎中,就冒着大雪来找弟弟。弟弟给他把了脉,开了几副药,三天就把病治好了。

这事在镇上传开后,找弟弟看病的人更多了。有的是从县城来的,有的甚至从省城慕名而来。母亲脸上的皱纹虽然更深了,但笑容更多了。

父亲的态度也开始转变。有一次他感冒发烧,死活不肯去医院,非要等弟弟回来看病。那天晚上,我看到父亲偷偷抹眼泪。

2000年,弟弟在县城开了个诊所。老中医也搬了下来,说是要把毕生所学都传给弟弟。那时候,我们才知道老中医竟然是北京某名医的关门弟子,当年要不是文革,他早就是国医大师了。

诊所生意红火得很,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排队。弟弟给病人看病特别仔细,有时候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小时。他说:“治病要治本,光治标不行。”

母亲这时候身体也不太好了,常年往山里跑,落下了风湿病。可她从来不说苦,还是天天去诊所帮忙。她说看到这么多人得到弟弟的帮助,比什么都高兴。

2010年,弟弟的名声传到了省城。省中医院请他去做特邀专家,每周去两天。那些大医院的专家都说,像他这样的年轻中医太少见了。

再后来的事,在我们青山镇几乎人人都知道。2023年,弟弟回到家乡,捐资建了一所现代化医院。开业那天,全镇的人都来了,连县里市里的领导也来了。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弟弟在典礼上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所医院,是送给我母亲的礼物。”

母亲站在台下,眼泪不停地流。多年后她才告诉我,当年发现弟弟房间里的医书时,她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支持这个孩子走自己的路。那些医书,是弟弟省下午饭钱一点点买的,有好几本都快翻烂了。

现在,每次我路过那所医院,看着门诊大厅墙上”授人以渔”四个大字,都会想起当年的往事。那个被学校开除的倔小子,如今成了全省闻名的名医。而那个不识字的农村母亲,却用她的勇气和智慧,看出了儿子的天赋。

那么大家认为,教育孩子到底应该顺其自然还是强加干预?如果是你,会像我母亲那样,冒着巨大的风险,让孩子走一条未知的路吗?有人说,我母亲太冒险,可如果当年她选择了随波逐流,现在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