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走时只剩下面墙,妈妈每月都来擦,城里人出三百万买那堵墙!

发布时间:2025-01-19 00:07  浏览量:2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人们常说,老房子是记忆的载体。可谁能想到,一堵破墙,竟然会值三百万?每次听到有人说起这个价格,我都会想起那些年母亲每月都去擦拭的那堵墙。

我叫王建国,今年52岁,在浙江一个小县城开杂货店。说起这堵墙的故事,还得从1995年说起。那时候县城还没有现在这么繁华,街道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偶尔才能看到几栋三层小楼。

我舅舅是个能人,在县城开了家建材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次过年,他都会给我妈塞几百块钱,说是给我和妹妹买新衣服。我妈总是眼眶湿润,说是娘家人有出息了。

可是好景不长,1995年春天,我舅舅突然跑路了。欠了五十万的外债,就留下一处烂尾楼的房子,连装修都没有,就剩四面墙。债主们像秃鹫一样围着我妈,说要拆了那堵墙卖砖头。

我妈跪在地上求情,说每个月还一千,求债主们别拆。那些人看我妈一把年纪了,也就答应了。从那天起,我妈每个月都会抽空去那堵墙那里,拿着抹布仔仔细细地擦。刚开始我还以为她是想把墙擦干净好卖钱,可是十五年过去了,她还在擦。

那堵墙在县城东边一个烂尾工地上,周围全是荒草。我有时候陪我妈去,就看她拿着湿抹布,从墙根开始,一点一点往上擦。墙面上有些奇怪的痕迹,像是被人刻上去的符号和数字。我问我妈那是什么,她总说是小孩子涂鸦。

每年春节,舅舅都会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就写着”保重”两个字。我妈收到明信片就会哭,然后把明信片小心翼翼地收进一个红漆木盒里。那些年,债主们陆续放弃了追债,有的说我妈太可怜,有的干脆说债就当喂了狗。

2010年,我妈查出了肺病。医生说是长期吸入灰尘导致的。我知道是她这些年擦墙落下的病。看着病床上的母亲,我心如刀绞,决定偷偷把那堵墙卖了。

刚联系好买家,我妈就知道了。她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建国,你要是卖了这堵墙,就当没我这个妈。”我气得直跺脚,可还是把买卖取消了。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2015年初。那天,一群穿着制服的人来到那堵墙前,拿着仪器叽里呱啦说了一通,说这墙上的符号很特别。没几天,就来了一帮考古队的人。

他们说这墙是明代官窑的一部分,墙上的符号是古代匠人留下的窑址标记。政府马上就封锁了工地,说要保护文物。这一下,各路人马都来了,有想收购的,有想承包的,甚至还有境外的收藏家。

就在这时,我在舅舅留下的箱子里发现了一本笔记本。翻开一看,原来舅舅不是做建材生意赔钱,而是花了大价钱买下这块地,就因为发现了这处古窑址。那些符号和数字,都是他根据古书记载找到的窑址标记。

我妈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这些年,她不是在擦墙,而是在检查那些标记有没有被破坏。舅舅临走前告诉她,这墙下埋着咱们老家的宝贝,是祖先留下来的。要是让人拆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最后,文物部门出资三百万,把这堵墙和地下的窑址全部收购了。舅舅知道消息后,终于回来了。他说这些年在外地研究古陶瓷,就是想搞明白这处窑址的来历。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一个陶瓷博物馆,我妈每天还是会去,不过是给来参观的人讲这堵墙的故事。

那么大家认为,一个人守着一堵墙十五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还债,有人说是为了亲情,可我总觉得,在那些年月里,那堵墙就像是联系着我们这个家的纽带,系着我们对团圆的期待。你说是不是?

标签: 妈妈 面墙 窑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