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突然倒地昏迷,心脏停跳1个多小时!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接力抢救

发布时间:2025-01-20 11:33  浏览量:11

抢救现场。(医院 供图)

■2024年12月23日

■地点:厦大附属第一医院

18岁的厦大学生阿轩(化名)心脏病发,突然倒地昏迷。妈妈接到老师电话后,顾不上收拾东西直奔高铁站。阿轩心脏“罢工”,抢救举步维艰,即使救回来,也可能遗留严重脑损伤。危急时刻,妈妈毫不犹豫地选择全力救治,“只要孩子有口气,只要他还活着,哪怕是植物人,哪怕一辈子躺在床上,都要救!”

为了挽救这年轻而脆弱的生命,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接力抢救,竭尽全力从死神手中夺人。这场攻坚战,从去年12月23日延续至今。如今,阿轩不仅挣脱了死神的魔爪,脑部功能也恢复得不错,有望回家过年。

18岁小伙心脏骤停 ECMO成救命神器

事发当天中午,阿轩和同学一起返回宿舍,走在一段上坡路时突然倒地陷入昏迷。同学第一时间拨打120,并在调度员指导下对阿轩进行心肺复苏。120迅速赶到现场,接力抢救,将其送往厦大附属第一医院。

“心脏骤停+顽固性室速室颤,情况非常糟糕!”急诊部医生立即实施一系列抢救措施,并通过经食道超声探头实时观察胸外按压和心脏的变化,精准定位胸外按压的最佳位置,提高心肺复苏质量。超声监测提示,阿轩患有严重的肥厚型心肌病,其室间隔厚度达到了惊人的4.2厘米(正常不超过1厘米)。如果把心脏看作房子,心肌就是墙。厚墙占据空间,有效空间就变小,血液流动因此受阻,更容易出现心脏骤停。

双侧瞳孔散大,颈动脉搏动消失,顽固性室速室颤,严重酸中毒……每项指标都昭示着生机渺茫。“无论如何要再试一把,总不能让远在外地的父母赶来,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孩子!立即启动ECMO,给后续救治争取机会!”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秀凯当机立断。

虽然ECMO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但在心脏停跳超过1小时的情况下,脑损伤风险极高。阿轩的妈妈当即表示,哪怕孩子变成植物人,也要救!很快,VA-ECMO成功启动,为阿轩的主要脏器提供血液灌注。主动脉球囊反博、亚低温脑保护、深镇静治疗……重症医学科团队在为阿轩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脑部血流灌注的同时,想方设法降低脑氧耗,保护脑功能,并尽可能避免高热、寒颤、抽搐等加重脑损伤的因素。

当晚深夜11点,阿轩的心脏终于恢复跳动。妈妈不肯去酒店,执意守在重症医学科门口,“只想离他近一点!”

遭遇“电风暴” 十余次电除颤解除危机

经过一系列抢救,阿轩的生命征似乎暂时维持住了,循环逐渐稳定。然而,第四天,12月26日,一场“电风暴”来袭,阿轩再次出现顽固性室速室颤,血压骤降,好不容易挽回的一线生机似乎又要断了。重症医学科迅速展开生死救援。经过十多次除颤、复苏后,“风暴”总算过去。

阿轩的肥厚型心肌病非常严重,如果再来一场“电风暴”,不一定能像这次一样化险为夷。重症医学科、心脏外科专家和阿轩的爸妈反复沟通,详细告知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阿轩的妈妈决定把心脏移植作为未来的选择。

1月2日,ECMO顺利撤除。1月4日,顺利拔管。1月9日,血压、心脏、呼吸平稳,阿轩完全恢复正常意识。他醒来第一句话是:“厦大真牛,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真牛!”还让妈妈拿来高数课本和纸笔,想要复习。

1月13日,阿轩转到心内科。随后,医生为他植入除颤器,以预防心脏骤停再次发生。目前,阿轩已能下地自由活动,有望回家过年。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卢桂阳副主任医师:

警惕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一些病因不明。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后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心脏杂音等,病情较轻的可无明显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参加竞技性和对抗性体育运动、剧烈体力劳动,可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和游泳等;戒烟限酒,避免喝浓茶、咖啡等可能提升心率的食物或饮料;避免熬夜,避免紧张、焦虑和愤怒等情绪;定期做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控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如出现无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应立即休息并及时就医;该病有一定遗传性,建议患者家属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方式和风险。

标签: 医院 厦大 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