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而是妈妈总说这4句话,你说过吗
发布时间:2025-01-23 14:53 浏览量:22
周末,带孩子在朋友家玩,期间,她孩子不小心将牛奶打翻洒了一地,还溅得沙发上到处都是。
朋友见状,上去就是一巴掌,并冲孩子怒吼:“要你有什么用。”
正在开心玩耍的孩子,顿时又惊又怕,呆在原地,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却没哭出声。
相信此刻,妈妈的话犹如一把尖刀,扎在孩子心头,让人心疼。
对孩子来说,不小心打翻东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妈妈的态度,直接把孩子一棍子打死。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况
语言的威力,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
对孩子来说,最悲哀的不是家里贫穷,而是总听到妈妈说这4句话:
如果孩子犯错就是没用,那生活中这种时候就太多了。
打翻了牛奶,写不好作业,考不好成绩……
妈妈愤愤一句“你怎么这么没用”,考虑过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吗?
全盘否定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不配得到爱。
经常说这句话,孩子长大后会感到自卑,没有价值感,怕犯错,逃避,不敢尝试和挑战等。
正确的批评,应该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能让孩子看到希望,而不是粗暴的指责和否定。
孩子犯错时,首先需要的,是被父母理解和接纳。
我们可以说:没关系,妈妈小时候也打翻过东西,我们一起处理一下好不好?
孩子既感到被理解与被爱,又学会了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应对和解决。
考试没考好时,不够懂事乖巧时,不够聪明伶俐时……这句话无处不在,“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噩梦。
父母的本意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向别人看齐。
只是这种比较、贬低、怒其不争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卑,甚至,因此滋生嫉妒和敌对心理。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教育的目的,让孩子知道“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
正如那句话所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太阳和月亮之间没有可比性,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闪耀着各自的光芒。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可以与众不同。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可以说:只要你足够努力,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接下来我们可以查找原因,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肯定和鼓励,才是孩子努力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明明是在表达爱,可是听起来,却让人感到十分沉重。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但却不希望成为别人的负担。
妈妈这样说,会让孩子感到内疚、自责,甚至认为自己是父母的累赘。
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绑架,容易让孩子一生都生活在沉重的思想枷锁下,感到亏欠、无法偿还父母。
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愿和幸福,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孩子的存在,即便是负担,也应该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妈妈可以这样说:“妈妈工作很辛苦,但看到你健康快乐的成长,再辛苦也值得,你也要加油,成为更棒的自己,好吗?”
孩子既懂得了父母的辛苦,又感到满满的幸福,同时,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句话,等同于在欺负孩子弱小。如果孩子不是个孩子,这句话还威胁得了他们吗?
对孩子来说,被父母抛弃,恐怕没有比这更恐怖的事情了,这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而安全感的建立,密切关系着孩子情感发展、认知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为了不被抛弃,为了得到爱,就要无条件服从。
小时候不听话,会被父母抛弃,长大后,若不听从别人,也会有不好的后果。
在这种不能公平对话的成长环境下,孩子不仅会成长为一个,不敢表达自己意愿、不敢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未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放下强者的权威,用心了解孩子的想法,读懂孩子的需求,对孩子说:“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很爱你,我们一起努力改正,好吗?”
孩子不但被允许表达和展现自我,还学会了如何修正自己。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而是经常对孩子说这4句话。
那些脱口而出的气话,除了释放我们一时的情绪,还会养出一个心穷的孩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藏着孩子的未来。
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父母。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温暖且有力量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