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让教育变成双赢,你就会发现教育孩子其实一点也不难
发布时间:2025-02-04 22:38 浏览量:8
上海有位妈妈叫米娅,以前辅导儿子学英语的时候,差点被气得崩溃。有一次,她突然灵机一动,把每天教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录成视频,发到网上。
没想到,3个月后,她的账号粉丝就突破了10万!儿子还成了她的“小助教”,主动研究语法难点。更厉害的是,米娅因为这个被一家教育公司看中,聘为课程顾问,工资直接翻倍!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一个很颠覆常识的道理:最厉害的教育,不是父母单方面付出,而是要设计一套“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赚钱”的系统。当教育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时,坚持就不再是靠“伟大的父爱母爱”,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 意志力是有限的
科学家早就发现,人每天的自控力就像手机电池一样,用多了就会没电。当父母硬逼自己在工作、家务之外,还要对孩子保持耐心,这就好比开启了“第三战场”,最后肯定撑不住,情绪就爆发了。
2. 心里会憋屈
老是为孩子付出,自己心里肯定不平衡,会想:“我为你牺牲这么多,你怎么还不争气?”这种怨气会不自觉地通过表情、语气传给孩子,孩子能感受到,感情上就会有裂痕。
3. 自己也亏大了
2023年有个《中国父母成长白皮书》,里面说78%的家长都觉得育儿把他们自己的发展给耽误了。如果教育只是消耗精力,父母在职场上竞争力下降,反而会更焦虑,对孩子要求更高。
1. 习惯复利——让孩子帮你养成好习惯
传统问题:老去逼孩子早起读书,自己却赖床刷手机,孩子肯定心里不平衡。
双赢策略:和孩子签个《早起同盟协议》。比如,你6:30起床学行业课程,孩子就跟着晨读。连续21天达标,就一起去买露营装备。这样一来,孩子成了你的“自律监督员”,还能一起成长。
案例:有个妈妈,为了让孩子去早读,自己报考了一个教师资格证,每天坚持,最终孩子养成习惯,自己也成功考证。
2. 情绪套利——把育儿战场变成情商训练营
传统问题:一吼孩子就后悔,然后道歉,然后再犯,循环往复,最后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双赢策略:建个“情绪对冲基金”,提前押给孩子1000元钱,每生气发火一次,就扣除100元,10元给孩子,其余的90元给家里买吃喝。你看看这时候你还敢轻易发火不?
3. 知识变现——把辅导作业变成赚钱机会
传统问题:陪孩子写作文,每次都鸡飞狗跳,浪费时间。
双赢策略:建个“问题银行”。孩子问问题的时候,用AI软件拓展成300字的知识卡片,比如“为什么飞机怕小鸟?”每周挑3条做成图文或短视频,发到自媒体上。
4. 健康杠杆——用家庭运动对抗中年危机
传统问题:逼孩子跳绳,自己却瘫在沙发上,孩子肯定逆反。
双赢策略:设计个“代谢对抗赛”。大家都戴运动手环,每天消耗的卡路里等于孩子跳绳个数乘以10。每个月的差额变成家庭基金,比如少100大卡就捐100元给山区儿童。
1. 双重快感
既能看着孩子成长,又能自己提升,双重成就感,多巴胺爆棚,这时候你就不单纯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那你是不是更容易做到?
2. 损失厌恶
要是放弃教育,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利益,这种心理自然会让你更容易坚持。
3. 外在激励
自媒体上的点赞、评论,都是外在的动力,让人更有干劲。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就是当行为可以带给你利益时,基于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你就愿意去做。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是在顺应你的本能,你自然就容易坚持。
当你不再把自己当成“燃烧自己照亮孩子”的蜡烛,而是变成孩子人生游戏中的“领玩者”,甚至让孩子成为你的陪跑者,你的教育行为更多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时,那些原本需要咬牙坚持的教育,就变得轻松了。
这其实就是一直以来我倡导的教育原则,你的教育要顺应你的本能,你才能更好的做到,否则你的教育与你本能对抗,那你怎么坚持,教育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想要学习更多顺应本能的教育技巧,可以关注我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