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代价,是对父母无法弥补的亏欠和伤害
发布时间:2025-01-22 19:32 浏览量:9
有时候我就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理想和追求吗?还是为了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呢?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县城,父母都在体制内上班。其实我以为我的家庭挺幸福的。小时候去妈妈的单位玩电脑,下班了和她还有妹妹一起回家。她会给我们买零食,买饮料。新开的超市她会带我们去逛,她吃到同事给的好吃的也会给我们买。还记得有一次县里开了一家快餐店,第一次卖鸡米花,她就冲进去给我们买。
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我一直都很怕他,也尊重他,崇拜他。他很聪明,很谦虚,对别的人友善,但对我和妹妹很严格。
但他也会送我们礼物。音乐盒,名著,还有他自己做的风筝。
我还记得那时候考研复试,父亲背着行李从河南坐火车过来广州,里面还装着他和妈妈为导师挑的茶具,可惜后来导师没有收,又背了回去。复试结束的当天就公布了成绩,我和妹妹都考上了硕士。他很高兴,我们去酒店旁边的小卖部买了啤酒和蚕豆,走在路上,还记得广州高铁站旁边有很多芒果树,上面还有绿色的芒果。
后来,读研,工作。每年的寒暑假回家,那也是我第一次坐飞机。
河南几乎没有我的专业可以做的工作。我去过福建,又回到深圳。
21年,疫情加强防控,不让回家。父母从小县城给我寄了一箱特产,有很多很多牛肉。我发烧,父亲说要来深圳看我,被我制止了。
我经常对现状不满。知足常乐,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这句话。很多人跟我说,你长得漂亮,你聪明,你一定很有前途。甚至有人跟我说,说我金鳞岂是池中物。我那时候太过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不能平庸。
可是,作为普通人,穷人,这些人注定是要背井离乡,才能有好一点的生活。
我想到之前在深圳的生活。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穿着极其难看的工服,机械地上班打卡。愚蠢的领导发号着一次次让我发笑的指令,溜须拍马的人却能得到提拔。
工厂根本不需要技术,硕士更是廉价的劳动力。每年几百块的涨薪,一眼看到头的日子。
即使工作三十年,我也买不起深圳的房子。可是有些人,天生就有我一辈子无法得到的东西。
有些人,只是普通的农村人,小学文化,却靠着拆迁,有了几栋楼,靠着收租,一辈子不是衣食无忧,而是锦衣玉食。有些人,不学无术,开着豪车,住着别墅;有些人,坑蒙拐骗,一顿饭钱就是我一个月的工资;有些网红,更不用说,仅仅靠着一些低级的短视频,赚的比我一辈子都多。
笑贫不笑倡,已经成了共识。
我又怎么能甘心就这样活下去?
我工作之后,赚到了钱,我还记得刚发第一笔工资,我很开心。只是后来,越来越压抑的工作环境,根本看不到前途的工资,赔的让我不敢看的股票,让我越来越心灰意冷。
那时候我想,我要出国,去读个博士,我想要做真正的科研,想要去开公司,改变命运。因为打工,是永远赚不到钱的。而硕士的人脉太差,专业知识太差,背景也太差,没有人会合作。
我开始考雅思,申博士。我以为我去了国外,拿到文凭,一切都会好起来。即使有90%的可能是悲惨和不幸,那也比留下来100%的不幸要好。
还记得托运完行李,我和父母就坐在安检口旁边。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心不在焉。
过了一会儿,爸爸说:“时间不早了,你赶紧进去吧。”
我们来到安检口,我抱抱妈妈,她的眼泪就突然流了出来。在那一刻,我想,这个表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告诉自己,不能哭,你要坚强。只是我也哭了出来。普通人,注定一生要充满坎坷、不甘和别离,无一例外。我头也不回地走进安检口。因为我不敢看父母,愧疚充满了整颗心,年纪这么大了,我却不能在身边。
我到了美国,听不懂课,科研的问题,做汇报,开会,一次次都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我也一次次解决了,也逐渐适应,虽然还是会觉得抑郁和压力。
只是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我想到小时候,父母带着我们去街上看烟花,很多商店都会放很大的烟花,走一路看一路。父母会给我们钱让我们去超市买糖果糕点,去街上套圈,买小金鱼。
小时候的快乐再也回不去了。父母真的越来越老了。再也没有年轻时候的样子。我发现妈妈长得越来越像外婆,越来越像一个老人。她已经六十岁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父母有一天也会老,就像我有一天会变成大人一样。当这种责任靠近甚至降临的时候,我真的一点能力都没有。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当时我本科毕业就选择回家,听从亲戚的安排去了电网,会不会比现在好很多?
也许不会。父亲是大学生,他在教育局,他的抖音也有一两万粉丝。他平时也会讲讲历史和政治。很多人找他指导高考志愿,他也乐意帮忙。这样的人,其实是以我为骄傲的,他经常告诉我,不要担心我和你妈,我们都很好很健康,你照顾好自己就好了。
他们是那么担心我,却又装的若无其事。他们也需要孩子的陪伴,可惜我和妹妹都不在身边。他们也只是普通的老人。
我想到龙应台的《雨儿》、《目送》,都是讲父母和子女。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也无能为力。
更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