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外婆住茅屋丢人,妈妈不让我去,我偷偷去,被橱柜的存折吓傻!
发布时间:2025-02-05 11:23 浏览量:5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有人说,越是富贵的人越是怕认穷亲戚。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看透表象,发现藏在简陋外表下的真心?
我是王小雨,今年十六岁,在省城重点高中读高二。站在教室窗边,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豪车,想起山里外婆的茅草屋,内心总是五味杂陈。
五年前,爸妈的公司上市,我们从破旧的老小区搬进了香榭丽花园最好的楼王。但在我心里,外婆家那间坐落在半山腰的茅草屋,才是最温暖的港湾。
记得小时候,妈妈忙着创业,把我丢给外婆照看。那时候,外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我煮一碗香喷喷的红薯粥。外婆总说:“城里孩子就该多吃粗粮,才长得壮实。”
外婆种了一大片菜园子,里面有青菜萝卜韭黄,四季都不缺新鲜蔬菜。茅草屋前有一棵老枣树,每到深秋,外婆就爬上去给我摘红枣。
那时候,我天天跟着外婆下地干活。外婆蹲在田埂上拔草,我就在旁边玩泥巴。累了就躺在外婆的草帽下乘凉,听她讲过去的故事。
五年没见外婆了。起初,妈妈每个月都会抽空回老家看看。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就变成了每月打两千块钱生活费。妈妈说,这样外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比我们跑来跑去强。
这件事本来相安无事,直到上周,班上转来一个新同学。她爸是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听说我外婆还住在山村的茅草屋里,当场就笑出了声:“现在还有人住茅草屋?该不会连厕所都没有吧?”
这话传开后,班上不少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有人偷偷在我桌上画了间茅草屋,还写着”王小雨的穷亲戚”。
我本想和妈妈说这事,可听到她在电话里对外婆说:“妈,您就搬到城里来住,那茅草屋早该拆了。”外婆却说:“我一个人住着挺好,城里我住不惯。”
妈妈挂了电话就叹气:“你外婆就是死倔,让她住好房子都不肯,让人看了多丢人。”
这话刺痛了我的心。记忆中的外婆虽然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但从不向任何人低头。她总说:“人活一辈子,要活出个样子来。”
暑假开始那天,班主任在群里发了个通知,说要带我们去山区支教。支教的地点,正好在外婆村子附近的小学。我心里一动,决定偷偷去看看外婆。
坐了三个小时大巴,又走了两里山路,终于到了外婆家。远远就看见那间熟悉的茅草屋,屋前的老枣树更粗壮了,树荫把整个院子都罩住了。
外婆还是老样子,头发花白了些,but身板依然硬朗。见到我,她愣了好一会,然后颤抖着说:“是小雨回来了?”
我扑进外婆怀里,闻到了熟悉的草药香。外婆的衣服还是那么朴素,但干干净净的。茅草屋里,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墙角的农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饿了吧?外婆去给你煮红薯。”外婆说着就要往厨房走。我拉住她:“外婆,我自己去。”
推开厨房门,看见灶台上放着一口黑锅。外婆见我打量着锅子,笑着说:“这锅用了二十多年了,煮出来的红薯最香。” 我正要生火煮红薯,看见橱柜的柜门没关紧,隐约露出个黑色的角。好奇心驱使我打开柜门,发现里面整整齐齐摆着一摞存折。
最上面那本存折已经泛黄,翻开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1998年”。存折页面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月的存款,最小的是五十块,最大的是两千块。
我一本本翻下去,直到看见最新的那本存折上写着”三十万”这个数字,手都在发抖。十几本存折加起来,足足有三百多万。
更让我震惊的是,每本存折的备注栏都写着同样的一句话:“给小雨上大学用。”
这时外婆进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存折,沉默了片刻说:“这些年,你妈每月给的生活费,我都存起来了。”
我哽咽着问:“外婆,这么多钱,您为什么还住在茅草屋里?”
外婆坐在门槛上,轻声说:“我年轻时没念过书,就想着一定要让你妈妈念书。可那时家里穷,我就卖了最好的三亩田,供你妈上了大学。”
“后来你妈创业,开始给我钱。我想着,既然我没能上大学,总要给我外孙女留点念书的钱。现在大学费用多,学费生活费加起来,没个几十万哪够用?”
我看着外婆布满皱纹的脸,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您这些年省吃俭用…”
“傻孩子,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但你不一样,你要上最好的大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外婆说着,抹了抹眼角。
我掏出手机,拍下了存折,发给了妈妈。十分钟后,妈妈打来电话,声音都在发抖:“妈,您…”
外婆接过电话:“闺女,我知道你嫌我住茅草屋丢人。但我不图享受,就想给小雨存点钱。这钱,就当是外婆给她的一点心意。”
第二天,爸妈开车来接我们。看见那些存折,妈妈跪在外婆面前痛哭。原来,这些年外婆省下的钱,比他们给的还要多。
外婆最后还是搬进了城里,但她坚持要把存折留给我。那间茅草屋,爸爸没有拆,而是好好修缮了一番,作为我们家的传家宝。
每次回老家,看见那间保存完好的茅草屋,我就想起外婆的话:“人活一辈子,要活出个样子来。”
那么大家认为,在这个以房子定义身份的时代,是住在茅草屋里的外婆丢人,还是以此为耻的我们更让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