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抑郁症都是从小被“恶性暗示”酝酿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5-02-07 17:48 浏览量:1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话叫“嘴有多毒,命就有多苦”这句话没有。
我有个来访者,本来长得很好看,可是自己每次相亲都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因为从小她就被妈妈暗示张了个大嘴,事实上她的嘴真的很大吗?我看不是,反而有些衬托她的性感,但就是因为这个暗示,她每次都会在亲密关系中处于下位,甚至还时不时遭受PUA。
这就是因为一个人长期被暗示就会习惯呆在糟糕评价中,以至于最终形成一种诅咒般。
为何说儿时负面暗示会成为一个人一辈子诅咒呢?
这就要说到催眠疗法了,大脑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催眠可不是清醒或者睡眠,而是另外一种意识状态。
在清醒的时候,咱们每个人都会用上各种防御的办法,来守住自己精神的边界,去做各种各样有目标的事儿。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有一些是在意识的层面开展的,这种交流能让人类社会正常运转。不过呢,清醒状态下的生活和交流,有好多其实是潜意识的,如果不明白潜意识,那就没法搞懂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好多“事与愿违”的情况。
催眠,英文为hypnosis,源自希腊语睡神Hypnos。仿佛让人理解为就是睡觉,其实并不是催眠的本意是“单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关注到某一点,有点类似中国成语“全神贯注”。
也就是催眠为了让你潜意识放下防御采取各种方法,然后直达你潜意识,催眠在你放松状态卸下心理防御后不断为你潜意识输入一些新的观念和认知。
倘若你小时候一直被不良暗示,你就会不断吸收这个认知,这从某种程度就是一种催眠。
在心理学里有个“自证预言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它能把这种现象解释得很清楚——要是被给了某种预期、标签或者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人们常常会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去顺着这些预期走,做出跟这种预期相符的行为。
孩子呢,会根据家长说负面话的次数,去判断这些话到底是不是真的;然后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和“对上”这些评价。
既然我们长期被负面暗示会产生不良习惯甚至糟糕的行为,那么长期良性暗示就会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逐渐一点点产生正向作用。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提出: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用通俗的话来说,大脑的观念会引导我们的行为,行为继而会产生结果,最后重新塑造我们的大脑。
好多抑郁焦虑的人,就好像是被自己给骗了似的。
就拿焦虑症的人来说,他们脑子里可能老是有个声音,让自己不停地担心害怕,开车的时候老是担心会不会撞着人。
走在楼下会担心会不会有东西掉下来砸着自己,在人际交往里也老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反正就是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我在一些特定的咨询对象里,会给他们安排一些任务,好比让他们每天按时去做积极的自我暗示。
好多来访者一开始都很抗拒,觉得没啥用,可实际上呢,任何的改变都得长期坚持。短期内自暴自弃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实在心理疗法里有个挺简单的疗法叫“暗示疗法”,做暗示的时候主要是让来访者进入一种催眠的状态,用积极的思考方式把消极的思考方式给替换掉。
事实上心理学有研究发现,良性心理暗示,对脑垂体和脑下丘体有极大刺激,会因此产生内啡肽和镇静素的,而这些化学物质会让人产生开心舒服愉悦的感受。
有研究还发现,积极的心理暗示会改写脑回路,让我们的大脑重组,这样积极的认知可能会不知不觉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多了。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机械的训练,而是要真情投入进去,因为任何心理疗法甚至药物都要在自己相信的基础上才有效。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接纳自我的心理暗示和建设:
我可以尽力做工作,但我不需要完美完成它们;
我不是非常完美的,但这就是本来的我;
我不需要让所有人都喜欢我,因为我也做不到;
我不再把精力都放在“别人怎么看待我这件事上”;
我接受我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我理解爸爸妈妈也是平凡的人,也有他们的盲点和缺点,也有他们的脆弱和无助;
我是安全的;
我可以信任我自己;
我接纳自己暂时做不到完全允许抑郁和焦虑的折磨;
我接纳我无法原谅某人;
我接受,并且感谢我生命中所有的历程。
每天只要抽出大概十几分钟的时间,说不定你的情绪就会慢慢开始有变化。
咱们每天都无数次地处在催眠状态里,好多心理、病理方面的问题都是在催眠状态下产生的,所以呀,这些问题最好也能在催眠状态下给治好。
所以,要彻底走出抑郁,只有从思维认知上入手,通过大量输入思考正面思想,让这些积极的思想进入潜意识,从而替代原有的不健康的思想,形成全新思维模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