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我重新认识50岁的妈

发布时间:2025-02-08 09:17  浏览量:6

〇、引子

今年我终于说服妈妈、带着她去暖和的南方旅行。初三晚上我们俩儿在广州塔下散步,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家常。我意识到什么、扭头问她:2024年应该是我高中毕业之后,咱们在一起待的时间最长的一年了,对吧?

她算了算:对哦,一起待了小半年了。

成年出远门之后,别说为家人做点什么,哪怕一年多见几面,都变得好奢侈。

广州塔真的好漂亮!

一、妈妈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了

妈妈今年退休,最愁的人是我。我不知道她这么一个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人,每天少了打发时间的工作后怎么度日。

每每脑中有一个画面:一个老人家睡到日上三竿,躺在床上刷手机、饮食不规律,老姐妹叫着去打麻将,找各种理由推辞,实际上是因为之前输太多、怄气运气太差,日复一日逐渐白了头发……好可怕。

于是,和我妈商量后做了决定,接她到我身边,时隔多年后我们又一次过上了每天扯皮的吵闹生活。而这一年,我好像重新认识了一次她。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自以为很了解自己的父母,但是长大后,某一天从一些小事中发现原来他们是这样的一个人,恍惚之间会反问自己:我真的很了解爸爸妈妈吗?

二、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印象中的妈妈,是一个身体柔弱、不善交际、沉默寡言、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兴趣且扫兴、虽不会花钱大手大脚但也爱给自己买些新衣裳的传统妇女,乍看去一个好词都没有,但这就是我眼中的她。

我想带她出去旅行,永远第一时间拒绝。一个每天上班摸鱼刷视频的人,竟然跟我说工作离不开她。

我带她去吃重庆串串,不情不愿地去了、全程一脸无可奈何,吃完不断吐槽一根长串可以戳死人,结果就那么一丁点肉。

我好说歹说拉出去逛逛,三步一坐长椅、五步一坐按摩椅,坐过的椅子比我上过的楼梯都多。

……

在过往的岁月里,她就是以安静孱弱的形象,出现在家族聚会、朋友宴会、街坊茶会,永远不会是场域的焦点、绝不会承担任何组织张罗的工作,不出门的日子就躺在家。如她自己的微信名“沉默是金”一样淡然地生活着,感觉她的自我认知很准确。

可是在随后的相处中,发现本以为母亲牢不可破的形象,逐渐被重塑,大跌眼镜的同时不禁感慨:这还是她吗?

三、我妈竟然帮别人职业规划

有一天我回到家,发现妈妈在房间和一个前同事打电话,说了一个多少小时,结束后我随口问她在聊什么,我妈喝了口水、微微正坐说:职业发展规划。

哈?是我知道的那个职业发展规划吗?是我这些年工作一直在思考的那个职业发展规划吗?对的。人家突然一副老大姐、上世纪计划生育主任的模样,威压震住了我,那一刻我甚至感觉她背后有佛光、像个斗尊强者。

当初这个小姑娘初来公司,需要跟我妈这一堆分布在各个城市的办公室老油条打交道。由于新来的员工工作不熟练,其他人在和她沟通的时候不耐烦,而我妈性子好、肯教她,久而久之她们的关系就亲密了。除了工作事项,小姑娘有什么别的问题,像是同事关系、家庭琐事、职业发展都会跟我妈聊,问问她的意见,而我妈宛如知心大姐一样替她出谋划策。

我感叹道:不错啊,没想到你还掌握了这个技能,但也没看你用我身上啊。

我妈白了我一眼:我说你也得听啊。是谁当初上大学就跟我说“以后我的事情你可以提意见,但是我不一定会听”。

哦,是我。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偏见。我打心底里怀疑,从小在小镇出生、长大、结婚、工作都没走出家乡的妈妈,能够给我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呢?可能她曾经酝酿过无数次、刚一张嘴的时候,就被我打断了。是我自己,放弃了去了解她的机会。

四、我妈不会是个大佬吧?

妈妈在我身边待了小半年,我每天早出晚归,她终究熬不过北方干燥的气候、无聊的生活,肉眼可见的日渐消瘦后选择了回家。

在北京憋的太无聊,一回家就报名了广场舞、合唱队。人啊,真的是需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回家后感觉如鱼得水,我在电话这头都能够感受到她的精神头起来了。隔三岔五打电话都是:今天找了这个同学说了一下午话,明天去找那个老同事打打小麻将,昨天在广场舞队认识了一个有趣的婆婆……她声如洪钟。

而这又一次打破了我的固有观点,我发现她挺能社交的。准确来说,她不会主动开拓和组建新的人际关系,但如果在一个已有的人群中,她能够应付得很好,结识朋友、谈笑风生。

这就让我意识到,她虽不是能说会道,但是在同事和同学里口碑很好,所以我从小到大身边也充斥了各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愿意找她一起玩,比如打麻将喜欢找我妈(与牌技差无关),再比如聊天谈心排队找我妈、因为知道她嘴严有原则。

一时间我觉得自己的社交圈子经营远不如我妈。我感觉她振臂一呼都能有数不清的兄弟姐妹答应、一副小镇大姐大的模样,而我却只能通过微信和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时不时交流、偶尔拨出的语音还被拒绝,我完败……

就像喜剧人大赛上的小品《父亲的葬礼》台词一样:孩子,你从来不了解你的父亲……我也一度在想我妈会不会是一个大佬?

五、我妈竟然能日行两万步

12月我妈收到老同学的邀请去重庆小住,日子过得开心到爆炸。最后走的时候,她不想、她同学也不愿,只是时间久了、实在不好意思了,按照我的话说“就算是坐月子,现在也得出了”。

这一个月,她们自己买菜做饭、调理身体、出门游玩,好不惬意,都开始商量之后要不要一起养老。人啊,过得开心和身边的人很重要。

打电话的语气又变了,如果说回家后是中气足,那现在就是充满了银铃般的笑声。

“今天阿姨带我去小吃街啦。”——什么?你这辈子都没去过小吃街!你不是说里面的东西都是不洗、脚踩的吗?

“今天阿姨儿子带我们去吃串串啦!”——你在搞笑吗?你忘记当初我带你吃了一次串串后你的一脸死相吗?

“今天我们去菜市场看别人怎么腌榨菜啦!”——自从有了超市,你几十年都没走进菜市场了!你不是嫌脏吗?

“今天阿姨带我出去玩了,走了两万步!”——你还是我妈吗?是那个坐过的板凳比我微信步数都多的母亲?

是她,她还是我母亲,只是陪着她的人不是我。但可能正是因为是我,所以当她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在一开始就会很坚定地拒绝,我又实在拗不过她;而在她朋友面前,她不想扫别人的兴,于是就答应去了、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快乐。

我和她在彼此面前往往表现得比较极端,要么硬刚、要么妥协,这个身份隐藏了部分的自己、不为对方熟知的自己。

六、我和我妈都爱贴标签

我长大后心里一直有一股怨气:我妈不是一个鼓励式的家长,她喜欢给我贴标签,尤其是“不好的”标签。比如 “你唱歌不好听”“你没有艺术细胞”“你没有创造力”“你不适合……”。我很反感,凭什么?你没有看到我的全部,为什么要下如此的结论?即使真没有,不能后天培养吗?我妈就像一个宿命论者,在有些事情上早早地给我下了定义。

但是,今年我意识到,我又何尝没有给她贴标签呢?也全部都不是什么好词。在我最不喜欢她的方面,我却完完整整地继承了,真是妈妈的好大儿。

我面前不善言辞的妈妈,是别人知心信任、循循善诱的前辈。

我面前交友闭塞的妈妈,其交友广泛甚至可算作当地一霸。

我面前弱不禁风的妈妈,可以跟朋友一起坐地日行两万里。

这些年,我只关注她退了休、白了发,却没有好好仔细观察她。我似乎忘了,她也有过自己的青春,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生活阅历的积累。我现在走过的每一步路,她都走过,不同的是时空、但是脚印都是一步一步留下的。

如果不是因为我妈退休,我担心她生活的不快乐,增加了相处时间、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可能她依然还是我记忆中那个“满满负能量”的母亲。说来可笑,与妈妈认识了30年,竟然对她的认知如此片面。是不是最亲的人更容易被一叶障目呢?

就像父母担心地看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步步地走进人类社会;我也在看着我的妈妈,希望她能够从容地安享晚年。现在我一方面惊讶于我认识了新的她,另一方面我很高兴这是真实的她、一个比我认知的更值得被生活所爱的她。

七、后记

我从来不执着一定要将妈妈带到身边,自由永远是第一性,除非她真的愿意和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舒适。现在,比起物质上的给予、陪伴,我更在意精神上的了解和支持。就像我妈当初放心让我出来闯世界一样,我如今也相信她在人生的新阶段活出自己的色彩,而且我越来越想去了解不一样的她。

前两天问了她一句:过去一年过得顺心吗?意料之中的回答:不顺。转头接到老同学的电话,大谈经历的精彩生活。这就是她,在我面前对事物的评价永远是中等偏下,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不知道自己又开出了什么颜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