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救我的命母亲含泪卖掉老宅,如今我在拆迁办看到那份合同才懂

发布时间:2025-02-10 04:29  浏览量:5

人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可有时候,我们要等到失去了,才明白这份好有多珍贵。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对母亲的一份愧疚。我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隐隐作痛。

我叫李明江,今年38岁,是江城县拆迁办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说起来,这工作还真不好干,天天要和老百姓打交道,有时还得忍受他们的白眼和训斥。可我不在乎这些,因为每次走在老街上,看着那些斑驳的老房子,我就会想起自己的母亲。

1998年的冬天特别冷。那时候,江城县还是个穷县,街上连个像样的商场都没有,最热闹的就是老街上的几家小店。我们家就住在老街的一栋四合院里,那是清朝末年留下来的老宅子,青砖黛瓦,门檐上还雕着精美的花纹。

住在这样的老宅子里,我们并不富裕。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拉扯我和妹妹。每天天不亮,她就要去菜市场摆摊卖豆腐。回家后还要给人家洗衣服,补衣服,为的就是多挣几个钱。

那个冬天,我突然高烧不退。开始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几天退烧药也不见好。母亲急了,把我背到县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我得了重症肝炎,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需要多少钱?”母亲颤抖着声音问。

“保守估计也得十五万。”医生说完,看了看我们的穿着,又补充道:“要是拿不出这么多钱,建议及时转院。”

十五万,这在1998年是个多大的数字?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百块。母亲听到这个数字,整个人都傻了,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可她很快就镇定下来,拉着医生的手说:“大夫,求你先给我儿子治病,钱我一定想办法。”

那段时间,母亲像是疯了一样到处借钱。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遍了,还找到了当地的一些放高利贷的。可即便这样,也只凑到了三万多。

就在这时,一个叫周德财的暴发户找上门来。这个周德财是靠倒腾房地产发了财,在县城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他开门见山地说要买我们的老宅子。

“十二万,现钱。”周德财说,“这房子虽然是老房子,但地段不错。你要是同意,明天就可以签合同。”

母亲犹豫了。这栋老宅子是祖上传下来的,里面承载着太多回忆。而且按照行情,这房子至少值二十多万。可我的病情在一天天恶化,再拖下去,命就要没了。

“我答应你。”母亲红着眼睛说,“不过我有个条件。”

周德财一听这话,眉头皱了起来:“什么条件?”

“我要加一个补充协议。”母亲说,“如果二十年内老街拆迁,你要按市价补齐差价。”

周德财想了想,觉得这个条件无伤大雅。老街这么多年都没拆,二十年后估计也不会拆。于是,他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合同签订的时候,周围的邻居都来劝母亲。街坊们都说这房子值钱,不该卖这么便宜。可母亲只是默默地在合同上摁了手印,然后拿着那十二万,直接去了医院。

手术很顺利,我保住了命。可从那以后,母亲整个人都变了。每次路过老街,她都会红着眼睛快步走过。我那时年少无知,还以为她是心疼钱,觉得她太市侩。现在想想,真是愧对她老人家。

时光飞逝,一晃就是二十年。母亲去年冬天走了,走得很安详。临走前,她拉着我的手说:“明江,你要好好活着。”

我没想到,母亲的这份深意,我现在才明白。

就在前几天,我在拆迁办翻阅老街片区的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那份二十年前的房产合同。当我翻到合同背面的补充协议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原来,母亲早就听说过老街要拆迁的消息。她不是傻,而是在下一盘很长远的棋。她知道,这房子迟早要拆,到时候价值会翻好几倍。她用这种方式,既救了我的命,又给我留下了一笔财富。

我找到周德财,把补充协议给他看。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你母亲是个聪明人,我欠她一份公道。按现在的市价,这房子值三百八十五万。我这就给你开支票。”

拿着那张支票,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母亲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用她的智慧,给我留下了这么大一笔财富。可惜,她没能等到这一天。

“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感恩。”周德财在送我出门时感慨,“可我觉得不是。我们不是不懂得感恩,只是等我们明白的时候,该感恩的人已经不在了。”

我站在老街上,看着那些即将拆除的老房子。斑驳的墙面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雕花。母亲啊,你走得太早,没能看到你的智慧开花结果。可你放心,我一定会用这笔钱好好照顾妹妹,过上你期待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我们太愚钝,还是生活总爱和我们开这样的玩笑?等我们读懂父母的良苦用心时,为什么总是太迟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让人心痛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