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用对乙酰氨基酚时,先吃饱肚子,可以减少肝毒性

发布时间:2025-02-10 07:25  浏览量:4

在应对发热症状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较为安全,孕妇、幼儿都可以使用,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退热治疗的首选药物。

合理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很高,但使用不当时也有可能产生致命毒性,需要注意。

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吃药

在我国,对乙酰氨基酚被归为与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药物同类的非甾体抗炎药。但实际上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而且只是解热镇痛作用强大,却几乎没有抗炎作用,所以有些国家并没有把对乙酰氨基酚归于非甾体抗炎药。

但无论如何分类,都不能动摇其在解热镇痛上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缓解发热、疼痛的症状,而无法治疗引起相关症状的疾病。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药物,如果没有发热、疼痛的症状,就不需要吃药

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

退热药的使用,通常建议体温超过38.5℃之后再用药;或是因为发热导致了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时用药。

成人用药每次0.5g服用间隔为4~6小时,24小时内服药不能超过4次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g

儿童用药可按体重计算药量,每次10~15mg/kg,。

如果不能耐受对乙酰氨基酚的苦味,口服时易呕吐或是不方便口服给药,也可以选择药物灌肠或是对乙酰氨基酚栓剂,从肛门给药。

吃饱了之后再吃药

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可以空腹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被吸收后,进入肝脏代谢,会被CYP2E1酶转化为有肝毒性的代谢产物。

正常情况下,有毒性的代谢产物会被肝脏中的谷胱甘肽中和,最终被排出体外。但是如果长时间禁食,肝脏中的谷胱甘肽储量不足,就会使对乙酰氨酚的肝毒性增加

所以在生病发烧的时候,即使没有胃口,也要努力吃饱饭。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营养对抗疾病,还可以让肝脏存储更多可以解毒的谷胱甘肽,在吃药的时候更安全。

服药期间不要喝酒

对乙酰氨基酚有肝毒性,而酒精对肝脏也会产生毒性,在服药期间喝酒,两者的肝毒性叠加更容易造成肝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喝酒的人会诱导肝脏中CYP2E1酶增加,在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时,毒性代谢产物在短时间内会产生更多,有可能出现蓄积而造成肝损伤。

长期喝酒的人,使用布洛芬退热可以避免肝毒性。但布洛芬对消化道有刺激,酒精也会伤胃,两者同服时有可能诱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问题。所以为了避免用药风险,服药期间不能喝酒,平时也要少喝酒

总结

总结一下,在吃饱了之后再吃药,可以让肝脏存储解毒的谷胱甘肽,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在推荐剂量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很安全,但在很多的复方感冒药物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多种药物混服,就容易过量蓄积中毒。所以用退热药物的时候,使用单方的对乙酰氨基酚更安全。

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