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世后,儿子抑郁厌学,还要剃发出家:不要把孩子当祖宗供着

发布时间:2025-02-10 09:04  浏览量:8

自从前年9月份,妻子去世以后,儿子就再也不去上学了。

整天在家躺着玩手机、打游戏。一开始,面对再也没有妈妈的儿子,我很心疼,所以就想着只要他开心,学习好坏可以先放放,他要啥我就给啥。

可没想到,儿子不但不理解我的苦心,他还越来越变本加厉:

动不动就发脾气,一不高兴就拿刀往胳膊上划,我一拦他,他就哭着说恨我,还会对我大吼大叫,过分的时候,还会对我动手

我整天像伺候祖宗一样看着他的脸色过日子,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一句话,惹他不开心。

可不论我怎么努力,儿子还是天天板着个脸,一句话都不跟我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好像我怎么做都不对。

在这半年里,我愁得每晚都睡不着,头发全白了。再这样下去,他这辈子不就毁了吗?

妻子去世后,儿子抑郁休学了

2023年夏天,妻子被查出了癌症,经历了五次化疗,呕吐、脱发、厌食后,她就撒手人寰了。

从那之后,儿子的脾气就变得很古怪,学也不上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一句话都不愿意说。

睡到11点才起床,醒来就拿着手机开始玩,打游戏打累了就刷短视频、看电子小说。

起初,我心疼儿子,想着孩子刚没了妈妈,一时走不出来也符合人情,所以就帮他给学校请了半个月的假,让他好好歇歇,调整一下心态。

可谁知,儿子越躺越退行,澡不洗、牙不刷、饭不吃,就连上厕所也要在房间里解决。

看着儿子那颓废、邋遢、不像人的样子,我被气得血压飙升。但也觉得孩子可怜,所以只能低三下四,耐心哄着:

“儿子,妈妈没了,以后你得学会对自己负责了,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再这样下去,别说大学了,你连高中都考不上,你怎么对得起你妈,怎么对得起......”

我话还没说完,他顿时像疯了似,对着我大吼大叫:

“你别跟我提我妈,也别跟我提上学,我看到学校就恶心,我看到学校里的那群人,我就想拿刀把他们都砍死!”

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把人砍死,为什么要砍死人家?人家怎么你了?”

无论我怎么问,他都不吭声。

无奈之下,我只好把孩子姑姑喊来,让她从侧面打听一下情况,顺便劝儿子回学校。

可谁知,他姑还没开口说几句话呢,他就发飙了,把姑父、姑姑家的弟弟、以及姑姑家的公公婆婆骂了个底朝天。

他姑对我说,孩子估计是心理出现了问题,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拿到结果的那一刻,我整个人的天都塌了——中度抑郁

自从儿子确诊抑郁之后,我就给他办了休学,想着等治好了,再回去重新中考。

可我带着儿子去了省里的、北京的、上海的好几家心理咨询中心,都没什么效果。

儿子还是整天一点精神头都没有,整个人又呆又蔫又笨重,走路脚拖地,看起来像个行动不便的老人。

听力也出现了问题,天天说头疼,脑子里嗡嗡的,跟他说话,得大声喊他好几次,他才会有反应。

严重失眠,整宿整宿地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干瞪着眼到凌晨四五点才能半梦半醒地睡去。

有一次,连着三晚没睡着,他甚至写好了遗书,说害怕自己真的猝死,到时候连个遗言都没有。

看着儿子那瘦骨嶙峋的模样,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为了照顾儿子,我请了长假,天天陪在他身边,他要什么我给什么,什么都顺着他来,时时刻刻把儿子当祖宗供着。

我本以为我的包容和接纳,会让儿子感受到爱,恢复正常,可没想到他却越来越肆无忌惮。

变得越来越懒散,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书、本子扔得到处都是,看都不看一眼。

我好声好气地劝他注意眼睛,他却像疯了似的,眼睛瞪得老大,满脸通红,对我大吼大叫,还疯狂地踹门,门被他踹得稀碎,他都不愿意停下来。

还经常拿刀往自己身上划,有时候边划边哭,边说想妈妈。

为了让儿子好受一点,我把姥姥姥爷接到了我们家,想着有老人的开导,儿子最起码会好过一点。

可谁知,儿子睹“人”思人,问题更加严重了。

过年的时候,我带他去给妻子上坟,他跪在他妈坟上哭了一宿,怎么拉都不起来。

第二天傍晚,他晃晃悠悠地回来,张口就对我说,他要去西藏色达去当和尚、喇嘛,超度母亲的亡灵。

我的心都碎了。

我不知道我该不该阻止他,但我知道,如果他妈妈还在的话,绝对不愿意看到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孩子抑郁休学的原因

为了帮儿子从失去母亲,陷入抑郁痛苦中的情绪走出来,在朋友的帮忙下,我报名了线上心理咨询,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我才找到了儿子陷入抑郁的原因——长期对孩子的情感忽视。

心理咨询师对我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替代妈妈;失去妈妈的伤痛、无助、不安,是每个人内心中永远都处理不了的伤痕。

同时,妈妈的离去也是整个家庭的丧失,不可避免会对家庭功能进行冲击。父亲此时也许会陷入悲伤之中,无法回应和关注孩子。

如果同时父亲不擅长表达情感,对孩子情感忽视,那么对孩子来说,在失去母亲的同时,也失去了父亲,这会给孩子造成另一种更深的伤害。”

什么是情感忽视?

是指在孩子受到创伤的过程中,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和接纳,或被养育者忽视、回避、否认。比如:

漠视孩子需求;

经常性训斥孩子;

缺乏对孩子的情感支持;

限制或打断孩子的情绪表达等。

我是个粗人,自从妻子去世后,我虽然心里难过,但总觉得男孩子应该坚强。

所以,我很少跟儿子谈论他妈妈的离去,也很少主动去关心他的感受。

我以为,只要给他提供物质上的满足,买他想要的手机、游戏;或者时时刻刻围绕着孩子,什么都听从他的,把他当祖宗供着,他要休息就给他办理休学;又或者让姥姥姥爷多陪陪他,他就能慢慢好起来。

我甚至觉得,只要我不提他妈,他就能慢慢忘记这件事,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但现实是:

姥姥姥爷的陪伴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

表面上把孩子当“祖宗”供着,也弥补不了他失去母亲痛苦;

失去妈妈的他更需要父亲角色的陪伴和开导;


情感创伤不是不说就是不存在;


物质需求不能完全覆盖情感需求......

原来,我的情感忽视,让儿子一直在承受着一种无声的家庭暴力,直到抑郁。

现在回想起来,儿子在他妈坟前哭的一夜,他该有多挣扎、多绝望。

带孩子走出抑郁,返回学校

那我该怎么做,才能引导儿子走出失去母亲的创伤,走出抑郁呢?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爱,就是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

但真正的爱,不是对孩子行为的放任,而是对他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感受、情感和思想的尊重。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及时地给到安慰;当孩子需要链接时,腾出时间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在此,她给了我两点建议:

①允许孩子哭,不要逼他“坚强”

妈妈突然不在了,孩子哭天喊地、大声嚎啕,这很正常。

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哭,就着急安慰:“别哭了,妈妈也不希望你伤心。”

其实,孩子哭,并不是坏事。哭,是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

如果他们哭不出来,把所有的悲伤都憋在心里,反而容易抑郁,长大后也容易情绪压抑。

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让他忍住,而是告诉他:

“没关系,你想哭就哭吧。”

可以轻轻拍着他的背,让他知道,不管他多难过,家人都会陪着他。

②让孩子知道,他依然被爱包围

孩子最害怕的,不是妈妈的离开,而是“妈妈走了,我是不是就没人要了?”

所以,妈妈离世后,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孤单的,爸爸、爷爷奶奶、亲戚,都会像妈妈一样爱他。

怎么做?

✔ 保持家里的“规律感”

孩子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的稳定性。

妈妈不在了,但每天吃饭、上学、休息的时间,还是和以前一样,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世界没有彻底乱掉。

✔ 增加陪伴和亲密感

每天陪孩子说会话,做会作业,让他感受到温暖。

让他知道,虽然妈妈不在了,但还有很多人爱他。

✔ 让孩子“留住”妈妈的记忆

可以找一张妈妈的照片,放在孩子房间里,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爱一直都在。

也可以告诉孩子:

“如果你想妈妈了,就可以看看照片,和妈妈说说话。”

妈妈的身体虽然不在了,但她的爱,永远不会离开。

按照心理咨询师告诉我的方法,我开始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他安慰,给他高质量的陪伴……

在我日复一日的陪伴中,儿子慢慢地从妈妈离世的绝望中走了出来,他开始走出房间,主动跟我说话,甚至愿意分享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有时,看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他也会主动帮我做好晚饭,并且帮小狗换好狗粮、狗砂,还带着小狗出门遛弯。

看着儿子的情绪越来越好,我决定跟儿子谈论一些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让他从心底里接受妈妈的离开。

那天,我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向他道歉,是我没有保护好妈妈,并告诉他,妈妈的离开,不是他的错。

让他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会死。这是自然的生命规律,就像树叶会在秋天落下,春天新生。

妈妈的离去,不是悲哀,而是带着我们一家人的爱,换了一种方式守护着我们。

落笔封口,我趁儿子去卫生间的空隙,悄悄地把信放在了儿子床头。

看了信后,儿子在房间里,抱着妻子留下的小熊抱枕大哭了一场,而我这次没有阻拦,而是默默起身、出门,把空间留给儿子,让他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漫无目的地在公园溜达了一下午,晚上回家,儿子打开了房门,对我说:

“爸,妈妈已经走了,我不应该再抓着她不放,我不放手,妈妈走得也不安心,以后我要好好活着,活成妈妈想要的样子,让妈妈在天上看着也放心。”

听了儿子的话,我泣不成声。

为了更好地让儿子与妻子进行别离,年关将近,我提议,把家里里里里外外大扫除了一遍。

儿子也很赞同我的意见。说干就干,我和儿子把家里每一个角落都仔细清理了一遍,并将妻子留下的每样东西各归其位。

看着整齐温馨的房间,我问儿子还有什么心愿,他说想去很远的地方,为妈妈祈福。

为了了却儿子的心愿,过完年后,我带着儿子去了西藏,参拜了布达拉宫,去了大昭寺,并且斋戒了一个星期。

在大师的点化下,儿子终于放下了对妈妈的执念,并把妈妈常年所戴的玉石,进献给了佛祖,祈祷佛祖,超度妈妈的亡灵,让妈妈早登极乐,轮回超生。

在回家的火车上,我问儿子,以后有什么打算?

儿子说:“妈妈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考上清华的计算机系,我不想辜负她的愿望,我想试试。”

我笑笑,不语。

我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自己想要什么,他都明白,我相信他自己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为了妈妈的梦想而努力。

如今,儿子已经成功返回学校,并且在24年的中考中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被省立一中录取。

标签: 抑郁 祖宗 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