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焦虑、厌学拒学?专家支招让孩子告别开学“不在线”

发布时间:2025-02-24 23:07  浏览量:1

开学半月有余,10岁小学生小明的妈妈焦急地找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程明:“老师说他上课总走神,作业拖到半夜才写,催他就发脾气。假期还好好的,怎么一开学像变了个人?”

通过访谈,程明主任了解到小明的生活状态:晚上熬夜打游戏,早晨赖床迟到。拒绝讨论学习计划,常说“学不会”“没意思”。原本喜欢的篮球课也不愿参加,整天无精打采。总的来说就是作息紊乱、情绪波动、行为退缩。这其实是“开学适应障碍”的表现。

如果孩子出现了“开学适应障碍”,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程明主任医师为家长支招:

一、家长要学会觉察:孩子的“不在状态”在表达什么?

孩子的每个“问题行为”都是解决某种心理困境的尝试。家长需要认识到小明的“拖延”“走神”看似是懒惰,实则是认知系统启动了保护机制如:

1、灾难化思维“作业这么多肯定写不完”→“干脆不开始”。

2、自我否定:“上学期数学考砸了,这学期肯定更差”→“逃避听课”。

3、归因偏差:“老师提问不叫我”→“他们都讨厌我→那我就不去上学了。

我们不光要觉察孩子,还要觉察自己是不是存在家长常见误区:

1、过度关注结果:反复强调“必须考进前10名”,加剧孩子的成就焦虑。

2、二元对立思维:将行为标签化为“好/坏”(如“偷懒就是坏孩子”)。

3、情绪化回应:看到孩子玩手机就怒吼,反而强化对抗模式。

二、学会四步干预法,重塑学习状态。

第一步:重构认知——打破负性思维循环。家长自查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当孩子拖延时,你是否在想:“他这辈子完了”?看到孩子发呆,是否立刻联想到“考不上好初中”?当出现这些想法的时候,不妨试试写下出现当时的情境、自动思维、如何理性回应。如孩子写作业叹气—他就是不想学习—他可能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孩子拒绝制定计划—故意和我作对—他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二步:行为启动——降低任务门槛。我们可以试试5分钟奇迹法:对孩子说:“我们先整理书桌5分钟,之后你可以自由选择继续或停止。”通常启动后会持续行动。进度可视化工具:用乐高积木搭建“目标塔”,每完成一项任务加一块积木,具象化成就感。

第三步:情绪调节——给压力装上安全阀

1、身体扫描练习:引导孩子闭眼感受:“现在心里闷闷的感觉在身体哪个部位?像拳头还是石头?”

2、焦虑温度计:让孩子用0-10分评价焦虑程度,5分以上启动“冷静锦囊”(如捏压力球、嚼口香糖)。

第四步:强化系统——建立良性循环

1、代币奖励法:每天完成基础任务得1星,额外挑战得2星,10星兑换“家庭露营夜”。

2、成长型反馈:不说“你真聪明”,而是“今天错题修改得特别仔细,这种认真的态度很棒!”

三、家长行动清单:开学过渡期这样做。

1、环境塑造:召开家庭会议制定《开学公约》,包括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全家熄灯时间,设置“学习启动信号”:如书桌摆放计时器,播放特定钢琴曲。

2、沟通技巧:用“观察+感受”代替指责:“我注意到这周有3次作业超过10点(事实),担心影响你睡眠(感受)”;提供有限选择:“你是想先写数学作业,还是先完成科学观察日记?”

3、压力缓冲设计:保留“安全树洞时间”:每天睡前15分钟不讨论学习,只分享趣事或烦恼;设置“重启日”:每周日下午完全自由安排,清空学习压力。

程明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当孩子出现以下信号:持续2周以上情绪低落/易怒; 拒绝上学并伴随躯体症状(头痛、腹痛);自我否定言论升级(如“我活着没用”)等情况,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开学适应期不是一场必须赢在起跑的冲刺,而是一次锻炼心理韧性的机会。当我们理解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支持孩子,那些暂时的“不在状态”,终将化为成长的阶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 王杜

(编辑Wx)

标签: 厌学 开学 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