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学会: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发布时间:2025-03-18 16:05  浏览量:13

心理学上有两个词,叫内驱力和主观能动性。

用古人的话,就叫做有志者,事竟成。

说的是,只有当一个人想要成功时,他才会想办法克服一切,排除万难,遇山开路,遇水架桥。

而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往往是没有什么坚定的想法的。

他们不会想,我一定要考上好的学校,我一定要好好刷牙,我一定要克制自己玩手机等等。

当我们想要他们在这些方面进步时,我们往往会通过劝说,定规则等方式,不厌其烦地尝试。

而他们,在并没有很坚定地想要改变时,我们的锲而不舍,反而容易让他们有抵抗情绪,变得越来越叛逆。

但,看见孩子往歪路上走,哪个家长能真的不管?

于是往往变成,家长急得要死,孩子却无动于衷。

如果,我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尝试了各种办法,也还是没有用的话,我是建议不要太多内耗。

家长也是人,总不能因为生了个孩子,就变成了神,能够隔空操控别人的意志和行为吧。

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和家长沟通时,老师很喜欢说的一句话:你家孩子挺聪明的,基础也好,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也不好,如果能够在这两方面改进一下,肯定能考上好的学校。

有些家长听了这话,一方面放下心来,甚至突然信心倍增:我就说他肯定行的。一方面又充满责怪,学习是为自己好,怎么就不知道要努力呢?

老师这话,在职场中翻译一下,就好比领导说你:小王啊,你脑子没问题,也有点经验,就是这个工作态度不好,能力也有待提高,你要是能把工作当自己的事,好好努力,应该能完成目标。

这样听一下,你还觉得舒服吗?

原来,老师的意思就是,先天条件普通,后天又不肯努力,不思进取。

改变的第一课,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只是普通人,普通基础,普通智商,这种情况下,和别人拼的是什么,就是态度和努力。

如果没有好的态度和认真的努力,就凭资质平平的天赋,拿什么和别人比?

不要总纠结,总可惜,觉得他明明可以。

一个普通人,不端正态度,不刻苦努力,上不了好的学校,哪里可惜?这不就是很正常的事吗?

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啊!

我发现,好多家庭里,爸爸都是不参与孩子的教育的,甚至,在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爸爸还唱反调。

这让丧偶式教育变得更举步维艰。

心理学上,在婚姻的功能中,家庭教育占有很大的分量。

单纯由妈妈带大的孩子,往往心思更敏感,情感更细腻。

而爸爸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具有相对理性和客观的特质。

为了能培育一个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孩子,爸爸和妈妈的角色,缺一不可。

但实际上,很多爸爸的位置是空缺的。

妈妈管的多,孩子听多了,也就不管用了。相对的,爸爸管的少,说话反而有分量。

这时候,如果爸爸能够在家庭沟通中,妥善地介入和处理,不当孩子面反驳妈妈,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也会让孩子懂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爱,有责任感的家庭。

孩子自己也会建立内心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温暖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条是让我们放过自己的。

孩子也是他人,他人有他人的命运。即便是为人父母,我们做了能做的,其他就看他自己,看天意了。

发现了没有?他们该担心的事情,我们替他们担心了,他们自己反而不操心了。

有时,不是我们做的太少,反而是我们做的太多了!

懒人的孩子,往往很勤奋,贫苦家庭的孩子,往往很努力。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背后无人可依靠,所以必须努力奔跑。

我们给出的帮助,只有在他们想要的时候,才是有用的。

强行给的帮助,不是真正的帮助,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我们给自己上的枷锁。

无论孩子怎么样,我们该做的,始终是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即便孩子以后没有出息,我们还能有点能力托底。

但是,不努力也没关系,世上人千千个,世上路万万条。

无论孩子努不努力,他们都会走上自己的人生路,无论是不是坦途,都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我们尽力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