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求数一万颗豆子,全家熬到凌晨,妈妈质问老师后愣住了

发布时间:2025-03-18 22:34  浏览量:14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题目时,通常会跳过那些偏题或较为复杂的题型,只是简单提一句“高考不会考,看看就行”,如果学生做错了也不会太计较。但家长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就没有这样的判断力,每一道题都要仔细琢磨,生怕教错了影响孩子的成绩。

有时候,家长自己钻了牛角尖无法解决问题,还得半夜打电话请教老师。最让家长无法接受的是自己费尽心思指导孩子做出来的答案最后却被老师判错,导致孩子考试时分数降低。

此前网上流传的一道题引起了大量讨论,题目很简单:9 + 9 ÷ 3,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被这道题困住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觉得委屈,家长也不理解为什么会错,直到听完老师的讲解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道题考察的是计算顺序,而不是单纯的计算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先算9 ÷ 3,而不是先算9 + 9后再除以3。但许多学生和家长下意识地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导致错误的发生。

这类问题让家长们变得更加谨慎,对老师布置的每一道作业都格外重视,生怕自己引导孩子做错导致孩子被扣分。

最近,有位家长在群里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回家数1万颗豆子,第二天带到学校讨论。家长一看就觉得这是一项超高难度任务,不仅要有足够的豆子,还要一个个数出来,光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于是,全家人连夜出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轮流帮孩子数豆子,一颗颗地计算,生怕孩子第二天完不成任务被罚。一直数到凌晨总算把豆子数够了,就装进袋子让孩子带去学校。

但这位妈妈心里还是憋着一股气,觉得这样的作业实在是折腾人,孩子学习已经够辛苦了,还要熬夜数豆子,这不是在为难家长吗?

第二天,她带着满腹疑问去找老师质问:“为什么要布置这么离谱的作业?孩子学习已经很辛苦了,干嘛还要让他们做这些机械重复的事情?”

没想到,老师听后平静地解释道:“作业确实是让孩子‘数1万颗豆子’,但我们学的是数学的估算方法,这道题的重点并不是让孩子一个个地数,而是让他们用更聪明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老师接着解释,有些孩子回家后就明白了作业的意图,和家长一起想出了巧妙的方法。他们先测量一颗豆子的重量,然后计算出1万颗豆子大约需要多少重量,再用秤称量出等量的豆子带到学校,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但像熬夜数豆子的学生尽管他们很努力,但方法并不高效,最终他们的作业反而被判了零分。

这位妈妈听完愣住了,原来自己和家人做了一夜的无用功,还以为是老师出的题目太难,没想到真正考察的却是孩子的思维能力。

这件事反映出一个问题: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和学生一样思维方式比较僵化,而现在的中考和高考改革已经不仅仅是考察基础计算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培养孩子的灵活思维。

就像有一道数学题:某乐器商店新进了9把小提琴,总共花费3600元,合理的售价应该是多少?

大多数学生会直接计算3600 ÷ 9 = 400,然后填写答案“400元”,但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

实际上,这家商店经营乐器是要赚钱的,售价应该考虑利润,而不是按照进货价来计算。因此,真正合理的售价可能是498元一把,这样才能保证商家的盈利。

还有一些题目,出题人会通过改变量词或加入额外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一道选择题中,选项C是“9支铅笔”,选项D是“9盒铅笔”,如果学生不认真看题,容易直接选择“9支”,但实际上题目问的是“几盒铅笔”,所以正确答案是D。

如果孩子和家长都没有转变思维方式,仍然只是死记硬背公式和计算方法,那么即使他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最终仍然会落后于那些会思考、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同学。

最好的方式是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的多维度思考能力,比如,一道测量身高的图片题里,某个小朋友踮起脚尖,他的身高看起来比其他人高一些。这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我们在测量身高时,应该考虑他踮脚了吗?这样测得的身高准确吗?

如果孩子能够理解数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算式,而是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不会被局限在表面,而是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题目背后的逻辑。

所以,家长们在辅导作业时也要转变观念,不要只关注孩子有没有做对,更要关注孩子是如何思考的。因为教育的本质不只是让孩子学会计算,更是让他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