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晨相伴“爱心妈妈”关爱服务能力提升小锦囊(一)爱·叮咛-家庭教育指导
发布时间:2025-03-19 15:26 浏览量:9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关爱对象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成长和心理需求方面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爱心妈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关爱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点,来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一)0-6岁爱的叮咛
0~6岁属于学龄前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思维发展、性格塑造、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学龄前期,关爱对象心理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其与周围环境及他人的信任感,克服不信任,在尝试中发展能力,建立自主感,克服羞怯感。爱心妈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亲子关系建立维持和引导:
1.保证和关爱对象的沟通时间和质量;
2.遵守承诺,建立信任;
3.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与关爱对象的感情;
4.主动联系关爱对象的抚养者;
5.协助起教育的责任,在3~6岁形成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协助结对对象、监护人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
6.在与孩子相处时,多做一些互动的小游戏,同时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社会交往机会。 (二)7-12岁爱的叮咛
7~12岁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同样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具有明显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小学时期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也是关爱对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也为未来关爱对象性格的形成和稳定打下基础,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要培养关爱对象的时间管理、自信心提升、情绪控制以及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的能力:
1.时间管理,做生活的主人。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进步,鼓励孩子;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好孩子学习心理的调适;指导孩子正确归因。
2.提升信心,走出自卑。寻找自卑根源,指明前进道路;营造友爱氛围,化解自卑心理;树立榜样,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3.学会情绪管理,远离焦虑。帮助孩子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带动孩子学会交流,增长知识,增进友谊;勇于面对困难;学会沟通减轻压力,舒缓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处理好人际关系,结交好朋友。拒绝冷漠,拥抱热情;满足孩子依恋,建立同伴友谊。
(三)13-15岁爱的叮咛
13~15岁的孩子正值义务教育的初中时期,处于青春期早期。青春期是孩子必须面对的人生重大转折时期,对于关爱对象更是如此。他们将面临许多问题,经受许多考验——他们会为身体的急剧变化而困惑;他们开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承担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会逐渐摆脱受人保护的角色,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做出自我选择;他们会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他们会在种种机遇和挑战中不断实现心理上的成熟,形成独特的人格。这一时期是关爱对象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会在亲子关系、同学关系、青春期身体变化以及行为偏差等方面遇到困惑,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
1.亲子关系矛盾大爆发。在青春期早期,如果亲子之问早期的依恋关系、沟通桥梁不牢固,那么十余年来积累下来的“矛盾”一触即发。这一时期,“矛盾”本体就是孩子本人,如果没有亲密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足够的情感联系,亲子关系将越走越远,濒临破裂。因此,这一时期要拿出十倍、百倍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留在安全的区域,帮助和引导他“消化”成长的烦恼。
2.处理好同学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个体与自身的相处是否健康。叮咛孩子容忍别人的缺点;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培养一种细心、宽容、不骄不躁的好习惯;注重谦让和包容;善于理解别人。
3.做好准备,应对青春烦恼。青春期是处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一个独特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理特征是身体的快速发育和性成熟。青春期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情绪的波动。此时,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青春期的成长与烦恼,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开展良好的性别角色教育,树立良好的恋爱观,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4.做好预防,避免出现问题行为。伴随青春期发育,初中阶段的关爱对象体能增强,行为能力提高,但情绪不够稳定,个性不够独立,易受煽动蛊惑,容易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同时也可能是暴力的实施者。净化网络环境,协同学校,做好校园暴力的防范和制止工作;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16-18岁爱的叮咛
16~18岁的关爱对象处于高中阶段,高中时期是青春期的中后期,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时期。青春期中后期主要关注孩子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异性交往、网络依赖和时间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解决“我是谁”的自我认知问题。青春期来临之后,孩子们发现了内心新的世界。为了树立新的自我,他们苦苦思索着,思索着自我形象,思索着自我将扎根何处。对关爱对象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你很好”“你这么做很棒,太正确、明智了”;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成功的体验:学会界定失败。
2.看到情绪,我的情绪我做主。抑郁情绪在青春期急剧增加。对关注对象认知重评,帮助关爱对象改变消极思想,重拾自信心:行为调节,鼓励关爱对象恰当地表达情绪进行释放。
3.异性交往,把握尺度。关爱对象在经历身体发育的突变时,显得热情奔放、豪气大增,独立意识与权力意识同时生长,以自我为中心和追求快乐成为心理躁动的反映,表现出种种心理上的矛盾。如: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之间的矛盾,自我封闭与融入社会的矛盾,冲动性与自制力的矛盾,性意识从朦胧到清晰,并逐渐得到强化。对关爱对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充实关爱对象的业余生活,推崇集体交往,尽量避免一对一异性交往;引导孩子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乃至性爱观。
4.学会安全上网,减少网络风险。网络时代,让生活与学习更加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网络成“瘾”也应运而生。重视关爱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网络成瘾;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弊,避免网络成瘾。引导关爱对象树立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