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被开盒已报警,国内外同类案例对比,法律与经济赔偿的差距
发布时间:2025-03-19 22:50 浏览量:23
一个远在加拿大读书的13岁女孩,也就是某度某副总裁的女儿,如何找到在上万公里之外,我国内地一名网友的个人隐私信息,并且将其在互联网上公开挂“开盒”?这个问题一定要弄弄清楚。现在孕妇在当地派出所已经报案并且拿到了受理书,也就意味着这件事也会被追究下去。希望这能成为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典型事件。
某度某副总裁在朋友圈的道歉,专家分析说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他没有向被害人道歉,而主要是替他的女儿辩解。同时也没有说明他的女儿是如何得到孕妇的个人隐私信息的。这样难免让民众联想到,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可以掌控到个人隐私信息权限的高级管理人员,瓜田李下的嫌疑。
在之前,某度公司也做了情况通报,讲述进行了内部调查,不是从百度泄露出去的。希望最后调查的结果,绝对不是副总裁的权力影响,让他的13岁未成年女儿,在远隔万里的加拿大获取到了孕妇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真的是细思极恐。
同时有些专家也讲到,现在获取个人隐私信息的暗网渠道也很多,而且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能获得。但是一个十三岁的未成年的正在读书的女孩,他又是如何有能力有时间,还能找寻到暗网通道获取到信息呢?
不过这个事件,也将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漏洞、企业高管的权力边界,以及未成年人违法追责的困境,全面展示出来,而且未成年人还在国外“开盒”,违法活动发生在海外。但是“当隐私成为商品,权力成为工具,法律就变身为刺破黑幕的利剑。”既然如此复杂,如果在欧美成熟经济体国家,又会如何处罚呢?
曾经在美加两国最近几年,也有两个典型案例,那就是:
1.美国“脸书数据门”员工案,发生在2023年。其中一名Meta员工私自将用户数据卖给第三方营销公司。最终法庭处罚是,涉事的个人被判赔偿被泄露用户320万美元,并处3年监禁。同时Meta公司也因监管失职被罚50亿美元,最终支付给被损害利益的民众。
2.加拿大爬虫窃取信息案例,发生在2022年:一名加拿大未成年高中生,利用爬虫软件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并发送骚扰邮件。最终法院判决,未成年人免于处罚当时被要求强制参加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其监护人赔偿15万加元(约80万人民币)。
这两个案件,对照孕妇被“开盒”事件,是不是相对比较对呢?那么在我国,可能的处罚是什么呢?孕妇可以按照《民法典》第1032条,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当时赔偿金额可能不会很高,最高也就几万人民币,同上述案例对比,差距悬殊。
如果13岁女孩真的是通过不法手段购买的信息,那么可能涉及《刑法》第253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当时由于其为未成年人,目前为止对孕妇未构成实质性身体和健康上海,一般不会追究刑责。当时如果信息来自某度内部,则可能触发《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6条,我国处罚是最高可处公司年营收5%罚款)。同时由于女孩现在在加拿大读书,那么跨国追责的取证和配合难度更大。
个人赔偿通常1-10万元,精神损害赔偿上限低可高达数百万美元,惩罚性赔偿普遍企业罚款最高5000万元或年营收5%欧盟可罚全球营收4%(如Meta案)刑事追责个人最高7年徒刑,企业责任人连带责任高管可能面临10年以上监禁(如美国)未成年人保护14岁以下不刑责,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部分国家(如加拿大)强制监护人高额赔偿这就展现了,现在为何此类侵害个人信息的经济赔偿差距,国内外如此巨大,主要因为国内法律更侧重“事后追责”,而欧美通过惩罚性赔偿、集体诉讼等机制形成“事前震慑”。
这位副总裁个人能力如何不做评价,但是其家庭教育方面肯定是缺失的,即使在几年前已经拿着几百万的年薪,也掩盖不了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和失败。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如果真的要道歉,副总裁也应该向受害者道歉,在朋友圈道歉又算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孕妇能看到他的朋友圈吗?
如果想真心道歉就要态度诚恳,为何只是想保护自己犯了大错的女儿。别忘了人家也是别人家的女儿,而且肚子里面还有一个比他的女儿更小的孩子。这又算一个什么样的道歉呢?
“法律是最后的防线,但不是唯一的答案。” 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隐私泄露的漏洞,更是权力监管与家庭教育的社会性缺失。当13岁少女将“开盒”视为游戏,当企业高管的道歉被质疑“朋友圈作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警方的调查结果,更是一场关于技术伦理与责任意识的全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