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的“强制性”偏科反应,妈妈:一做数学就这样,哈哈……
发布时间:2025-03-21 16:41 浏览量:12
我们听说过过花粉过敏、海鲜过敏、你听说过数学“过敏”吗?
没错!我也是头一次听说。
据一位姓葛的女士讲:
她家女儿一做数学眼睛就会又痒又肿,明显就是过M反应最严重的一次,第二天早上起床眼睛还肿着。
对于小女孩的反应,众多网友都表示了理解,其中一位网友还分享了自己发小的真实经历:
其实,说真的,我挺心疼这位小姑娘。而这个现象的背后,很可能暗藏着许多复杂的因素。
正如弗洛伊德的“转换理论”所提到的:
未被处理的心理冲突,很有可能会转化为躯体症状。
说的通俗一些:那些长期处于情绪压抑状态的人,出现身体不适的概率要比普通人群高出2~3倍。
所以,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话题,聊聊令孩子感到窒息的3种教育方式。希望,它会让我们清醒。
现代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存在过高的期望。据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70%的家长希望孩子在班级成绩排名中处于前20%。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小女孩,也许她的父母同样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在数学等学科上取得优异成绩。却忽视了这种过度的期望,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
当个体面临过高且不切实际的目标时,会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紧张。
可能,小女孩深知父母的期望,又因自身能力暂时无法达到这一期望,从而在面对数学学习时产生了逃避心理,这种心理压力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形成了看似“过敏”的现象。
所以,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自省的,是我们做父母的。
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对孩子的期望,避免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同时,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树立自信心。
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
约65%的父母经常在与孩子交流中提及其他孩子的优秀表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忍不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认知偏差,降低自我效能感。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和动机有着重要影响。当小女孩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时,她会对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一)亲子间缺乏有效的倾听与理解
良好的家庭沟通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实中许多家庭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在小女孩的家庭中,父母可能更多地关注她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她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当她遇到数学学习的困难时,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有效的倾听和支持,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无法得到释放,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以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二)批评多于鼓励的教育模式
在家庭中,部分父母习惯用批评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而忽视了鼓励的重要性。有研究发现,在经常受到父母批评的孩子中,超过40%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小女孩在数学学习上难免会犯错,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指责,会让她觉得自己很笨,进一步强化她的挫败感。相反,积极的鼓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她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
(三)过于紧张的家庭学习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家庭过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
例如,有的家庭在餐桌上也不允许孩子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学习成绩展开讨论。这种紧张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的心理负担加重。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适当放松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例如,组织家庭活动、开展亲子游戏等,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健康中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更多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