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爱心妈妈”收养118个幼童 , 被判20年:白天是母亲 , 晚上是恶魔
发布时间:2025-03-22 18:34 浏览量:12
歌手丛飞曾经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很多条件不足以支撑孩子教育的家庭来继续子女的学业。
他作为一名普通的歌手,先后义演300多场,将主要收入捐给很多因为贫困的失学儿童和残疾儿童;
同时无偿服务超过6000小时,贵州、湖南、四川等山区的贫困儿童183名都接受过丛飞的资助,认养孤儿37人。
在他不到四十年的人生中,他将300多万元投入了资助儿童的事业当中。
这样的行为被人尊重,丛飞也被铭记至今。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打着一样的名号,借助“收养孤儿”之名,背后却是诈捐、剥削等恶行,这个人就是曾经被称为“爱心妈妈”的李利娟。
李利娟,生于河北武安市上泉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服装生意,一度成为百万富翁。
但意外发生于她的前夫为了筹集毒资而丧心病狂的将儿子卖给了人贩子,这让李利娟陷入了几乎发狂的地步。
她在动用一切资源寻找和最终用钱换回儿子的之后,也开始有了对于那些与儿子有一样经历的孤儿和流浪儿童有了同情心理。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她开始以“爱心妈妈”的身份重新生活。
为了给领养的孩子们一个好的环境,她在河北省武安市矿区成立了一个以“救助儿童”为名义的小院子,收养了118名儿童。
就这样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想到,她居然有“恶”的一面。
在她不断接受来自外界的称赞、因为自己的这些行为而逐渐出名的同时,私欲和贪婪也在不断侵蚀着她的生活。
一开始,她选择的方式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行为和被救助孩子们的特殊身份,骗取政策性支持和优待,以此中饱私囊。
渐渐地,她开始不满足于这种时间慢、体量小的骗取行为,转而直接以强制言行从地方人民和企业那里要钱、要地。
甚至还教唆被她收养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身份博人同情,以“碰瓷”的方式获得来自外界的帮助。
也正是因此,她在当地的形象从一开始的“善人”开始转变为“痞子”,甚至是“恶魔”。
更是有当地村民表示,李利娟那里“收养”的孩子都是其亲戚家的孩子,根本没有孤儿。
终于,2018年5月5日,公安机关以涉嫌敲诈勒索、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犯罪对李利娟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2019年6月14日,李利娟涉嫌犯罪一案,于6月19日上午9时在武安市人民法院重新开庭审理,李利娟最终获刑20年。
个体会借以“人格面具”的方式以不同“人设”生活在世界当中,以此来作为自己与外界的区别。
李利娟一开始也许真的因为自己的善举而陶醉其中,但渐渐地,“善人”只是她的一种伪装,成为她牟利的工具。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在人生不同阶段会有显著区别:
比如儿童相对会惧怕权威、随着年龄增长会顾及物质、之后才会服从道德,也就是道德发展阶段理论(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对于李利娟而言,她始终还是一个比较自私自利的人,对于“道德”的认知并不深刻,甚至勇于多次突破道德底线,以“善举”为名获取一己私利。
事到如今,李利娟的案件已经基本尘埃落定,她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当我们再次看到道德与私欲碰撞时,应该从李利娟案件中获取更多提醒。
-The End -
作者-木易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