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还能“跟妈亲”的孩子,多数是妈妈做对了这4点
发布时间:2025-01-14 02:17 浏览量:7
有位宝妈跟我抱怨说,小时候粘人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跟她一点都不亲了。
除了早晚一同吃饭,平时几乎见不着女儿的面,她在家都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女儿在房内用手机和同学聊天嘻嘻哈哈,但一出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沉默、冷淡、不说话。问一句答一句,不问就不开口。
最令宝妈生气的是,她打开女儿的朋友圈,竟发现,自己被屏蔽了。
宝妈苦笑着问我,孩子长大了能理解,但长大后却一点都不跟妈妈亲,这是怎么了?
还有一位网友敏敏(化名),讲述过自己童年的经历,童年过得却并不快乐。因为父母不但忙于工作,而且经常加班,她才2个月,就被送到了托儿所。
托儿所里婴儿特别多,孩子们长期被抱在棉被里,身体不能随意舒展,更别提变换姿势了,孩子难受的哭声此起彼伏,老师们根本忙不过来,她哭到喉咙都沙哑了,也没有看到妈妈来接她回家。
每次妈妈给她喂奶后,又急匆匆赶回去上班,直到数小时后,妈妈才会把她接回家。因为父母忙着上班,她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即使后来她上学了,父母也是顾着工作,很少陪伴她,她经常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既孤单又无助。
等到父母退休,有充裕的时间了,想要好好陪伴和弥补她,但是她特别抗拒父母的亲近,她不想回到那个记忆里冷冰冰的家,跟父母的感情越来越疏远。
好友敏敏的遭遇让人同情,父母长期缺席陪伴,等她长大后,即使父母频频释放善意,想要修补亲子关系,没想到却让她逃离得更快了,从小缺乏疼爱的她,对于父母的过分热情反而觉得尴尬和难堪。
她抗拒跟父母过分亲近,但是又害怕被人指责不孝顺。不少父母觉得奇怪,孩子长大了,怎么跟父母越来越生疏呢?如果孩子长大后,跟父母并不亲近,可能是父母错过了孩子发育的关键期。
邻居黄大妈的儿子上了大学,儿子虽然新交了朋友,学业也繁重,但是经常会给妈妈打电话,放假回家后也会主动帮助妈妈干活,做兼职挣了钱,还会带妈妈去吃大餐,可孝顺了!孩子长大后没有疏远妈妈,反而跟妈妈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她跟儿子的关系这么好,可让人羡慕了,大家纷纷跟她取经,她笑眯眯地说,孩子跟我亲,主要是我小时候,做对了这4件事。
一、建立情感纽带
《依恋的形成》一书指出,孩子在6-12个月时,会与妈妈建立稳定而牢固的情感纽带。
这时期,他对妈妈的爱恋达到了顶峰。
在孩子3岁前,妈妈尽量不要与他长时间分开不见面(几天或几个月)。因为分离,会让孩子焦虑,从而产生不安全的依恋。
二、喜欢与孩子亲昵
有些妈妈出于自身性格的原因,不大喜欢肢体接触。孩子往她身上爬她就把孩子推开,走路也是各走各的,不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牵他、抱他。
即便不得已要抱孩子,她也不投入,不会心情愉悦地和孩子互动。仿佛跟孩子亲近,会让自己感觉别扭和不舒服。
还有些妈妈,由于生活重担、家庭、夫妻关系等,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心情和孩子亲昵互动。妈妈只希望孩子独立,能一直自己玩,少需要妈妈陪伴。
这种不够温暖、体贴、长久地互动关系,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依恋。
孩子从而早早就明白,跟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招惹她,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一旦这种模式确定下来,那等孩子长大后,他便不会与妈妈亲近。
三、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见过有些妈妈,在孩子哭时,她会粗暴地打断:“哭什么哭,不许哭!”
还有些妈妈,要么就冷处理,完全不当回事,随孩子哭也好不哭也罢,与自己无关。
无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可能跟妈妈自身是不安全依恋有关。因为从小的经历、无意识的记忆告诉她:“哭是不好的、是会被呵斥的、是必须要停止的。”
由于自己的情绪没有被很好地接纳过,所以很多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去接纳孩子。导致孩子一闹脾气,妈妈自己先失控。
当孩子的坏情绪不被接纳、不被允许表达后,他就会觉得:“我生气、发脾气、哭都是不好的,一旦有这样的情绪,我就是坏的、丑陋的。”
时间一长,这些负面情绪就会积压在孩子心底,甚至转为愤怒。
这些愤怒,一种指向妈妈,长大回忆起来,他会埋怨妈妈粗暴对他。另一种指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四、跟随孩子的脚步
安斯沃思指出的第四个维度,是妈妈能跟随孩子的脚步。
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道德等方面,那就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节奏。
这样,他长大才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的人。
所以说,孩子长大还和妈妈亲,并不是他离不开妈妈。而是他和妈妈互相尊重,他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去爱和亲近妈妈。
而且,“妈妈”这个形象,在孩子内心,更是一种安全感、温暖和自信的来源。
想要培养孩子安全感依恋,即便他长大后也和妈妈关系亲密,妈妈们记得做好以上4件事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编 辑:琬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