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男孩喝百草枯苦熬18天“逼母回家”,妈妈:我忙的很,有事吗?

发布时间:2025-03-23 20:20  浏览量:5

昨天逛某乎时,看到有人提问“女人一旦心狠起来,可以到哪个地步?”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四川男孩喝百草枯“逼母回家”的故事。

2018年,来自四川宜宾的19岁小伙谢云涛,为了让远在海南打工的妈妈能够回家,喝下两口百草枯,合计约70毫升。

谢云涛想的是,自己是妈妈亲生的,如果妈妈得知自己喝了农药,不可能不管,这样妈妈就会回家了。

喝了农药后的谢云涛一个劲地给妈妈打电话,一开始一直没能联系上。

苦熬18天后,谢云涛跟妈妈通上电话。

但是妈妈表现得很冷漠:“我忙得很,有事吗?”

谢云涛的妈妈袁某在得知儿子喝了农药后,也并没有要回家的意思。

就这样,谢云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等回妈妈。

不得不说,袁某能狠心到这一步,也实在令人咂舌。

袁某为何会如此狠心呢?

真实原因,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探究她这样做的底层动机。

我们说,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其行为动机,说到底,要么是追求快乐,要么是逃避痛苦。

袁某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逃避痛苦,逃避她跟谢云涛父亲谢少奎婚姻上的痛苦。

谢少奎比袁某大九岁,而且还是村里有名的低保户。

袁某打心里是瞧不上谢少奎的,但是她家条件也一样不好,父母怕她嫁不出钱,所以同意让她嫁给谢少奎。

结婚后,谢少奎外出打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袁某则留守在家。

后来,谢少奎想要回家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

袁某不同意,她希望谢少奎好好在外面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但是,谢少奎仍然坚持回家,结果他一回去,袁某就跑到海南打工去了。

袁某跟谢少奎的婚姻,对她来说是痛苦的,为了逃避这种痛苦,竟狠心到儿子喝农药,也不愿回家。

谢云涛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也是源自于父母失败的婚姻。

英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孩子与父母的早期互动模式,会形成一套稳定的情感联结模板,即“依恋模式”。

这种模式会持续影响个体未来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如果说,父母的感情很好,能够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对孩子的需求很敏感;

回应也很及时,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他人可信赖,自我值得被爱”的核心信念。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建立稳定、互惠的亲密关系。

反之,如果父母感情不好、婚姻很失败,则可能导致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形成“焦虑型依恋”或者“回避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会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被爱。

如果说,你的另一半频繁查岗,并且要求回消息要及时、害怕独处,那么他(她)很可能就是属于“焦虑型依恋”。

之所以会如此,根源在于童年时期,父母因为感情不好,情绪不稳定;

对孩子一会儿关心、一会儿冷漠,导致孩子认为自己要很努力,才能争取到父母的爱。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长大后,会认为依赖他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必须独立才能生存。

产生这种模式的根源在于,童年时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以此来避免产生痛苦。

孩子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父母既然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

那么就应该尽一些责任在孩子童年时期,给予更多的关爱,以便让孩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The End -

作者-而这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