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孕妇,看网络隐私安全之殇
发布时间:2025-03-24 07:27 浏览量:4
“开盒” 风波缘起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在网络世界中,一起因饭圈纠纷引发的 “开盒” 事件近期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孕妇在社交平台上对韩国女星张元英的巴黎时装周行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在评论区留言称:“12 小时的飞行又不是她自己开飞机。头等舱睡觉不要太舒服啊。还魔鬼行程,真是什么话都说出来了。” 这本是一个普通网友对于明星行程描述的正常吐槽,然而,没想到这条评论却如同点燃了火药桶,迅速引发了张元英粉丝群体的不满和攻击。
很快,孕妇就遭到了粉丝们的疯狂辱骂,甚至有人恶毒地诅咒她生畸形儿。但这还只是开始,仅仅 6 小时后,她的身份信息就被曝光,互关好友也遭到骚扰。9 小时后,孕妇的姓名、手机号、工作单位等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散播,粉丝们开始对她进行电话骚扰和短信辱骂,并在社交平台上炫耀这些骚扰截图。19 个小时后,孕妇丈夫的朋友圈收到陌生网友的 “告状” 微信骚扰,声称孕妇骗婚骗彩礼,社交平台上更是有人评论 “希望她被老公家暴打死”,甚至还有粉丝去到孕妇线下工作单位蹲守。
而在这场对孕妇的网暴中,一个名为 “你的眼眸是世界上最小的湖泊”(以下简称 “眼眸”)的微博用户格外引人关注。据多名网友爆料,“眼眸” 自 2024 年以来,多次在饭圈进行 “开盒” 行为。此次她虽未直接对孕妇本人 “开盒”,但却对一名帮孕妇说话的路人实施了 “开盒” 操作,将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个人手机号及归属地等隐私信息公之于众 。
随着事件的发酵,网友们通过对 “眼眸” 多个账号发布信息的深挖,发现她自称在加拿大留学,并且种种线索指向她疑似为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的女儿。例如,“眼眸” 曾发布一张在职证明,称自己父亲月收入 22 万元,证明中显示其所述员工自 2010 年入职,现任职务为百度副总裁。还有一张其曾发布的收货截图,网友们在拉大亮度后发现收货人为 “谢广 *” 。
事件发酵与各方反应
随着 “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孕妇” 这一线索被曝光,事件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热度持续攀升,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网友们对这种网络暴力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同时也对百度副总裁女儿的身份以及她获取他人隐私信息的渠道表示高度质疑 。
面对舆论的压力,3 月 17 日,百度副总裁谢广军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声明,承认涉事网友是其 13 岁的女儿,并表示深感愧疚,向所有受影响的朋友郑重道歉。他在声明中称,女儿因在网上与人争执,情绪失控下将海外社群网站上的他人隐私信息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上,导致自己的个人信息也被曝光,进而引发大量负面言论扩散 。
然而,这一道歉声明并没有平息网友们的怒火。许多网友认为,在朋友圈道歉这种方式缺乏诚意,受害者很可能根本看不到。而且声明中对于女儿获取隐私信息的具体来源解释模糊,难以服众。
3 月 19 日,百度就 “谢广军女儿开盒” 事件发布声明,坚决谴责这种窃取和公开他人隐私的网络暴力行为。百度表示,内部实施了数据的匿名化、假名化处理,数据存储和管理实行严格隔离和权限分离,任何职级的员工及高管均无权限触碰用户数据。经过调查,开盒信息来自海外的社工库,并非源自百度,相关调查过程已取证,并得到公证机关公证。同时,针对社交媒体出现的大量文案高度雷同的造谣内容,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
而此次事件的受害者之一小可(化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的信息被随意揭露,让她在互联网上毫无安全感,精神损失严重。她于 3 月 18 日向所在地派出所报警,并表示不认可谢广军在朋友圈的道歉,希望他可以公开道歉,并说明其女儿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是否和百度数据库有关 。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公众对于网络暴力、个人信息安全以及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规范等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大家纷纷期待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处理结果,以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
“开盒” 背后的网络黑色产业链
此次事件中,百度声明信息来自海外社工库,这也揭开了 “开盒” 背后隐藏的网络黑色产业链的神秘面纱。“社工库”,全称 “社会工程学数据库” ,是黑客与大数据方式进行结合的一种产物。黑客们通过攻击网站、欺诈用户等手段获取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如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邮箱、密码、社交媒体账号等,再整合分析、集中这些信息,归档为一种结构化数据库。
在这个黑色产业链中,处于上游的是那些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的人或组织,他们可能是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入侵网站数据库获取信息,也可能是某些掌握信息的内部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监守自盗,将信息泄露出去。中游则是像 “社工库” 这样的非法数据库运营者,他们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存储,并以付费查询的方式向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务 。而下游就是那些利用这些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如实施网络暴力、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
在一些境外的社交群组中,“社工库” 的业务十分猖獗。只需在群组内添加指定账号,并按格式向该账号提供 “开盒” 对象的姓名、手机号、邮箱、身份证号等任意一条资料,就可以获得相关个人信息。普通用户每天签到 1 次便可兑换 1 次个人信息查询机会,通过邀请新用户等其他方式,也可获得更多查询次数。如果想获得无限次查询服务,则须支付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从一些群组内的对话截图可以看到,有人明目张胆地售卖他人隐私信息,对个人信息进行明码标价,从身份证信息到户籍、婚姻记录、出入境记录、外卖住址、名下资产流水等 50 多项用户隐私信息,只要买家肯花钱,几乎都能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