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传来!三胎妈妈12万“私密修复”后深度昏迷,医美乱象再敲警钟

发布时间:2025-03-26 12:53  浏览量:10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2万换来的不是美丽,而是ICU里的生死未卜!

谁能想到天价美容竟成索命符,"变美"的承诺化作ICU的刺耳警报,谁该为这场血色交易买单呢?

2025年3月21日,长沙36岁的三胎妈妈王女士在恩馨综合门诊部支付12.3万元进行“私密修复”,却在手术台上突发过敏性休克,昏迷超90小时仍未苏醒。

这位36岁的宝妈以最惨痛“美丽”为名的教训,撕开了医美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宝妈的父亲看着女儿的一动不动躺在病床上,哭诉:“医生说基本没希望了!”

难以想象此刻这位父亲的内心是何等的痛苦与不甘!

王女士和丈夫结婚多年,接连生下三个可爱的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活的琐碎与压力让她逐渐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和外貌。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刷手机时看到了恩馨综合门诊部的广告,广告中那些因医美手术而重获自信、变得光彩照人的女性,深深吸引了王女士的目光。

再看看镜子中因生育和操劳而略显憔悴的自己,王女士心动了,她渴望能通过这次手术,找回曾经的美丽与自信。


在和家人商量后,家人也很支持,王女士来到了恩馨综合门诊部咨询!

但在门诊部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不断夸赞她的气质,同时信誓旦旦地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更在"3D生物束带紧致术""细胞再生修复"等话术诱导下,临时加购三项私密修复项目!

面对工作人员的热情推销,王女士犹豫再三,最终支付123999元,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2025年3月21日下午4时19分,监控画面定格下王女士最后清醒的身影,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走进长沙恩馨综合门诊部手术室。


17时29分,走廊监控突然记录下医护人员慌乱跑动的身影。手术室内,刚注射完"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王女士突发过敏性休克,瞬间失去心跳呼吸。

虽然医护人员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并呼叫120,但据湖南航天医院抢救记录显示:患者转入时已无生命体征,虽经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等抢救,至今仍呈深度昏迷状态,瞳孔扩散且无神经反射。


在ICU外,王女士的丈夫和家人心急如焚,彻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王女士的丈夫自责地说:“都怪我,要是我当时再劝劝她,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而她的孩子们还不知道妈妈发生了什么,天真地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想妈妈了。”

看到这一幕也真是让人痛心,刚刚还是气质出众的宝妈,没一会儿就已在病床昏迷不醒,当真是造化弄人!


随着事件在网上的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网友纷纷指责恩馨综合门诊部,质疑其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有记者前往门诊部进行采访,却遭到了工作人员的阻拦,他们拒绝回应任何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相关部门发现恩馨综合门诊部存在诸多问题。该门诊部的部分医生资质存疑,手术使用的药物也未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审批。

手术记录显示,医生在为王女士进行手术前,并未对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也没有充分了解她的过敏史,就对王女士注射“脱细胞真皮基质”!

该材料号称能促进组织再生,但临床使用需严格评估过敏风险。

涉事机构既未提前告知风险,更在抢救时手忙脚乱——监控显示,事发后医护人员慌乱奔跑,从休克发生到120抵达间隔超40分钟,涉事机构除注射肾上腺素外未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延误最佳抢救时机!

如今,这个普通家庭为筹措天价手术费已倾尽所有,更要面对每日数万元的抢救开销。

令家属痛心的是涉事机构的冷漠态度。尽管门诊部支付了医疗费用,但负责人始终未曾露面,面对"用药是否合规""抢救是否延误"等关键质问,工作人员仅以"全力配合调查"搪塞。

目前长沙卫健部门已封存所有医疗档案,重点核查:药品器械合法来源证明,手术知情同意书真实性,主诊医师执业资质,急救设备完备性!

要知道医美之险,可不只在于手术的疼痛,更潜藏着生命危机。

长沙三胎妈妈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超10万人因医美事故致残,其中私密整形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5%,近年来已发生多起令人揪心的安全事故!

2023年:长沙某机构隆胸手术致患者脑死亡,涉事麻醉师被曝执照过期;

2023年8月:杭州宝妈注射私密玻尿酸致败血症截肢;
2024年5月:深圳女子在美容院进行"阴道回春"致子宫穿孔;

2024年:25岁女孩注射溶脂针后多器官衰竭,涉事产品系走私货;

2024年12月,央视曝光非法医美培训:三天速成"私密整形大师";

2025年1月:产后修复致子宫穿孔案例激增,涉事机构竟用建筑石膏冒充医疗材料!

近三年全国私密整形事故年增长率达37%,其中68%涉及非法注射物。有网友痛诉:"闺蜜为给丈夫惊喜做私密手术,结果肠瘘挂粪袋,丈夫直接离开"!

医美机构深谙女性心理,以“婚姻危机”“丈夫嫌弃”等话术制造焦虑,将产后修复包装成“家庭保卫战”。

有知情人士爆料,月子中心与美容院勾结,向产妇兜售天价项目。

更令人愤慨的是,此类机构常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护身符,监管部门对虚假宣传、过度医疗等行为查处不力,导致悲剧屡屡发生。

结语

当12万元换不回一次安全的医疗服务,当合法资质沦为嗜血生意的保护伞,我不禁要问:监管的刀何时才能砍向这些“合法黑店”?

王女士的悲剧必须成为行业整顿的转折点,唯有严惩违规机构、建立透明定价机制、普及医疗安全教育,才能避免更多家庭坠入深渊。

正如医疗专家警示:"以生命为代价的美丽,从来不是真正的美丽!"

此刻,三个孩子还在等待母亲醒来,而医美行业的“休克”,更需要一场刮骨疗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