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离婚前夫给了我80万 , 被妈妈问存款 , 我说8万 , 老妈:不够弟弟买房

发布时间:2025-03-26 16:00  浏览量:7

我拿着离婚时前夫给的80万回了娘家。妈妈随口问了句:“你现在手里头还有多少钱?”

我犹豫了一下,说:“8万”,妈妈点点头,没再多问,我以为这件事就过去了。

但晚上躺在床上,透过门缝,我听见妈妈在客厅跟弟弟说:“才8万,不够你买房子啊……”

那一刻,我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觉。

古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话放在某些家庭里,确实很应景,家里有资源,当然是优先倾斜给“子”。

毕竟在一些老一辈观念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可现实里,水是泼出去了,娘家这口井却总想着让女儿接点回去。

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吉费尔提出的“内群体偏差”理论就能解释这种现象。

人天生会偏向自己认定的圈内人,尤其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偏爱更明显。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结构里,儿子就是核心成员,女儿则处于半内半外的尴尬位置;

当女儿有能力提供资源时,是自己人;当女儿需要资源时,又成了外人。

很尴尬吧,可很多家庭里都是这样,女儿赚钱了,娘家人笑脸相迎,女儿遇到困难了,娘家人开始现实。

有人可能会说,家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凭什么觉得自己吃亏?但帮助应该是双向的。

可现实里,很多时候,女儿对娘家的付出是单向的,甚至是无底洞式的。

知乎上有个帖子:“为什么有些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向女儿索取?”

底下一个高赞回答说得很扎心:“因为女儿最容易被父母拿捏的就是心软。”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逢年过节,带回家的红包、礼品,谁掏钱?是女儿。

弟弟要结婚,买房首付谁贴补?是姐姐。

父母生病住院,谁被喊着回来照顾?还是姐姐。

直到有一天,姐姐自己遇到事了,回家寻求帮助,父母会告诉她:“家里也不容易,弟弟还要买房、结婚、养孩子……”

你看,父母三两句话,姐姐就心软了,就退下了,打算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人长期受打压或被动接受负面结果后,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从而失去反抗的动力。

很多被娘家索取得身心俱疲的女儿,最后只能选择认命——既然争不过,那就干脆不争了。

“不要用感情绑架我,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这是很多女儿在掏钱给娘家前,心里默念过的无数次。但这句话,她们不敢说出口。

因为一旦说了,迎接她们的就是“你怎么变得这么自私了?”、“你弟弟是你亲弟弟啊!”、“我养你这么大,不该回报一下吗?”

心理学中有个理论,情感操控者通常会利用道德感来让受害者顺从。

他们不会直接要求,而是通过施压、道德谴责、甚至冷暴力,让对方自愿地付出。

比如,父母不会直接开口要钱,而是无意间叹气:“你弟弟这几年压力大,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比如,父母不会直接说“不许拒绝哦”,但会委屈地说:“你难道不希望家人过得好一点吗?”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女儿只能不断掏钱,不敢拒绝,因为拒绝了,她就变成了“坏人”。

有人说:“那就断绝关系啊!这样就没人能压榨你了!”

但现实里,哪有那么容易?

亲情的羁绊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更何况,很多父母对女儿也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她们也曾被温暖过,被照顾过。

所以最现实的做法,并不是彻底断绝,而是学会划清界限

真正的亲密关系,应该是彼此尊重,互不越界的。健康的亲情,意味着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求助,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提供帮助。

女儿可以帮助,但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珍惜,希望家人的需求能有所节制。她们可以是好女儿、好姐姐,但不是牺牲品、提款机。

世界上有两种家,一种是你随时可以回去的,一种是你只能偶尔回去的。

8万不够给弟弟买房子,但是可以给自己租个房子,今晚不睡了,在手机app上租个房子。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